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又叫呃逆,是由於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後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整髮型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聲音。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郅敏副教授指出,偶爾打嗝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如果頻繁或持續打嗝就不能掉以輕心了,這有可能存在病理性原因,應及時到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在近日的一則新聞中,家住湖南湘潭的譚先生每天24小時都處於打嗝狀態。因為不停打嗝,讓他十分苦惱,說話甚至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他的小女兒說,父親被這打嗝可真是折騰苦了。即使是在吃飯時間,也會因為不停打嗝,使得咀嚼一口飯都顯得非常吃力。各種方法都嘗試了,抑制打嗝均失效。
打嗝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平常的事。郅敏副教授指出:「吃飯比較快、吃飯時吸入的氣體過多,或者喝太多碳酸飲料,都會引起打嗝。人從出生起就會打嗝,比如小嬰兒喝奶也會打飽嗝,另外人受到驚嚇的時候或者吸入冷空氣時也會打嗝,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她補充說,次數不多,持續時間不長的打嗝,即使絲毫不加理會,也會漸漸消失。然而,有些人卻並非如此,比如新聞中的譚先生24小時都在打嗝,碰到這種情況就不能置之不理了,而是要引起高度關注,因為打嗝持續時間過長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發病信號。
打嗝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打嗝主要是由於膈肌痙攣造成的
要弄明白打嗝,首先要認識一下膈肌。膈肌在我們的胸腔和腹腔之間,是一層又像蓋子又像活塞的厚厚的肌肉,它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胸廓上下徑增大,使肺容積擴大,肺內氣壓下降,外界氣體經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呼氣時則相反。
郅敏副教授介紹說:「打嗝主要是由於膈肌痙攣造成的」。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膈肌也有神經分布和血液供應。膈神經由傳入及傳出神經纖維組成,當引起打嗝的誘因刺激傳入大腦以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使膈肌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空氣被迅速吸進肺內的同時,會厭關閉,聲門驟然收窄,氣流通過喉部時就會發出「嗝」的聲響。
哪些止嗝方法有用?
以下六種方法均對膈肌痙攣引起的打嗝有效
針對民間常用的止嗝方法郅敏副教授進行了一一分析,並指出以下六種方法對止嗝有用,但也不是人人適用:
(1)喝溫水
喝水含在嘴裡,深吸一口氣,感覺快打嗝時立即吞下。郅敏副教授認為:「出現吞咽功能不協調等症狀,適當喝水是可以的,而喝濃茶、醬油則風險比較大,萬一出現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造成的後果也很嚴重,並且也難以緩解打嗝症狀。」
(2)屏氣
先深吸一口氣,然後憋住,儘量憋長一些時間再呼出,反覆進行幾次;
(3)使用塑膠袋
郅敏副教推薦用塑膠袋罩住口鼻呼吸,多次吸、吐,使得呼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的提升,也可以緩解打嗝;
(4)用羽毛等物體刺激鼻孔,誘發噴嚏,打個噴嚏嗝也可能會止住嗝;
(5)刺激咽喉,誘發咳嗽或是嘔吐,但是心肺功能差、高血壓的病人藥慎用此方法;
(6)情緒刺激
民間常用的「驚嚇止嗝」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情緒刺激。對此,郅敏副教授表示:「誘發嘔吐、情緒刺激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也要考慮患者的健康狀況,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肺功能差的患者要慎用,以免引起更嚴重的後果。」
頻繁打嗝怎麼辦?
必須重視,先來消化科就診
郅敏副教授表示:「如新聞中提到的,24小時以上不間斷打嗝這是有病理性的原因,打嗝涉及中樞反射弧與外周的膈神經。」其中中樞性病變包括:腦腫瘤、腦血管意外、腦炎、腦膜炎等。而外周性病變則包括:膈神經的刺激如縱隔腫瘤、胸主動脈瘤、食管腫瘤、肝臟腫瘤等。膈肌周圍病變如膈下膿腫、食管裂孔疝等。
對於頻繁或持續打嗝的情況,大家應該高度重視。郅敏副教授稱:「出現這種情況一般先去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醫生會根據患者打嗝多久、年齡多大、是否有其它疾病史、除了打嗝外是否伴有頭暈等其它症狀來判定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比如有些人有反酸、燒心可能是胃食管反流,膈下膿腫患者會出現發熱症狀、腫瘤病人形體消瘦等。一般可以通過胃鏡、肝膽B超、腫瘤標誌物等檢查來進行確診,早發現,早治療」。(通訊員:簡文楊)
本文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郅敏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歡迎收聽「西安健康幫」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西安健康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