起搏器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PSVCS)是由於上腔靜脈內血栓形成和(或)纖維性狹窄導致。近年來,隨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廣泛應用,PSVCS病例不斷增加,發生率達1/1000至1/40000。
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醫院順利完成一例高難度心臟起搏器更換手術,採用上腔靜脈球囊擴張治療起搏器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該種手術難度極大,為粵東首例。
75歲的陳伯,10年前因下壁心肌梗死合併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曾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進行冠脈支架植入術及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是,近3年來,陳伯的起搏器心室電極開始出現起搏參數不良的現象,且起搏器電池即將耗竭,於是入院治療。
醫護人員與患者交流。
考慮到患者的情況複雜,心血管內科二區醫生團隊詳細分析研判後,認為陳伯的心室電極起搏參數不良為電極起搏部位心肌瘢痕化、電極老化所致,且患者有陳舊性下壁心梗病史,若不及時處理,將會面臨起搏器不能正常起搏而危及生命的狀況,最終將手術方案定為臨時起搏器植入+心室電極重置術+心臟永久起搏器置換術。
由於患者長期依賴起搏器起搏心臟,更換時可能出現心臟停跳,術前先植入了心臟臨時起搏器,以確保術中心率平穩。隨後,進行「心室電極重置術+心臟永久起搏器置換術」。然而,術中靜脈造影發現該患者的上腔靜脈開口與原電極匯合處出現嚴重狹窄,為起搏器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也是起搏器植入術後的罕見併發症。醫生反覆嘗試各種導絲,都難以通過上腔靜脈狹窄處,更無法重新植入心室電極導線。如果新電極無法植入,患者將出現無法起搏心臟的情況。
面對這一情況,王東明教授迅速組成一支由心律失常組、大血管組和冠脈組構成的多亞專科聯合協作手術團隊,大血管組副主任醫師黃賢生和冠脈組主治醫師洪烈凱先後上臺,為患者行上腔靜脈球囊擴張術,使新電極能順利通過狹窄部位到達心臟。由於上腔靜脈血管彈性差、脆性大且存在嚴重迂曲,一不小心就可導致上腔靜脈破裂,黃賢生與洪烈凱憑多年的大血管及冠脈支架介入治療操作經驗,在低擴張壓力下,依次從小到大使用不同尺寸球囊緩慢擴開狹窄處,最終使血管鞘及電極能順利通過狹窄部位。再由心律失常組主治醫師蕭鍾波為患者重新植入電極至右室中位間隔部,並更換植入新的起搏器。術中既避開了瘢痕化心肌,又選擇了較為合適的起搏部位,術後測試起搏器及電極各項電學參數穩定,歷時4個小時,最終順利完成了手術。
汕大附一院心血管病院近年來開展了多例高難度心臟手術。
據介紹,傳統手術需要在全麻下進行開胸血管重建,手術創傷大,併發症多。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依託業已成熟的亞專科體系,在遇到罕見的複雜病例時,快速組成一支多亞專科聯合協作的手術團隊,調配精幹力量協同作戰,採用各種微創的血管腔內治療技術,為各種複雜高難度心臟手術的解決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廣大心臟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記者】 宋芾
【通訊員】 羅立博 林慧
【作者】 宋芾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