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慄溝村:千畝花椒變成致富「搖錢樹」

2020-12-17 大眾日報

6月的臨朐縣冶源鎮慄溝村,放眼望去,只見一排排花椒樹鬱鬱蔥蔥,綠得發亮的果實密密麻麻掛滿枝頭,散發著撲鼻的清香,綿延在無盡的山丘、溝壑之間,把鄉村裝扮得生機勃勃。

「花椒育苗要在年前秋後對土地進行冬耕,把選種下畦,出苗率高的話一畝估計2萬株以上,畝收入可達一萬元。」縣花椒協會會員聶芳國正在查看今年的花椒長勢。

不要小看小小一花椒,它是舌尖上的美味不可或缺的調味品。慄溝村首席代表、縣花椒產業協會會長尹開營對採訪的記者講起花椒的好處來頭頭是道。「花椒耐乾旱、耐貧瘠,從不使用農藥。它具有散寒、除溼、理氣、止痛、消毒、殺菌之功效,自古以來就是一味很好的中藥材。果皮、種子均可入藥,有溫中、止痛、驅蟲之效,主治水腫、痰水咳嗽。」

慄溝村地處青石山區,四面環山,山地面積大,很適宜花椒樹生長。村民自古就有種植花椒樹的傳統,房前屋後、田間堰邊、溝嵌邊坡,都種上了花椒。而且種花椒投資小,投勞少,收益好。

「慄溝村350戶,幾乎家家都種著花椒樹,100多戶加入合作社,年收入萬元的戶少說也有一半以上。」尹開營告訴記者。

「我們種植的花椒品種主要是『大紅袍』,主要銷往青島、煙臺、上海、北京等城市,每年給村民每人帶來近一萬元的收入。」扳著指頭算帳的聶芳國喜不自禁。

近年來,花椒因其綠色、無公害、無藥物殘留,直接取自大自然之精華倍受消費者青睞。以其為原料醃製而成的花椒鹹菜,輔以各種各樣的可口小菜,為人們的餐桌上增添了一道美味。它又是烹飪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其味道清香麻辣深受人們的喜愛。其產品經濟價值潛力大,可加工花椒油等系列花椒食品,其藥用價值均有較好的表現。

為叫響臨朐花椒品牌,做大做強花椒產業,讓花椒樹變成搖錢樹,鋪就山區農民的富裕路。冶源鎮黨委、政府在資金、技術、市場開拓、政策扶持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又組織慄溝等村成立臨朐縣花椒產業協會、臨朐益爾花椒專業合作社。

「現在我們建設了1500畝的慄溝村花椒示範基地,今年又新修了環山公路兩公裡,推動了當地花椒提檔升級,形成規模效應。」尹開營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花椒的栽植面積,對花椒進行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給村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花椒協會將為會員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在生產環節,統一提供優質化肥、種子新品種等,確保花椒品質。探索利用網際網路+等新型銷售渠道,為椒農和客商牽線搭橋,維護椒農權益。」

相關焦點

  • 千畝向日葵,開出致富花!
    走進公主屯鎮水口村,千畝向日葵花海映入眼帘,現代鄉村風景讓人流連忘返。今年,集糧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水口村流轉土地設立向日葵種植基地,探索發展農旅一體化產業,帶動了周邊鄉村農業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致富新亮點。
  •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廣西荔浦砂糖桔成為農民致富「搖錢樹」 2015-12-29 20:00:56砂糖桔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搖錢樹」、「致富果」。  當下正值荔浦砂糖桔豐收季節,12月29日,荔浦縣名特優農產品協會在修仁鎮柘村的廣西自治區級砂糖桔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舉行砂糖桔訂貨會,12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冒雨前來考察、洽談、訂貨。
  • 新泰市嶽家莊鄉荒山變身「花果山」 果樹變成「搖錢樹」
    近年來,西峪村黨支部全面推廣「黨建+」模式,建基地、搞合作、興產業,撲下身子、扛起責任,把富民強村緊緊抓在手上,以頭拱地、向前衝的姿態,把昔日荒山野嶺變成金山銀山。當好「領頭羊」鋪開致富路往日的西峪村野草叢生、碎石遍地,為帶領全村走出一條致富路,村裡決定在發展綠色產業上做文章。
  • 當仁不讓要屬「梨」良王莊鄉羅閣莊村致富路
    勤勞的羅閣莊人憑著自己的一套「致富經」讓一株株普通的梨樹成了各家各戶的「搖錢樹」,更讓羅閣莊的梨成了「優質梨」的代名詞,成為了靜海區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之一。提升產業品質打造區域品牌「打鐵還需自身硬」。羅閣莊梨也因其品質優、品種全、銷路好而成為果農致富的「綠色銀行」。「羅閣莊村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種植梨樹,梨果生產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有了果樹種植的基礎,並在天津地區形成了品牌效應,羅閣莊村梨果以產量高、品質優、銷路好而名聞京津地區。」秦學立說道。
  • 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為此,駐村工作隊想盡辦法讓村裡的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首先是選致富帶頭人。以李政為班長的駐村工作隊與村委會一起,四處打聽,最後找到了在城區開茶館的本村人肖金虎。肖金虎對茶葉、茶樹種植及茶文化很有研究,且一直對南川大樹茶情有獨鍾。雙方一拍即合,肖金虎決定回村創業。
  • 巴中市平昌土興鎮鐵城村: 小小青花椒 調出好生活
    萬城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管理員李興文介紹。  能人返鄉領致富  現在,作為鐵城村主導產業,花椒產值超過700萬元。說起鐵城村發展花椒,無不誇讚返鄉創業人員王憲昌。  土興鎮仙靈村人王憲昌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20多年。
  • 「中華名果」巫山脆李:種植規模達28萬畝 成農戶致富「搖錢樹」
    「中華名果」巫山脆李:種植規模達28萬畝 成農戶致富「搖錢樹」 2020-07-01 01:07:45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圖為重慶巫山一村民通過種植脆李增收致富
  • 十九大精神映紅梅莊「致富果」
    十九大精神映紅梅莊「致富果」 原標題:   「打竹板,心激動,豪情滿懷如浪湧,今天不說別的事,我要把十九大精神來傳誦……」日前,在河北省隆堯縣牛家橋鄉梅莊村的蘋果園裡,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 鳳縣:無刺花椒成為群眾致富的好產業
    本網訊嘉陵江源頭的鳳縣大紅袍花椒又稱「鳳椒」,被讚譽為「花椒之王」,其色鮮紅、粒大、肉厚、有雙耳、麻味悠久、清香濃鬱。相繼榮獲了「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AA級綠色食品認證」、「陝西名牌產品」等殊榮,並使鳳縣有了「中國花椒之鄉」 的金字招牌,成為鳳縣的億元大產業。
  • 羅山縣山店鄉:黨建花開油茶樹上結出「致富果」
    在梁立省眼裡,油茶樹無異於大自然的搖錢樹。家住山店鄉山店村犁灣衝組的村民梁立省,在山店鄉金源油茶公司黨支部油茶基地務工,並逐漸掌握了油茶的種植技術,在自留山上建成了二十多畝自己的油茶園,在他的帶動下,該公司務工人員中有16戶建成了自己的「小銀行」,總面積達280餘畝,年增收達40多萬元。
  • 從"餬口"到致富 小小苗木成為貧瘠土地"搖錢樹"
    如今新盛村家家種植苗木,昔日貧瘠的土地上,栽滿了引領村民致富的「搖錢樹。」據統計,2012年全村苗木銷售額超過了1000萬元,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已成為青海省最大的苗木生產銷售基地。
  • 翼城澆底鄉:依託產業促致富
    鄉黨委書記孔祥龍說,「這兩年來,鄉黨委政府把產業脫貧作為主攻方向,目前,已基本實現了裴家垣村花椒栽植全覆蓋,蘋果栽植在六個行政村全覆蓋,連翹栽植實現十個行政村全覆蓋,今年鄉政府對5個村新發展柴胡產業500畝。現已實現,澆底鄉依靠產業發展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澆底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鎮,也是翼城縣唯一的貧困鄉。
  • 鄉村振興|種花椒養蘆花雞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汝濤 何慶哲)汶上縣楊店鎮立足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助推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眼下,汶上楊店鎮彩山村二百多畝花椒迎來收穫季。「種的是大紅袍和獅子頭,今年才開始採摘,後年就進入盛果期了。」村民張豔紅對記者介紹。
  • 千畝椹莓果飄香——大學畢業生王鳳翥返鄉創業帶民致富
    未來屬於青年人的拼搏,返鄉擔任山東華慄金良硒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的王鳳翥,採取「公司+生產基地+農戶+實體店」的模式,在柳山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千畝富硒椹莓種植基地,並引進富硒農產品加工項目。因特殊地理環境,柳山鎮後疃、魏家莊等地土壤含硒,適宜種植果桑。
  • 荒山變寶山 打造千畝紫芽茶園
    9月26日,「迎國慶、精扶貧、軍民共建新三水」暨「千畝紫芽(茶園)捐建活動」啟動儀式,在博羅縣湖鎮鎮三水村舉行。三水村規劃打造千畝以上的紫芽茶種植生產基地和建設神山田園綜合體,愛心機構紛紛為此捐建,相關部門及企業就千畝紫芽茶種植和培育技術合作籤約。
  • 核桃樹變身「搖錢樹」
    核桃樹變身「搖錢樹」——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富裕村的脫貧之路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彭璐【偉大壯舉·扶貧印記】初冬時節,本該有著收穫後的愜意與閒適,但家住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富裕村的吳應仲老人卻並沒有閒下來
  •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3月31日 11:37 A-A+        山東棗莊:生態發展開出致富花       在山東棗莊,十萬畝桃花爭相怒放,春意盎然,美不勝收,吸引著周邊地區遊人前來踏青賞花。
  • 從零星栽植到規模連片 潼南花椒成「新寵」
    產業是脫貧之計、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潼南把產業發展,尤其是以花椒為代表的具有本土優勢的農業特色產業作為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聯合多方力量合力推進,有效促進了全區花椒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 《浪漫莊園》搖錢樹系統:搖錢規則介紹
    有一天,一個富人經過一戶莊園,發現這家的莊園主人躺在樹下悠閒地打著盹,富人暗自感慨自己選對了路——勤勞才能致富啊。
  • 65畝李樹成群眾增收「搖錢樹」
    「明年,這裡就會變成一個聚寶盆,這滿山的李樹就是我們的搖錢樹。」正在忙碌的致富帶頭人張德強臉上滿是笑容地說。記者了解到,2018年以來,區工投集團積極謀劃,向對口幫扶的田家鎮六角村集體投入資金10萬元,按照「企業 村集體 農戶」的模式,幫助該村在已有的產業基礎上,成立了張家坡果園合作社。該果園佔地65畝,共投資31.3萬元,村集體和群眾、帶頭人結合實際,按保底和股金兩種方式每年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