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腸子上掛了一個大秤砣。」康先生說。有了大便不敢解,不解又難受,解出大便後還難受,肛門處的墜脹感讓我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即便是天氣這麼冷的冬天,我晚上都必須出去溜達溜達,經常一個人到三四點才回來,沒辦法,痛的根本無法入睡。「
今年才36歲的康先生最近很是苦惱,這段時間他發現自己的大便頻率越來越不規律,從以前的一天一次,變成了一天三次,大便的形狀也出現變形、變細,去醫院檢查之後發現他的腹部有一個直徑5釐米左右的腫塊,周圍的淋巴結也伴有腫大的症狀。 結合血化驗,醫生判斷極有可能是直腸癌。
一、他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有
康先生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患直腸癌的為什麼是我?
自己沒有家族遺傳史,家裡的三個兄弟都身體健康,爺爺奶奶現在都八十多歲了身體都很是硬朗。
在詢問過他的生活史後,醫生說:「主要問題還是在生活習慣和飲食上。」
康先生坦言道,工作之後,他一天吃4頓,養成吃夜宵的習慣,一周7天吃6次夜宵,凌晨十一二點吃完然後睡覺,尤其愛吃燒烤和啤酒,一個人最多能喝到二十多瓶,少的時候也八九瓶,這樣的習慣維持了4年左右。「我身高1米82,以前的我是體型偏瘦的那種,自從吃夜宵之後,體重也逐漸攀升到了180多斤」
二、一天3次大便和3天一次大便,哪個才是腸癌?
康先生在確診大腸癌之前,出現了一天三次大便的情況,因此有人疑惑了,難道一天多次大便就是腸癌的信號嗎?那三天一次呢?
對此,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醫師曾維根解釋道,按照教科書的說法,正常人應該每天大便一至兩次,或者每兩天大便一次。
然而,每個人的排便次數和頻率是千差萬別的,影響因素非常多,例如患者的飲食、年齡、情緒、進食藥物、全身系統性疾病等。只要沒有出現便血、腹痛、或是腹瀉和便秘交替等情況,一天3次大便和3天一次大便,這兩種情況都是正常的。
但是一旦大便出現暗紅色的鮮血、腹部有隱隱的鈍痛、或是肚子最近總是鼓鼓的,繃著繃得老有氣、且近期體重出現不明原因的明顯下降,就要警惕腸癌了!
三、認真做次腸鏡,「沒事」管十年
發表在權威雜誌《內科學年鑑》上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推薦的結腸鏡篩查10年間隔是安全的,如果初期的檢查質量能夠得到保證,檢查的專業性、安全性較強,那麼間隔期還可以適當延長一些。
而這四類人群都屬於腸癌高危人群,要定期進行腸鏡篩查。
1.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
2.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
3.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4.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慢性便秘(近2年來腹瀉累計持續超過3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在1周以上)
慢性腹瀉(近2年來便秘每年在2個月以上)、黏液血便、有過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的患者等。
四、遠離腸癌,要「戒菸+飲食+減肥+運動」四輪驅動
除了通過腸鏡的方式來進行前期的疾病篩查,預防腸癌首先要改變生活方式,特別要做好4件事。
第一是戒菸,已有明確的研究證實,吸菸與肺癌、腸癌的發生有關。
第二是減肥,肥胖是誘發腸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控制體重、減肥。
第三是改變飲食習慣,少用煎炒烹炸的烹調方式,少吃豬肉、羊肉、牛肉等紅肉,以及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雞肉、魚肉、鴨肉等白肉。此外,還要少吃醃製和燻制的食物。
第四是運動,缺少運動久坐是大腸癌又一重要危險因素,坐的時間不宜太長,同時要適當增加活動的時間,提高日常運動量,每天快走或慢跑30分鐘。
《柳葉刀》環球健康子刊不久前拋出了一個重磅結論——中國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完全可以避免的癌症而死亡,這個數據佔中國癌症患者總死亡數據的45%左右。
對於癌症,我們要抱著敬畏的心來看待,早篩查,早預防,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讓我們遠離這些可怕的「腫瘤君」。
參考資料:
1.《大便變細、便血、腹脹腹痛?我國每年新發42.9萬結直腸腫瘤》健康時報,2020-3-26
2.《問答:到底幾天大便一次算正常?》健康時報,2019-10-12.
3.《好好做一次腸鏡有多重要?一項長達17.4年的研究告訴你答案》生命時報,2020-6-24
4.直腸癌新輔助治療與療效相關因素的分析[D].中國醫科大學,2018.
5.腹腔鏡聯合術中腸鏡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分析[D].廣西醫科大學,20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