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裡第二代獨生子女,小盆友自小到中考結束,十多年來一直住在家裡。相對地,人比較單純一些,特別是人際方面,有點兒蠢純的小白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中考衝刺面臨的學習壓力大,功課忙,她個人根本沒來得及顧及這方面,每天很單調地從學校到家裡的簡單生活,多到寫不完的作業和功課……
考上高中以後,小盆友平第一次住集體宿舍,沒想到竟然遇上頗有心機的同學(簡稱心女)。
心女看上去開朗外向,善解人意,長相身材普通。因為考進來的分數差不多,她們幾個人分到了同一間宿舍,成為了面對面的舍友。
因為學校是全封閉式的嚴格管理,學生連老人機都不能帶,更不允許外出購買零食等等。所以,每周末返校時,每個同學都要帶好一周要吃的水果、牛奶點心、個人用品等等學校食堂不供應的東西,畢竟每天下午5點半就吃晚飯,而晚自習(有時是課堂測驗考試)要上到9點鐘呢。這樣的學習強度,營養一定得跟得上才行啊。
心女在老師面前很乖,在課堂上表現積極,很快引起了相關老師和同學的注意,一個妥妥滴好學生的人設立了起來。
而一回到宿舍,心女就像換了一個人,老喜歡拉著小盆友大談男生小鮮肉的話題,還炫耀某男對自己好感啥的,男朋友三大標準之類巴拉巴拉…… 弄得小盆友懵懵懂懂的,一開始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話題,硬著頭皮聽她嘚瑟。
除此之外,心女還多次試探,借文具姨媽巾、牛奶零食,甚至是衣服。之所以借小朋友的衣服,不是因為自己帶的衣服不夠穿,而是為了上體育課時,她那條健身褲和小盆友運動外套更搭配一些!
因為我們一貫教育小盆友,為人要大方,能幫助人時儘量幫人,尤其是吃的方面,不要吝嗇,多和同學分享。所以,在宿舍裡,小盆友的水果零食基本上都是放在外面(沒有鎖到自己的柜子裡)的。
一開始,小盆友自己吃的時候,會隨手分點給舍友大家一起吃,比如餅乾、水果之類。當然,有的人很自覺,會回請小盆友釋放善意。而心女則很少這樣,有時候小盆友沒有邀請她分享,她還主動湊上來問:「你不要讓我嘗嘗嗎?」或者「你這個看著味道不錯,給我來一塊兒,要大塊的。」甚至到後來,心女把小盆友的東西吃掉了,過後才告訴她。
小盆友的純牛奶帶了一整箱過去,放在宿舍裡。有人就跟小盆友借幾盒,過後從家裡帶來再還她,或者乾脆給她錢買下來。
心女也來借牛奶,借了幾盒也沒說啥時候還。小盆友迷糊,有時候人家不還也就算了。一天晚飯後回宿舍,心女拿來幾盒「牛奶」,說是還給小盆友。小盆友忙著洗澡洗衣服,就收下了。等到幾天後,小盆友和其他舍友聊天時才知道,這幾盒根本不知名廠家生產的含乳飲料,竟然也不是心女自己家帶來的,而是她又「借」了另外一個舍友的!這騷操作,真讓人想不到啊……
不要說用雜牌飲料來「換」品牌純牛奶的做法是多麼透著心機小聰明,就是這用別人的東西還另外一個人的東西,簡直是「手法俊逸」啊,空手套白狼的感覺。這家長到底是怎麼培養的,才能有如此「優秀操作」的孩子?
一樣米養出百樣人。雖然剛上高中都還是青春期的小毛孩,可現實卻實實在在地比電視劇精彩多了。我們堅持讓小盆友住校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她學會看人、識人,因為社會這個大學堂,學問可一點也不比書本課堂知識少呢。
現在,每個周末回家,小盆友都是一大堆話要和我們講:既有問題請教和委屈訴說,也有很多學習困惑和同學「破事」吐槽。有時候,一聊就聊上癮了,尤其是我家第一代獨生子女直男家屬,平時話都不多,這時候好像突然找到了和孩子拉近關係的門道似的,滔滔不絕地聊到凌晨,我都熬不住想睡覺了……
有人說,中年人看不慣年輕人,家長和孩子的代溝越來越大,而又希望將自己掉過的坑教給孩子(年輕人),可孩子卻嘟著嘴,根本不願意聽。
而在我看來,家長如果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訓者的身份,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是很容易和孩子愉快地聊天的。其實,如果我們不是作為父母,而是以孩子的朋友學長或者兄弟姐妹,分享TA的喜怒哀樂,八卦吐槽;或者幫TA分析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適用的建議,實在不是一件難事啊。
況且,這份一周一次,越聊越嗨的夜談,我們還能順便回憶一下曾經的青蔥歲月,說說當年老師同學的糗事兒,講講自己「瘸腿」科目的悲慘,更能拉近和孩子的關係。比講什麼「你吃不了讀書的苦,將來就要吃社會的苦」之類的大道理,更容易讓孩子在嘲笑你當初蠢的哈哈大笑中,樂於接受和緩解一周學校生活的壓力和緊張。
養育孩子,尤其是當今競爭激烈、社會焦慮的大環境下,聰明孩子的養成,離不開家長們的十分耐心和正向引導。不管是心機女,還是綠茶GIRL,亦或者肌肉哥哥,都應該讓孩子慢慢學會甄別,試著應對。
這樣的話,當孩子長大成人,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需要,離開父母身邊時,父母才會放心放手,對孩子的教育才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