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間感
客觀存在的物體都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範圍。物與物之間的距離,通過空氣透視的變化,在視覺上都會有縱深感,而我們則要通過觀察和描繪,將物體的體積及遠近的距離關係表現出來。素描中的空間感可以通過近明遠暗、近實遠虛的透視關係來表現,也可以依靠線的粗細、濃淡、虛實、黑白層次的強弱、深淺等因素來表現。其關鍵在於將近處的對比加強,遠處對比減弱,便會產生深度感,這在風景畫中,對於近景、中景、遠景的描繪尤為突出。
運用線條的變化拉開空間感。
(二)體積感
體積感,也就是常說的立體感。在描繪物象的時候,是用立體的眼光思維、觀察與理解「形體」的,那麼所記錄下的物體的高度、寬度和深度都應該是一種理性認識的反映。在結構素描中,是依據物體的輪廓線與結構線來形成體積感的(見圖15);在明暗素描中,則主要是依據物體受光塊面和明暗調子的強調對比來表現,明暗交界線要有交代,但也不能太硬。一般來說,受光面的邊緣線較清晰肯定,背光面較虛而模糊(見圖16)。
通過對不同體積的靜物的描繪來增加對比。
(三)質量感
因為所畫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所以它一定是由質與量組合的有機整體,質與量是不可分割的。對於物體質量的素描,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深入到對質量的表現才能使畫面生動並顯出真實感。由於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的組織結構、質地、顏色和光澤等獨有的特點,因而需要我們認真地觀察,以及把自己體會(觸碰)到的感受通過理性的分析後,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區別、表現。例如:棉布與絲綢的不同,可以通過用線條的粗細和線條的軟硬等來區分。棉布的反射光比絲綢弱,棉布上的用線比絲綢的用線粗,在筆的選擇上,可以選用較軟的筆;而畫絲綢則要用細線,用硬的筆,當然畫布、絲綢之類的物體所用的線條都要比畫剛硬的東西柔和很多。在一般情況下,光滑、堅硬、淡色的物體,對光的反射要強烈些,明暗對比也相對清晰;粗糙、蓬鬆、深色的物體,明暗對比就相對模糊。
每個人對於質感的感受與表現技法都不同,這就需要在長期的訓練中去總結,追求更多的表現形式(見圖17)。
除了注意皺褶變化方向,還要注意質感的描繪。
石膏除去背景單獨表現時,不宜過重,否則會失去石膏的感覺。
人物的面部也需要質感描繪,大多數是通過頭髮質感與之對比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