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290萬人。相較於2018年,2019年考研人數增加了超過五十萬人,增長幅度超過兩成。雖然今年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有一定規模的增加,但相比考研人數的增加幅度,還不算多。所以,今年競爭激烈程度一定不比去年弱。
如今考研隊伍中的社會考生越來越多,幾乎佔到考研生總數的一半。有些人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學業夢想,有些人是為了事業上的發展。當然,為事業發展選擇讀研的社會人員佔了大多數。不管是應屆本科生,還是社會考生,他們都為考研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希望考研能帶來很多很多美好。為了達成考研目標,有人不惜二戰、三戰,甚至四戰,在一次次失敗中站起來,然後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這種精神、這種堅韌,是值得很多人學習的地方。而這群考研人,值得被所有人祝福!
考研主力軍應該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過也有一些三十多歲,或者年齡更大的考研生為夢想奮鬥著。比如正準備辭職考研的小魏,今年已經35歲,離開大學校園已有十多年,剛開始在一個中型公司上班,中途換了六七家單位,現在在一個網際網路公司上班。他的全日制學歷是專科,上班期間自考了本科學歷,參加過兩次考研,都失利了。雖然擁有本科學歷,但在工作單位還是難以被認可。不少單位,特別是私營單位,人事部門很看重「學歷出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它們眼中有較大區別。這麼多年以來小魏一直沒有混到重要崗位上,他認為學歷成為了自己事業上的「攔路虎」。心有不甘加上事業發展遇到了瓶頸,他急切地想通過考研來改變現狀,至少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到這個網際網路公司上班的兩年來,他不僅覺得事業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更有一種特別大的危機感。公司近兩年新進員工基本都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年輕且有幹勁,而他似乎成為了公司的「累贅」。「與其等著被人事部門勸退,不如自己主動離職」,他苦笑著說,「這樣要體面些」。
小魏面臨的困境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身邊有一些考研生就是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事業發展受限或對未來有更好期望,進而選擇考研的。其中大多數都是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大學畢業生。不過,即便是這些大學畢業生,做出辭職考研的決定也很難,因為大家都想著要給自己留條後路,誰能保證考研就一定能成功呢?
35歲的小魏,在社會上打拼了十幾年,還想著辭職考研,應該是被現實逼迫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在學歷上沒有優勢的他,如果辭掉了工作,在今後的求職中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小魏換過六七次工作,很清楚求職過程的痛苦,在這種壓力下,他仍然沒有打消辭職的念頭,與其說是對人生更高追求的堅持,不如說是對現實的無奈,這樣的無奈很扎心!但現實就是如此,坐以待斃還是拼命求生,需要儘快做個抉擇。
話說回來,辭職考研無非是為了更好的備考,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賭博」。但破釜沉舟真的能帶來一世榮耀嗎?有了兩次考研經歷的小魏即便很幸運的考取了研究生,等到畢業時也差不多有四十歲左右了,就業競爭力會大打折扣。而一旦實現不了事業騰飛的目標,情緒低落、心中鬱悶,不可避免。還有可能產生對現實不滿的心理,進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
社會發展到現在,對學歷的重視程度日盛。在「學歷型社會」下的每個人都很難逃脫被學歷左右的命運,除非出身大富大貴之家庭。只是,學歷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追求的目標,我們身邊學歷不高事業卻很成功的人,並不少見。若在社會上打拼了十多年,事業仍然沒有任何起色,學歷或許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絕不會是主要原因。找找自己身上存在某些缺陷,敢於面對這些缺陷,並努力改進之。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協調能力,或許比提升學歷更重要。更何況,在工作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一個「高齡」研究生真的沒有多少市場價值。
不管怎麼說,小魏為夢想敢於破釜沉舟的決心值得人們敬佩,他為考研所做的努力值得人們尊重。成功也好,失敗也罷,至少自己是無怨無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