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曾經報過的 ChineseSkill 近日表示,產品已經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推出了增值服務「Improving Chinese Listening,Speaking and ReadingSkills」,該產品已經在幾天前上線。
CEO 王主龍透露,目前 ChineseSkill 的下載量已經超過 200 萬次,日活和月活情況也比較理想。ChineseSkill 產品的設計邏輯仍舊是「多鄰國的形+漢語的神」,因為團隊認為遊戲化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幫助零基礎用戶入門,而對於想要進一步提高能力的用戶,增值服務將是很好的補充。
(圖為 ChineseSkill 的產品截圖)
ChineseSkill 為什麼要在這時推出付費產品、開始嘗試變現呢?除了下載量已經達到一定量級以外,王主龍認為這和用戶有很大關係。在 200 萬下載中,有約 51% 的用戶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剩下 49% 分布在東南亞、歐洲和非洲等一些小國家。
所以和國內市場上的產品相比,ChineseSkill 面對著截然不同的用戶群體,他們和國內學習者有完全不同的學習心態和學習習慣。比如國內用戶大多抱著考證的心態的心態學習,一旦獲得證書後就會流失,但國外用戶學習有很大的自發性和計劃性,所以他們的付費意願比較高,而且已經養成了成熟的付費習慣。目前增值服務已經上線,每月收費 10 美元,王主龍透露,如果付費轉化率能達到 3%-5%,營收就已經很可觀了。
從產品上,ChineseSkill 在原有的單詞-圖片識別、田字格拼字等基礎上增加了漢字描紅和音調識別功能。用戶在學習時可以根據系統提示的漢字筆順來在田字格內練習書寫,而對於外國人們最頭疼的聲調問題,則通過連接九宮格內不同的點的方式來解決。總的說來,ChineseSkill 仍舊沿襲了多鄰國遊戲闖關的理念,用結構性的教學方式代替純語法學習,再通過重複練習來感知語法。
王主龍說,從 2014 年上線到今天,ChineseSkill 一共經歷了 50 多個版本的迭代,之所以保留下現在的功能,也是踩過很多坑的。比如在產品最最初期還在 podcast 內播放的階段時,主要以免費的形式推出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音頻和文本內容,但是一年後,團隊發現雖然用戶付費意願很好,但新用戶的增長出現瓶頸;後來,ChineseSkill 還採用過類似英語流利說形式的語音識別打分技術,最終都在試錯後取消了,因為團隊發現,多數對外漢語學習者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的是基礎知識,而非以聽力、口語練習為主的提高教程。
關於對外漢語的教研情況,王主龍介紹,國內主要以專家、教授按照漢語水平考試(HSK)的標準編纂教材,難度較大。ChinesSkill 則部分參考了 HSK 裡的語法、詞彙標準,並和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結合起來,完全使用自己研發的語料庫。
既然如此認同多鄰國的教學方式,ChineseSkill 有沒有被後者趕超呢的可能呢?
王主龍認為,雖然有類似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但兩款產品的用戶群體完全不同,多鄰國以國內用戶為主,正在橫向拓展學習語種,而 ChineseSkill 主要面向有赴中國旅遊、漢語學習需求和商務交流需求的外國人。
目前 ChineseSkill 已經能夠適應 8 種不同語種的學習版本,還有 7 種正在研發中。王主龍說,產品的 200 萬次下載全部來自口碑推薦,未來 ChineseSkill 將嘗試通過海外社交媒體進一步打開市場。
融資方面,ChineseSkill 曾在 2014 年 8 月獲得天使輪融資,目前正在籌備新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