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生命奇蹟!中山醫院再次完成高難度「同步換心肝」手術

2020-12-17 新民晚報

一次手術,「同步換心肝」!「感謝中山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的心臟、肝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

「心肝聯合移植」再創生命奇蹟

9個月前,陳先生因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並伴反覆消化道出血來到中山醫院門診就診,經多學科專家團隊仔細分析病情後,提出肝移植治療方案。但在進一步評估手術耐受性時,肝外科團隊發現其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好,6年前就已反覆出現活動後胸悶、氣促、心前區有隱痛的症狀,1年前感到心臟愈發不適,稍有活動便出現症狀,但始終未就診。在與醫院心外科、心內科專家會診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若不解決心臟問題,行肝移植手術時會有很大風險:「若要接受肝移植,必須先治好心臟疾病。」該院心外科專家團隊在查看了患者的各項檢查報告後認為,患者為嚴重缺血性心肌病,冠脈三支血管全部閉塞,左室射血分數(LVEF)22%,不能行常規搭橋手術,要根本解決陳先生的心臟問題唯有心臟移植。肝外、心外專家團隊經會診仔細研判後,決定進行心肝聯合移植。

按照國家衛健委、上海市衛健委的相關文件要求,在相關術前評估結果均符合手術要求後,將病人信息上傳至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RTS),等待合適的供體分配信息。5月7日,CORTS分配信息反饋,提示有合適的供體。醫院立即通知陳先生入院,並同時派出專業團隊出發獲取供體器官。

「為了能更快地為大創面、手術耗時較長的患者止血,在術前MDT討論會上,醫院心外科、肝外科、體外循環組、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護理部、輸血科、器官移植中心等各科室對此進行了反覆研究,為的是確保當天手術各環節的順利進行。」樊嘉院士表示,特殊時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為病人提供始終如一的優質醫療服務,盡最大努力開展醫療救治,是中山醫院的鄭重承諾。

據專家介紹,心臟移植體外轉流需要全身肝素化,病人的血小板又非常低,這對控制手術創面的出血和滲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該手術需要精細的游離技術和血管吻合技術,以及可靠的創面止血,才能減少出血,維持循環穩定,為供肝功能的快速恢復提供良好的生理條件。患者的血小板只有3萬,只佔正常人的10%-15%左右,這類病人通常是體外循環的禁忌;而且手術的止血速度會慢於普通人,甚至有自發性出血風險,這對手術團隊是一大挑戰。術前討論會上,多學科專家針對診療難點進行了充分討論,仔細推敲完善手術方案。

5月8日一早,各部門到位待命。根據工作群中供體心臟和肝臟順利取出、轉運和抵達的信息,心臟外科和肝臟外科手術團隊嚴格掌控時間節點實施手術治療步驟。中午11點50分,供體心臟和肝臟順利送至手術室。心外科王春生教授、孫曉寧副教授爭分奪秒投入到心臟移植手術中,切除病心、精細分離粘連部位,將同種異體心臟原位移植,僅用了創世界紀錄的耗時14分鐘即完成心臟吻合。

在心外科團隊順利完成心臟種植後,樊嘉院士、周儉教授帶領肝外科團隊立刻切除已硬化變了形的病肝,並對供體與受體的靜脈、動脈和膽管一一進行了吻合,恢復血流後,「移植肝」即有膽汁流出。

在心外科、肝外科、體外循環組、麻醉科、重症醫學科、護理部、輸血科等團隊醫務人員的「保駕護航」下,陳先生全程情況較為平穩,歷經10個小時左右平安返回心臟外科監護室,繼續接受監護、抗排斥、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翌日一早,樊嘉院士、王春生教授共同查房,病人引流不多,循環穩定,各生命體徵平穩。5月10日,順利拔除氣管插管,5月21日,病人轉回普通病房。在監護室及病房醫護人員的精心診療護理下,陳先生恢復良好,今日康復出院。

多學科協作精準施策探索「中山模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全國最早開展器官移植的單位之一,也是國內唯一的完全依靠本院力量完成腎臟、肝臟、心臟和肺臟等大臟器移植的醫院。多年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1978年,普外科吳肇光教授等就為一例肝腫瘤患者施行了肝臟移植手術;自2001年起,在樊嘉院士、周儉教授的帶領下,醫院肝移植團隊走上了快速發展時期,先後成功完成了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上海市首例成人-兒童親體活體肝移植,國際首例母女倆為受體的經典劈離式肝移植,亞洲第一例心肝聯合移植,世界上年齡最大的肝移植手術,2014年完成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活體供肝移植手術,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廢棄肝臟行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在心臟移植領域,2000年5月,我國年齡最小的「換心人」的成功,實現了中山醫院心臟移植史上「零的突破」。近年來,醫院已在心移植手術技術上建立了一整套精細化流程,術中對心臟保護研究更是不斷取得突破,如長距離運輸保存供心心肌保護措施,突破了供心缺血時6小時的限制,最長缺血時間達12小時。

樊嘉院士表示,「中山醫院希望整合醫院多學科力量,為每一位病人,特別是疑難重症病人度身打造精準醫療服務,並通過MDT協作的不斷磨合、優化流程,加強跨學科手術團隊的默契配合,降低病人手術損傷和風險。」近年來,中山醫院在多臟器聯合手術治療探索實踐中不斷取得突破,已完成包括世界首例運用機器人微創技術同時根除直腸癌、切除肝轉移、肺轉移病灶在內的各類高難度手術治療。

通訊員 金曉璐 齊璐璐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多學科專家高難度「同步換心肝」創生命奇蹟
    ,「同步換心肝」!「感謝中山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的心臟、肝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後完成的第二例,截至目前全國也僅成功實施五例。
  • 這個高難度手術閔中心首次完成 |中山醫院專家下社區啦
    這個高難度手術閔中心首次完成 |中山醫院專家下社區啦 2020-06-0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1斤重巨瘤"束縛"38歲女子 中山醫院專家創生命奇蹟
    倘若代表中國先進醫療理念及高超醫療技術水平的中山醫院決定放棄手術治療,那麼,患者的花樣年華將面臨「枯萎凋謝」。    手術如何做?是先取出患者血管、心臟內的那顆「定時炸彈」?還是先切除腹腔內巨大的腫瘤?一部分專家認為應胸腹聯合術式一次完成,但是麻醉技術要求高,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增加了重要臟器缺血性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等危險。
  • 上海中山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機器人肝移植手術
    原標題:《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成人-幼兒活體供肝移植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取得成功》今年31歲的80後媽媽小楊(化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大樓的移植病房忙來忙去,「丈夫在辦出院手續了,我給寶貝兒子樂樂
  • 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完成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
    自2020年7月1日,「骨科愛心行」公益手術開幕以來,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接收到了數名患者報名。今天該院完成了第一臺「骨科愛心行」中山地區公益手術。20多年來,馮女士花光了大部分的積蓄,去到各個地區尋訪醫生,但因為面臨手術的難度較大、醫療費用昂貴的壓力,馮女士二十多年來一直強忍病痛,無力去醫院診治。一次偶然的機會,馮女士聽說了中山積水潭骨科醫院,當她知道醫院的醫生都是北京積水潭的骨科專家時,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 臺大醫院高難度換心成功(圖)
    臺大醫院高難度換心成功(圖) 2008年04月01日 16:0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病人陳先生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造成心臟破壞(左下方),進行全心臟摘除術,並放置葉克膜(右上方)體外維生系統以維持生命
  • 市立醫院完成青島市首例高難度左心耳雙傘封堵術
    近日,青島市市立醫院心臟中心李賓公教授團隊成功完成1例高難度房顫Kissing左心耳雙傘封堵術,這是青島地區首家獨立完成該項技術的醫院。該手術風險高、操作難度大,對術者操控技術要求極高,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術者能夠獨立完成。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床位擴至500張 住院手術不再難
    床位擴至500張  住院手術不再難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勇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先行先試「排頭兵」,患者不出省可享「原汁原味」的「復旦中山」優質服務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大外科主任兼胸外科執行主任範虹為一患者實施高難度手術。
  •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生命禁區...
    後來他才知道,那一次他挽救的不僅僅是一條生命,而是一個有可能因慘劇而破碎的家庭。從那時起,他深深意識到,做一個德才兼備的醫生有多重要。至此,當一名好醫生,不僅成為他的個人「理想」,也成為他的學生以及他所在的神經外科團隊的共同「心願」。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創新護理技術 家人般關愛患者
    本報記者吳爾婷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文/本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洪於蕙 樊文岑圖/本報記者吳爾婷)危急重症科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屢創生命奇蹟的地方。  這兩年,不少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重症患者從外院轉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第一站便是危急重症科,患者術前生命體徵維護,術後監護和護理都在重症監護室完成。護理人員日以繼夜奮戰在救治一線,在精心護理的同時,同樣注重患者心理疏導,展現了復旦中山人的高素養,獲得了患者廣泛好評。
  • 30分鐘完成高難度修心手術
    近日,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孔祥清教授帶領的結構性心臟病團隊,完成了巨大主動脈竇瘤破裂入右房介入封堵術一例,成功挽救了危重病人曲今開(化名)先生的生命。出院前夕,曲先生將精心準備的錦旗送給了守護他近兩個月的醫務人員,深情致謝!
  • 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 多學科協作再創生命奇蹟
    一場與死神搏鬥的硬仗打響了------當晚18:00,陽陽被推入介入導管室,手術剛要開始,陽陽突然出現呼吸心跳驟停,醫務人員立即給予心肺復甦。約2分鐘後,陽陽有了自主呼吸,心跳搏動。但接下來的情況並不順利,本應該10分鐘左右可完成的操作,卻用了近70分鐘才完成,因為在隨後放置導管的過程中患兒出現了4次呼吸心跳驟停,7名醫務人員輪番進行胸外心臟按壓,保證每分鐘100次垂直按壓,每2分鐘換1個人,所有參與人員汗流浹背,但大家一直沒有放棄希望。
  • 母親割肝救子,高難度肝移植手術成功救治6月齡嬰兒
    不久前,這個小生命在中山三院肝移植團隊的精心救治下,接受了媽媽捐獻左外葉的活體肝移植,被專家們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出生患上罕見病,小生命危在旦夕2019年12月中旬,出生僅1月20天的小文文發現皮膚變黃,尿色變深,在當地醫院檢查懷疑「溶血性貧血」。此後的基因檢測證實,小文文患上了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希特林(Citrin)蛋白缺乏症。
  • 九旬院士為他們研究診療方案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在高原綻開...
    在這次航班所搭載的旅客中,就有這三名藏族先心病孩子的救助隊伍,他們在中山醫院醫務處的安排下,落地後直奔醫院。這是一場對來自海拔4700米的高原「花朵」展開的生命援助。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介紹說,醫院自2013年始援建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2019年起又增加對口幫扶日喀則市崗巴縣衛生服務中心,並已派出兩批醫療隊赴崗巴。崗巴縣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氣溫1.5℃,創下了中山醫院醫療援建的最高海拔紀錄。中山援藏醫療隊克服高原特殊氣候帶來的種種困難,精準、高效開展醫療幫扶工作。這場對高原「花朵」的生命援助,正是緣起於此。
  • 在家門口就能看名醫治"心病"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領先技術落地鷺島
    最近,他慕名找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心外科,上海常駐專家、心外科執行主任夏利民教授帶領團隊迎難而上,一臺手術下來,換了2個瓣膜,搭了3根橋,還修復了二尖瓣,一次性解決三大頑疾。徐老伯感嘆,「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醫生真了不起!」
  • 慶生八十 老教授完成高難手術封刀
    中山一院顯微創傷外科教授劉均墀。    南都訊 記者陽廣霞 通訊員李紹斌 彭福祥 工作半個多世紀,一生中完成不下萬臺手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顯微創傷外科老教授劉均墀在他80歲生日的前一天,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臺高難度手術,宣布封刀。    手不抖、眼不花完成高難手術    近日,一位來自懷集的小夥子因為車床碾軋,左手三個手指脫套傷,「有骨無肉」,在當地醫院就診時,醫生建議他截肢。
  • 中山醫院東院區明天啟用 肝腫瘤心血管病到此掛號
    東方網3月1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總建設歷時6年、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東院區將於明天正式啟用。作為市重大工程以及徐匯楓林生命科學園區重要組成部分,中山東院區將成為全國心、肝疾病醫學樞紐。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再傳好消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來廈坐診
    」是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建院初心在這一周年之際樊院士和他的團隊再次用行動為「一周歲」獻禮也為廈門及其周邊地區百姓開展了一臺臺高難度的手術樊院士說:「原來手術出血很多,現在90%以上不需要輸血,術後併發症明顯下降,手術死亡率也明顯降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已做了2萬多例肝癌手術,我們的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些方面甚至是國際領先水準。」從最近10年的數據來看,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了10%,這說明肝癌的綜合手術治療有了顯著的提升。而這些好的治療水平,都會「同質化」帶到復旦中山廈門醫院來。
  • 贛州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完成一例高難度骨盆骨折微創手術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胡介宇、劉長鐵報導:近日,贛州市人民醫院急診創傷外科骨科團隊聯袂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創傷骨科團隊,成功為一名骨盆嚴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實施了高難度微創手術治療。  49歲的患者曾先生因摔傷致髖部腫痛、活動受限2小時,被緊急送至贛州市人民醫院創傷急救中心就診,經急診創傷外科診斷為:1.骨盆粉碎性骨折(Tile分型:C2型)〔①.右髂骨骨折;②.右髖臼骨折;③.右恥骨上、下支骨折;④.左恥骨上、下支骨折〕;2.右髖臼粉碎性骨折(AO分型:B3型),傷痛折磨得患者十分痛苦。
  • 汕大附一院多亞專科聯合協作,完成粵東首例高難度心臟起搏器更換手術
    近日,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醫院順利完成一例高難度心臟起搏器更換手術,採用上腔靜脈球囊擴張治療起搏器相關上腔靜脈症候群,該種手術難度極大,為粵東首例。 75歲的陳伯,10年前因下壁心肌梗死合併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曾在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進行冠脈支架植入術及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手術,術後恢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