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一則武漢大學輔導員招聘錄取公示引起社會熱議。錄取名單上的新晉輔導員學歷清一色為名校碩博士,甚至還有海歸的名校博士。討論中不乏學歷貶值、博士「內卷」等聲音。
其實,武漢大學並非唯一一所公開招聘博士擔任輔導員的高校。在人才招聘網站的高校輔導員招聘專欄裡,不難找到諸如重慶郵電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學校招聘輔導員的信息,招聘要求普遍包括研究生以上學歷,有的更是直接要求博士學歷。
表態:新時代的大學教育對輔導員崗位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去當輔導員(村官、鄉鎮幹部)本質上不存在浪費,不過其中的問題也值得探討。
原因分析:
1.高學歷人才供需結構變化。2003年前後,每年高校引進教師高達16萬人,而近幾年,高校每年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僅3萬人左右。在人力資源供給側,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人數僅幾千人,碩士也不過幾萬人,而在2020年,碩士招生人數已突破100萬人,博士招生人數也已超過10萬人。這種供需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相同就業崗位平均學歷層次的提升。在就業市場裡,僅論入職高校,博士已經遠遠供大於求,內卷不可避免。
2.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2019年高校招生人數突破900萬大關,大學生群體規模日益龐大,結構更趨多元,校園與社會的互動性趨強,心理問題集中凸顯,大學生的管理與服務難度係數越來越大。這自然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參與其中,開展相應的輔導工作。在2017年,教育部印發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輔導員要按1:200的師生比例配備。
如何看待:在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之後,人們的觀念也不該再停留在之前精英教育時代,更不應以過時的觀念看待時下的教育實際,不宜用老觀念來審視北清碩博「下餘杭」的選擇,這次博士當輔導員或者鄉鎮幹部的事件也是同理。
博士應聘輔導員就「丟臉」、「屈才」,那什麼人去應聘輔導員才「不丟臉」、「不屈才」呢?眾所周知,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領路人,面對的大學生少則幾十人,多則一兩百人,能對他們的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倍增自己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崗位(鄉鎮街道幹部同理,重要性)。
說到底,認為博士應聘輔導員「丟臉」、「屈才」是一種不正確就業觀的反映,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很多人就不了業、一方面很多人卻有業不就。多年以來,因為我們的博士生數量少,他們被籠罩了很多的「光環」,也承載了過多的期望,博士生的擇業也就因此而被賦予了很多「具有象徵意義的約束和限制」。其實,工作沒有絕對的好、差之分,只有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對不同的個體而言,擇業的標準和目標應該是因人而異的。高學歷,當然是考察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卻不是唯一的標準,更不應成為畢業生就業的羈絆和負擔。
現在,我國在讀博士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在讀博士生數量最多的國家。市場作為配置人才資源的基本要素,是最有發言權、也是最有力量的,可以預見,我國博士生的就業領域將會越來越寬泛,博士畢業生將越來越多地向傳統的碩士和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流動,越來越多地向一些原來在大家眼裡似乎不應該是博士生工作的崗位上流動。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也是將來博士生就業的必由之路。什麼時候博士畢業生當輔導員、當村官不再成為新聞的時候,我們的畢業生擇業才算是真正走上了理性、科學的軌道。
當然,其中也多少暴露出一個已被聚焦多次的問題: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想做學術,卻還是要攻讀博士學位?一名博士的養成,佔用並耗費不少優質的教育資源。當利用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出的博士去從事了與自身專業無關的輔導員,是否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這種質疑說到底,是對博士培養制度的發問與反思。
目前大量的研究生、博士生培養,往往是基於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甚至就是寫論文的需要進行簡單複製,離實際需求太遠,這一問題亟待解決。立足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進行研究,或許才能真正展現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