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一女子發微博稱曾遭強姦,後不得已與對方戀愛,引發大量關注。
在那幾條微博中,梁穎以「愛你,才要強暴你」為題詳細描述了自己被前男友羅冠軍設計,慘遭對方強姦,逼迫自己與之交往的經歷。後前男友手裡有以前偷拍她的裸照,還告她名譽侵權。
這些充滿細節性描述的話語,讓讀者感同身受。
該微博一出,立即像是在網上投下了一顆炸彈。很多人紛紛聲討羅冠軍的無恥行徑,同情無辜的受害者。
9月4日,該事件中的另一方羅冠軍在微博髮長文回應此事,稱這段時間生活受極大影響,自己「已經社會性死亡」,半年搬家3次,工作換了3個,希望公檢法加快速度儘快給自己一個「背書」。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受理羅冠軍與梁穎等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一案。
比起梁穎主觀性過強的描述,羅冠軍的回應更有說服力。加之,羅冠軍家人也提供了兩人交往的更多證據,有微信通話記錄、兩人合照等客觀證據,讓梁穎一方的說法越來越顯得不可信。
輿論的風向很快發生逆轉,網友也發現梁穎之前的微博存在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打下胎兒的埋葬地點,一會一個說法。
加之,她根本沒有提供更多的第三方證據,讓人覺得她始終是在自說自話。
最關鍵的證據是羅冠軍提供的一段錄音,在錄音中,梁穎親口承認:「我想靠這個出名,因為我以後要當律師,我的律師也想靠這個案子出名,我直接給你說了吧!我靠,這個是我說漏嘴了。」
羅冠軍稱梁穎方願意公開道歉,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重慶女生自爆強姦事件可能真的只是女方的自導自演,「梁穎事件」當事女子微博已經全部清空。
這就是我反感網絡斷案、微博審判的原因。
一是當事人的網絡爆料只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內容,也會誇大、渲染其中的某一部分,激起網友的同情、憤怒,一些網友再聯繫到自身經歷、代入其中,很容易偏離事實本身。
很多時候,我們都曾因為自己的生活經驗錯信過他人。
比如在「老師體罰學生血衣事件」中,我也曾在看到孩子家長控訴微博後幫助轉發聲援,因為我當時找不到家長誣陷老師的動機,結果,我還是低估了人心險惡,事後被瘋狂打臉……
二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容易先入為主,相信最初聽到的事,對後面的反證可能不再相信。但有很多事情可能一開始我們聽到的是錯的。
比如最近的譚松韻媽媽被撞案,很多網友在看到營銷號統一編的「證據丟失、公訴人幫肇事者脫罪」等謠言後,開始相信該案疑點重重,譚松韻遭受不公正待遇,在庭審記錄出來之後,連看都懶得看。
在真相已經大白之後,譚松韻後援團微博因為造謠被禁言之後,還有一個營銷號發文曲解我的普法文章,讓人覺得悲哀。
最可笑的是,他們還打著正義的旗號,建立在謊言與惡意曲解之上的行為,哪有一點正義可言?
所謂的追求公正不過是他們為自己發洩情緒找的理由和藉口。
三是很多參與者謾罵之後「瀟灑」離場,即便後來知道自己罵錯了,也不會道歉更不會反省。但當事人不能,即便最後證實他是被冤枉的一方,也早已身敗名裂,潑在身上的汙水無法洗清。這對當事人公平嗎?是不是誰先選擇網絡曝光誰就能傷害對方?
比如,羅冠軍即便通過訴訟證明了自己的清白,有些人還是會以「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理由繼續汙名化他,讓羅冠軍很長時間都無法走出該事件的陰影。
所以,我想勸大家多點理性思考、少點情緒表達。
我相信謊言再像真的,也總有被揭穿的一天,試圖操縱輿論玩弄大家的,必將被輿論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