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儒」是誰?
《陋室銘》是大家所喜歡的一篇文章,許多人喜歡張掛寫了這些內容的條幅,以表明自己也有劉禹錫一樣安貧樂道的情懷,更多的人能流暢地背誦。最近練習書法的時候,寫到這人鴻儒時,突然覺得鴻儒應另有新解。
我為什麼有此想法,也是因為讀馮友蘭先生的作品受到了啟發。他在《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中這樣說:「我的讀書經驗總結起來有四點:(1)精其選,(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精其選「自不必說,《陋室銘》是千古名篇,是時間考驗過的傑作。」解其言」,我一貫作得不夠,許多時候,囫圇吞棗,鑽研得非常不足。那天寫到這兩個字的時候,才覺得這裡面有一些意思在的。
《陋室銘》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鴻儒」這個詞出現在第五句,如果沒有第四句,那麼「鴻儒」這個詞的理解不會有什麼問題,就是專家和教參上一致認為的意思——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但是這句話之前有個第四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這個句子是青苔的痕跡長上臺階一片碧綠,使臺階也顯出綠意,草色映入門帘,把室內染成綠色。這就明白地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少有人來,門庭冷落。
而第五句,緊接著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家中有人談笑,就與上句的門庭冷落相矛盾。
記得以前講課,我總是把這一句輕輕帶過,按字面意思解釋過去,從來沒有深入思考,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
今天一人在案前揮毫時,這個問題就橫立在面前,讓我難以跨越過去。
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給群裡的同仁,看看他們怎麼想。
有一個老師說道:「鴻儒」不是人。
我追問:不是人,又是什麼呢?
下面沒有了回音。
但這個老師的那句話真的提醒了我,我心中突然開了一扇窗,把看似「矛盾」的迷紗給輕輕拂到兩邊。
我想到了一句話,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
我的眼睛仿佛一下子明亮起來,在靜靜的鬥室裡放出喜悅的光芒來,把我的心都照亮了。有聲音在心中說:鴻儒是書。更有聲音補充說:是聖賢之書,是儒家的經典。
朋友們,你們不覺得這樣的理解更符合孤高自傲、恃才放曠的劉禹錫的個性嗎?
與書籍相伴,並樂在其中,與聖賢作心靈的愉悅交流,是不是更顯人之高雅、室之不陋呢?
今天,我知道了畢淑敏先生說的「書,常讀常新」是多麼有道理。
今天,我更明白了夫子「虛室無纖塵」,是多麼地意味深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