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書屋裡閱讀、聚會。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在天台縣平橋鎮峇溪村,居住著許多王氏族人。據族譜記載,王氏在該村聚居已有600多年,為書聖王羲之的遠族。該村歷代以耕讀傳家,文人逸士頗多。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王氏宗祠裡還興辦了小學和中學,為本村和周邊村的孩子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場所。這便是峇溪書院的前身。
現今,修葺一新的峇溪書院是一個青磚黛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與村莊青山綠水、白鷺齊飛、楊柳依依的美好景致融為一體。
村民們的書屋
峇溪書院總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分為王氏宗祠、文化禮堂、王德惠書畫館展廳、逢祥書屋、清廉書屋、文化長廊、露天文體廣場、王德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八大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由村民王逢祥一手創辦的鄉村公益圖書館——逢祥書屋。
王逢祥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全民閱讀的觸角應該進一步向鄉村延伸」。他想讓鄉親們共同感受閱讀帶來的人生樂趣,「讓大家知道,生活不止每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
剛開始籌建圖書館的時候,村民們都覺得很新鮮。「祖祖輩輩生活在田間地頭的莊稼人,只知道讀書要進學堂。圖書館,那好像是城裡才有的東西。我想告訴他們,我們不僅要自己建,還要建得比城裡的好。」王逢祥說,「給鄉親們提供一個閱讀的場地,即便不能一下子改變農村的面貌,最起碼在鄉野田間打開了一個文化的窗口。」
目前,書屋共有藏書6000餘冊,免費對外開放,日均人流量百餘人次,惠及周邊村近萬村民。
如今,這個書屋更像是大家聚會的地方,來這裡看書的老人和孩子越來越多,務工的村民只要有時間也會聚集在這裡。志願者和公益組織,也通過這裡把愛心和溫暖帶給鄉親們。比如,在書屋看書學習餓了,能吃到志願者在公益廚房裡蒸的包子。
書屋的日常管理由書友們自發組織。王逢祥說:「我是這個書屋的創建者,但這個書屋是大家的,該怎麼去維護這裡的環境和秩序,由書友們作主。」
對於王逢祥而言,鄉村書屋的建立,並不是為了將自己的閱讀習慣強加給別人。他想做的,是把這個世界上豐富的精神食糧擺上檯面,讓大家作比較,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和機會」。
為了讓村民們更充分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書院會定期舉辦讀書節、觀影會等互動活動。「稻香和書香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妙不可言。」現在,村莊的閱讀氛圍越來越濃厚,村民們漸漸養成了常閱讀、愛閱讀的好習慣。
此外,峇溪書院還不斷探索鄉村閱讀推廣模式,在村內設置「漂流書箱」,讓讀者自由取閱,並可以在村內任何書箱歸還。這種模式將閱讀推廣到了田間地頭。同時,書院還組織義工到市集上辦書市活動,把書帶到村民們的身邊,讓更多人浸潤在濃濃的書香裡。
鄉村文化新地標
峇溪書院的王德惠書畫館也頗具特色。
作為台州市首家農村書畫館,該館自2016年正式開館以來,策劃展出了大量書畫作品,吸引了許多村民到書畫館觀展、聽講座。
每逢春節,書畫館工作人員會組織文藝工作者們走進平橋鎮市集、街頭鎮市集以及新中市集,開展「送春聯」等文化惠民活動,實現了「開門辦館,造福一方」的宗旨。
同時,峇溪書院利用八大區域各自的場地優勢,與天台縣博物館、圖書館,天台縣美協、書協、攝協,以及浙江工業大學、培新中學、天台學子義教隊等合作,舉辦了美術書法攝影藝術展覽、文化藝術交流會、平橋文學創作培訓班、公益夏令營、古箏詩會、華頂誦讀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每逢傳統節日還開展端午節包粽子比賽、重陽節敬老等活動。
此外,峇溪書院還邀請鄉賢王德惠,為前來參觀學習的美術愛好者傳授繪畫技巧以及美術鑑賞知識;天台縣博物館原館長張健為書院管理員和村民們精心準備了美術館布展講座,傳授多年的布展經驗;平橋鎮教師則組織開展了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鄉土文化等主題講座。
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讓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逐漸成為鄉村文化新地標。在王德惠書畫館裡感受翰墨流香,在文化禮堂裡聽講座,在逢祥書屋裡閱讀,在田間地頭偶遇一本好書……漫步在峇溪深處詩意棲居之處,每個人都感受到美好在身邊流淌。
「接下來,書院將不斷豐富各類活動,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峇溪書院負責人王林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