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的蛻變發展往往與危機相伴。這次新冠疫情,就是對快遞行業的一次大考。
從危機中尋找機會,在危機中轉變求生。對於快遞行業而言,危機是一把雙刃劍,有可能帶來致命的打擊,也可能增強韌性,勃發出更頑強的生命力。近日,本報記者走訪我省快遞龍頭的金華市,窺探疫情下快遞行業的變與不變。
疫情封城 快遞成為不可或缺
4月,夜裡的春寒與白天的暖陽交替攻守,焦灼的夏日似乎還恍惚不定,猶如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度過了一個灰色而漫長的冬天。
早晨7點剛過,80後順豐快遞小哥俞利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取件、分揀、裝車,一連貫的嫻熟動作佐證著他已是一個從業3年有餘的老手。
作為順豐快遞金華市婺城區分部麗晶營業點的一名快遞員,俞利青還從未經歷過像2020年春節後這段如此難忘的特殊時期。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春節傳統的喜慶氣氛,很多人的假期被取消,快遞小哥便是群體之一。接公司加班通知,正月初四,快遞小哥俞利青從磐安縣尚湖老家出發,帶著妻兒,開著小麵包車返回了金華市區復工上班,直到現在,他也沒能好好地休息一天。
疫情下的城市,一切都停滯了。快遞員成為了冷清的大街上,少有的逆行者。
每天,俞利青和營業部20多個同事,從百餘平方米的營業部分揀、投遞、發出的快遞量,陡然提升至平常的二三倍。
「往年的春節,單子不多。受疫情影響,派件壓力大了不少。」疫情發生後,俞利青是第一批返回的快遞員,同時抵達的還有3名同事,都是金華本地人。加上春節值守的人,每人要兼顧原先3個人的派送區。
那段時間,他不得不每天至少連續工作12小時,「朝七晚九」成為常態,一天工作結束,脫去塑膠手套的手倒最顯「細嫩」,因為悶出的汗讓雙手起皮、發脹。
「絕大部分都是防疫物資,口罩、酒精、消毒液……」俞利青負責的派送區域是緊鄰營業部的朱村小區,在疫情最嚴重的一段時間,快遞成為了小區居民獲取「救命物資」的唯一依靠。
「你好,我問一下什麼時候能送來啊?」「能不能幫我送上門啊?」「今天能送過來嗎?」每天,俞利青都會被「焦急」地催單,有時候顧不上吃一口飯。整整30天連軸轉,註定讓俞利青難忘這個特別的春節加班。
「那段時間根本不敢出門,口罩、生活用品都是網上買!」朱村小區葉女士說,疫情封門,「你好,快遞到了。」這幾個字成了她最期待聽到的聲音。
疫情期間,順豐快遞公司作為少數快速復工且營業的快遞,也及時地出臺了「保底工資」「包吃包住」「抗疫物資綠色放行」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後,讓俞利青和同事們在最被需要的時期,幹活更有勁。
至正月初七,順豐麗晶網點除一名麗水籍同事因交通管制未能趕回,21人全部到崗。為營業點覆蓋的數以萬計的居民配送著各種防疫物資等。
「快遞員只不過是搬運工,但沒有我們,就不能挑起防疫物資運送的擔子。」俞利青說。
抗擊疫情 快遞的「同」與「不同」
近年來,快遞越來越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疫情下,快遞小哥更成了城市有機生存和運轉的支撐。
有一天晚上,結束一天忙碌的俞利青剛回到家中,電話響了。「是一個年輕女人的聲音,說自己有東西要寄。」俞利青本想第二天再去取件,但女人的聲音已帶著哭腔。「她說,自己的父母在溫州,買不到口罩,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些口罩,急著給家裡寄去。」
俞利青心裡知道,當天的運輸車已出發,當時取件和第二天早上取件並沒有區別,但他還是答應了。「我拿到快遞的時候,她的聲音立馬變得不同。」俞利青停了一下,「就好像我取走了快遞,她離家人就更近了。」
地處浙江中部的金華市,此次疫情算不上「重災區」。但作為防疫物資、生產生活必需品生產大市而言,通過快遞把物資送出去顯得關鍵和迫切。不足百餘平方的順豐快遞歷經營業點,單日派送件數量尖峰時段超過3000件。而每天從金華地區發出的快遞,則以數萬計。
有時,俞利青也會擔心,畢竟接觸的人和物太多了。「不能說不怕,但總要有人去做。」
責任之下,溫情更濃。這時候,口罩是稀缺品,但俞利青經常會收到顧客「硬塞」給他的口罩。「他們拆了包裹,從裡面抽出十幾個給我。然後說,你們比我們更需要,謝謝你們還在堅守。」
隨著疫情的趨緩,俞利青感到肩上的壓力輕了,心裡對職業的認同感卻越來越重。
在22人組成的順豐速遞婺城麗晶營業點,同事們笑言俞利青是「只會幹活不喊累的老黃牛」。不過,在營業點轄區內的市民看來,這群80、90後的年輕人個個都是老黃牛。
新冠肺炎疫情,給俞利青這樣的快遞小哥帶來了工作和心態上的些許變化。
俞利青說,以往大家都希望快遞能上門,現在不得不被投遞在封閉小區的集中投遞點,「無接觸配送」被更多人認可和接受。雖然幾乎所有的小區,都設置了快遞寄存點,但為了不丟件、不損件,準確及時送達,有時候俞利青選擇「等」和「守」,在他看來,這既是職業操守,也是非常時期的一種擔當。
市民汪曾靜坦言:疫情下,沒有快遞可能生活都沒法正常過了。而相比以往快遞超過3天還不到就「焦慮」的心態,現在她更認可快遞小哥們的艱辛。
為了減少出門,64歲的張紅英在兒子手把手的指導下學會了網購,通過電商平臺買口罩、買菜。不僅如此,她所在的小區還在微信上組建了好幾個「吃貨群」,生鮮、水果、蔬菜這些以往她要去菜市場、超市購買的食物,如今也漸漸習慣於在線上購買。
疫情衝擊快遞或迎來新的「重生」
在業內專家和從業者看來,疫情影響下,快遞行業面臨著機遇: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從「線下」轉向「線上」,對快遞的依賴性更加突出,從而間接使快遞企業獲利。
充滿變量的時代,一輪輪危機正顛覆傳統——非典疫情、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從點到面、從供給端到消費端,挑戰和機遇對於快遞行業而言都在。
據浙江省金華市郵政管理局數據統計顯示:金華全市一季度快遞業務量首次超過廣州躍居全國第一,這是疫情下金華快遞行業交出的一份成績單。
一季度,金華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1.65億件,業務收入達44.87億元,量收同比增長分別為32.1%和24.0%,分別超出全國約30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
在金華郵政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古月兵看來,這一切似乎都「合乎常理」,原因有三:一是金華作為生產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生產大市,快遞呈現「外溢」形態;二是2月中旬後,復工復產的爆發性反彈;三是金義都市快遞價格窪地的市場刺激作用。
疫情下,快遞行業發展也激發了行業者們的更多思考。有人認為,快遞櫃和菜鳥驛站的互補模式應該是未來「無接觸配送」的發展趨勢;有人認為,「疫情遏制了快遞價格下滑的趨勢,『價格戰』激烈競爭有所緩解。」
在受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下,金華郵政快遞行業逆勢增長,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減少人員接觸,消費者到櫃、到店自取快遞包裹將成為主流派送模式。」古月兵認為,這種飛躍式的促進作用在末端提升了效率、優化了成本,「有利於快遞末端的變革」。這種變革,能夠「助推快遞行業智能化的普及和應用,尤其是在末端配送上的智能化應用,這或許會成為快遞企業未來的競爭關鍵。」
監製/丁前程、鄭莉
編輯/張亞菁
記者/鄭宗祥、徐益豐 通訊員 /古月兵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