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基於愛奇藝2018校招 —— 產品崗筆試中的某題,試探討神奇的粉絲社區:泡泡。
近年來,文娛產業與三四年前相比已具有天壤之別,網絡的迅速傳播推動現象級網絡自製內容不斷湧現,熱門影視劇網絡播放不斷打破紀錄,娛樂創新應用層出不窮,視頻互動尤其是移動視頻成為十數億中國網民的主流娛樂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以愛奇藝為代表的網絡視頻已開始從播出平臺,向圍繞IP開發服務的大娛樂生態升級。
在此類以優質IP為核心的網絡視聽產業中,視頻平臺也不再只是承擔簡單的播出作用,更逐漸成為社交的入口,或者說逐漸形成社交與視聽娛樂的互促模式。熟悉愛奇藝App的用戶應該知道,底部導航欄的第五個主icon即泡泡入口,那麼愛奇藝是如何定義泡泡的?泡泡實現了何種形態的娛樂社交?它還可以有哪些變化?本文基於愛奇藝2018校招 —— 產品崗筆試中的某題,試探討神奇的粉絲社區~泡泡。(愛奇藝校招筆試已結束)
以新用戶的視角走進泡泡
以產品角度設想泡泡新功能
體驗機型:努比亞Z11Max
系統版本:Android5.1.1
愛奇藝版本:V8.9.6
了解愛奇藝APP的整體功能框架:
愛奇藝,中國高品質視頻娛樂服務提供者。2010年4月22日正式上線Web端,秉承「悅享品質」的品牌口號,積極推動產品、技術、內容、營銷等全方位創新,為用戶提供豐富、高清、流暢的專業視頻體驗,致力於讓人們平等、便捷地獲得更多、更好的視頻。目前,愛奇藝網頁端和移動端均已成功構建了包含電商、遊戲、電影票等業務在內、連接用戶與內容服務的視頻商業生態,開啟了視頻網站商業模式的多元化發展。
那麼泡泡在這個生態圈中承擔什麼角色?
了解愛奇藝泡泡現有功能結構:
核心功能:
拓展功能:
泡泡社區角色分化:
那麼,如果我是粉絲,我為什麼選擇泡泡?
初次操作:
「處處是套路。套路用的深,感情玩的真啊」
用簡單平實的話來形容一個新手體驗泡泡的感受吧:首先於某一天我更新了愛奇藝App,安裝的版本是當時最新的V8.9.6(今天已更新V8.10.0),歡迎界面後發現一大堆的引導圖標,涉及文學?!漫畫?!遊戲?!還有應用商店?!Oh!瞬間聯想到從去年開始變化的支付寶-海量生活服務應用、微信-各類卡包匯集功能······各行各家都開始拓展自己的服務業務了,這大概便是「T」型商業模式吧。能夠讓自身用戶在自己的應用中滿足來自生活工作的多種需求,打通自身相關產業鏈。
其次我注意到第五個主icon是「泡泡」,點擊後便跳轉至一個全新的界面,這種突然進入陌生國度的體驗促使我我重複「退出泡泡→進入泡泡」操作好幾遍,原來如今的泡泡是可以獨立做App了。這在愛奇藝的其他功能也有出現,如愛奇藝文學、奇秀直播等。之後我便陷入這個神奇而豐富的泡泡社區,久久不能自拔。為什麼這麼說呢?
「套路啊,環環相扣~」
在泡泡我可以收穫海量的明星周邊資源,偶爾還會因愛豆到訪泡泡而欣喜、期待被翻牌,結識具有相同愛好的粉絲用戶,一起做浪漫的追星事業~
當我想要閱讀一條由粉絲髮布的動態時,我便進入了詳情頁,這裡我可以評論點讚,然後我看到「去圈子」這個圖標,點擊後發現是一個更大的明星世界——即明星圈子。如果我喜歡這位明星,我可以選擇加入ta的圈子,這時會有彈窗告訴我「歡迎成為###的第******位粉絲」,同時我擁有了粉絲等級,每當我為ta做了什麼(無論是點讚或者籤到這樣的小事),都會讓我的粉絲值上升,在ta的圈子裡活躍,就叫做「守護」。
突然發現屏幕右側方有「今日任務」小卡片,點擊打開是引導我完成特定操作。在這個圈子中我可以瀏覽與ta相關的動態,看ta曾經的翻牌記錄,在周邊裡找尋ta的點滴蹤跡,我點開「周邊」,查看ta的「參演電影」,便是電影列表,在這又有了瀏覽愛奇藝視頻的感覺。
查看「音樂作品」,並非音頻,同樣是ta涉及音樂類的視頻資源。以上操作都仿佛我在ta的世界裡守護著他。當我要離開這個圈子時,我發現最初的「加入」按鈕,改了名,叫做「上班籤到」或「下班籤到」。這無疑讓我漸漸養成定期來訪的習慣。且增加了我訪問ta圈子的頻率。這裡還有「群聊」,讓我可以和同樣關注ta的粉絲進行交流。
「你好,愛豆。加入泡泡這一天,我仿佛擁有了你的整個世界。」
我會擔心自己忘記籤到讓你的明星榜位下降,我會懷念有你的畫面,我會牽掛你的下一個行程。所以我會經常來泡泡守護你。——這就是我使用泡泡的感受。
這是一個集中化、生活化的明星粉絲互動社區,它和以往的不同在於:
產品邏輯流程圖
有了上文簡略粗暴的操作瀏覽後,加之清晰化了其整體功能,我們便可以避開其環環相扣的操作引導,梳理出邏輯流程圖(為了配合內容,將原本最早出現的圖放在這了):
以上我作為新用戶身份嘗試以中度粉絲的角度把玩了一遍泡泡。對其功能、特點及界面布局有了一個整體的粗略認識,接下來我將嘗試以PM角度去發問:這樣一個明星粉絲社區,添加怎樣的新功能,能夠實現結合現有資源更好地滿足粉絲們的需求?對於新功能,我該如何設計與實現?
根據以往了解梳理以下需求背景,涉及:
從上圖中,我抓住了一個新功能的出發點:讓社區更真實。
為什麼是這個呢?本身不是已經有「明星來了」可以製造真實的互動機會嗎。但設想一下,泡泡社區最大的不同便是讓粉絲感受到「這裡是粉絲陪伴愛豆、愛豆也會來陪伴粉絲的小世界」,即前文所說不僅能獲得與偶像見面的機會,更能和喜愛的明星一起觀看熱門劇集綜藝,讓明星與粉絲在一起,真正陪伴粉絲的平常生活。在這裡停一下:真正陪伴粉絲的平常生活。目前有關明星陪伴粉絲的功能有:
這三種功能為眾多粉絲提供了接觸明星的機會,並且能夠爭取與明星一對一的互動。但是除此之外,泡泡社區是粉絲的天下,而明星好比家中經常出差的愛人。那麼我產生了以下問題:
據上圖及官方公布數據可知: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我國行動電話用戶量已達13.65億戶。移動智能端日均活躍時長近4個小時,影視市場呈快速增長態勢,網際網路消費者最新的5大消費理念中出現的「互動」與「品質」極大程度上與愛奇藝應用偏好中的「社交」和「生活、閱讀」等對應。人們在休閒娛樂的同時越來越關注內容橫向和縱向的「T」型特質。
於是本人設想新功能分為創造明星與粉絲的接觸機會 + 將互動與公益計劃掛鈎。那麼有人問了:增加接觸機會可以理解,可是為什麼要扯上公益?大概是源於讓泡泡社區也更感性的考慮吧。如下面這些產品:
我們可以簡單通過百度指數了解單純「公益」二字出現在移動端的頻率越來越多。而通過結合線上線下資源發起的公益閱讀也逐漸進入社區、教育和企業的慈善計劃中。
因此新功能做什麼?明確了以下內容:
那麼新功能用戶該如何操作呢?
確定了關於新功能的整體設想,這時非常重要的階段來了,那就是反問自己,對方案進行批判,在上述需求詳情中,哪些功能脫離了實際場景需求?其具體功能的優先級排序?因此新功能的落地方案是否可以敲定,我們常常會在主意出來時被懸著。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細節需要去考慮:
本文針對愛奇藝泡泡進行了新功能設計,而這部分的工作在整個產品從想法→方案→開發、設計→上線、測試→······的生命周期中僅僅只佔冰山一角,由此可想像一款優秀的產品的誕生是多麼的艱辛與偉大。在此向所有PM和工作人員致敬。
本文針對愛奇藝泡泡的粉絲用戶,進行了新功能設計,這其中包括如何設計功能和界面。關於技術、後臺邏輯沒有進行說明。在本文中,作者沒有採取文檔式書寫格式,希望採用自身思考問題的思維過程來呈現關於新功能的思考:明確需求背景 → 用戶、市場調研 → 需求詳情。由於作者之前沒有接觸過泡泡,因此在本文中加入了:熟悉產品 → 理解用戶 → 感知場景的部分。希望在本文結尾重申本文需求詳情的流程。
(本文採取的書寫風格基於自身思維過程,因每個人的思維邏輯不同不易理解)
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根據這個流程再次閱讀本文,希望能夠幫助您對本文的內容有一個更為清晰和邏輯化的理解。
感謝閱讀,請您批評指教。
本文由 @粒粒果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