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
■■■■■
本公眾號
所有思維導圖和內容
嚴禁轉載
掃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好友,支付5元,我將《陋室銘》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發給您。
——七年級教學設計——
16《陋室銘》
【課前預習】
1.學生藉助書下注解及工具書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名、靈、鴻儒、白丁等)和虛詞(則、之等)。
2.大致讀懂課文,並找出對偶的文句、韻腳,以便背誦。
【教學目標】
1.在不斷積累文言詞語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中韻文的能力。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經典在揭示作者的價值取向方面的好處。
3.理清文章的結構線索。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經典在揭示作者的價值取向方面的好處。
【教學難點】
作者的處境與文中透露出的感情之間的關係。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
(《古文觀止》)
有一本書叫做《古文觀止》,這是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供書塾用的文章讀本,此處的古文是指古代的散文,用觀止作為書名,表明編者的態度是:古代的精品都已經入選了,你已經觀賞到最好的了,其他的文章都不用再看了。這當然有點誇張,這本書選了從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其中有一篇僅僅81字的文章就佔有了古代優秀散文的一席之地,這就是《陋室銘》。
二.基礎誦讀
1.自由朗讀。
結合注釋和屏幕字詞,將重要字音批註在課本上,讀兩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學生讀,正字音。(要求,讀準字音)
⑴馨(xīn)
⑵鴻儒(hóng rú)
⑶調(tiáo)
⑷牘(dú)
⑸諸葛(zhū gě)
3.聽範讀,注意停頓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4.再聽範讀,在文中畫出韻腳。
[知識點]韻腳是韻文(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一篇(首)韻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後一個字,採用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這就叫做押韻。因為押韻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後,故稱「韻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確:押ing韻,韻腳有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引出「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用韻。如座右銘、墓志銘。
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
三.疏通文意
1.自主翻譯(結合注釋,藉助工具書,完成課文翻譯。)
2.挑戰翻譯。
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出名,有名。(動詞)
靈:神異。
斯:這。
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裡指德行美好。
[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顯得神異。這是簡單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⑵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蔓延;
入:映入。
[譯文]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
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鴻儒:博學的人。鴻,大。
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
調:調弄。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譯文]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讀書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
⑷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泛指音樂,文中意為世俗的樂曲。
亂耳:擾亂雙耳。亂:使……擾亂。
案牘:指官府文書。
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形體,軀體。
[譯文]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
⑸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漢末大亂,諸葛亮隱居南陽,築有草廬。
子云:即揚雄,字子云。西漢哲學家、文學家。
子云亭: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譯文]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草玄亭。
⑹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什麼。
之:賓語前置標誌。
[譯文]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四.鞏固反饋
㈠重點詞語釋義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成為靈異的水
3.斯是陋室。斯:這。
4.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氣。
5.談笑有鴻儒。鴻儒: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
6.往來無白丁。白丁:平民。這裡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7.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8.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9.何陋之有?何:什麼。
㈡詞類活用
1.有仙則名。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2.有龍則靈。靈:形容詞作動詞,成為靈異。
3.惟吾德馨。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這裡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階綠。上:名詞作動詞,長上。
5.草色入簾青。青:名詞作狀語,使……變青。
6.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作動詞,使……擾亂。
7.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作動詞,使……勞累。
㈢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 形(古義:身體;今義:樣子)
2.惟吾德馨。 馨(古義:德行美好;今義:芳香.)
3.談笑有鴻儒。 鴻(古義:大,淵博;今義:鴻雁,書信.)
4.無絲竹之亂耳。 絲竹(古義: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裡指世俗的音樂;
今義:絲綢和竹子)
5.可以調素琴。 調(古義:彈奏;今義:調解)
㈣虛詞用法。
之
⑴無絲竹之亂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⑵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
㈤特殊句式
倒裝句:何陋之有? 應為:「有何陋」。
第2課時
一.「陋室」何如
題目是《陋室銘》,作者的「室」到底陋不陋呢?
㈠陋室,「陋」在何處?
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特點:荒涼、荒僻。)
[附備課]
①苔痕上階綠——臺階上都長了苔蘚,為什麼?荒涼,荒僻,人跡罕至。
魯迅筆下冬天的百草園——「這裡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我在那裡下雪後捕鳥,劉禹錫的陋室是不是也有一種門可羅雀的感覺?——陋室之陋在於荒僻。
②草綠色入簾青,窗外都是草色,窗外都是叢生的荒草!除了環境的荒僻,還有什麼?如果你深宅大院,窗外會滿是荒草嗎?——陋室之「陋」在於狹小。
③補充劉禹錫寫陋室銘的故事,主要講狗官把本應給劉禹錫的三室三廳的大平米換成一室沒廳,來佐證陋室之狹小。)
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特點:冷落悽清)
[附備課]
什麼是達官貴人之家?從人際交往這一點來說,那一定是高朋滿座,交友如雲吧!而此時劉禹錫的屋子中呢?作為被貶之官,知己又有幾人?又有幾人能與之促膝談心?我想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個琵琶女,年長色衰,而門前冷落鞍馬稀。
劉禹錫的門前不也是遍生綠苔了嗎?
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失意落寞)
[附備課]
舊時讀書人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啊?
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讓案牘勞形,讓絲竹亂耳,這正是讀書人的畢生追求,也是時人眼中成功人士的標誌!
劉禹錫參加王叔文變法時,不正是如此嗎?
[附備課]被氣出來的《陋室銘》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過渡語〗
陋室真的很「陋」,可是到了劉禹錫的眼中,到了劉禹錫心裡,通過他的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卻感到「陋室不陋」了呢?原因何呢?
㈡陋室——不「陋」在何處?(劉禹錫眼中的陋室)
《古文觀止》評價:「陋室之可銘,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之中,觸目皆成佳趣。」
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之清幽)
[附備課]
這裡的階和簾,按常理本無情趣可賞,但是在院子中的綠苔竟然悄悄爬到臺階之上,似與人親,把詩意送到可與之會心的主人面前;
隔簾遙望,遠處的青草有意將沁人心脾之色門帘之中;
陋室與天地融為一體,在詩人劉禹錫的筆下,陋室生活被詩意化、審美化,被賦予了超遠而充實的意義。
⑵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高雅)
[附備課]
高層次文化的交往,精神的溝通,正是對庸俗人際關係的一種迴避。
補充資料(貞觀十九年,803年,劉禹錫結識柳宗元、韓愈兩位鴻儒,經常一起交流學術,切磋詩文,晚年他又與白居易結尾至交。
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生活情趣高雅)
[附備課]
①何為「素琴」?
「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陶淵明傳》。
「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微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晉書·陶潛傳》)
從晉代以後,人們常用「素琴」「無弦琴」「陶琴」「靖節琴」「彭澤橫琴」「琴無弦」「琴不設弦」「無弦木」「無弦」「琴中趣」等來稱謂沒有弦的琴,指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注重的是弦外情味,得意而忘物。
文中的「素琴」應當看作一個典故,作者自比陶潛,蘊含著他也想跟陶公一樣能不為俗務纏身,從而表達出這位高人雅士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②劉禹錫享受著這種馳騁的生命樂趣。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可以詩意地棲居」。「即使我們的腳下是爛泥潭,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二.主旨探討
1.「陋」室不「陋」的原因(小結)
全文反向立意,不寫陋室之陋,而寫陋室之不陋,一步步論證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根源在於德馨,德馨之人居住的陋室,就如有仙人居住的名山,就如有龍潛遊的異水。
陋室不陋實際上是對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頌揚,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過渡語)文中還有其它幾句?是否多餘呢?(通過其它幾句,深入了解劉禹錫的高潔情操。)
2.「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探討劉禹錫的志向。
類比。用「諸葛廬」「子云亭」做類比,暗示陋室不陋,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附備課]
①諸葛廬
諸葛亮躬耕隆中,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六出祁山,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子云亭
子云亭,是為了紀念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揚雄而建造。揚雄少年用心專注,博學多才,「把司馬相如開創的勸百諷一」的大賦傳統,推向極至,此後再無人能繼續下去了。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弦外之音
「何陋之有」,省去前一句「君子居之」,暗含作者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回應開頭「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即「惟吾德馨」。
[附備課]
①語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
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
由此可見,因為有君子居住就是有君子之德,德是人的主觀的修養,可以改善甚至改變客觀環境上的「陋」。化用經典而有所減省,收到了言少意豐、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
②兩首詩,深入了解劉禹錫
遊玄都觀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裡賞花回來。玄都觀裡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元和十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
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作者這種輕蔑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戰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復了。
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百畝庭院中大半長的是青苔,桃花開完之後菜花接著又開。
當年種桃樹的道士身歸何處?曾在此賞花的劉郎今日又來。
《再遊玄都觀》作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十四年前,劉禹錫因賦玄都觀詩開罪於權相武元衡,被遠竄嶺南。十四年後,劉禹錫重提舊事,向打擊作者的權貴挑戰,表示決不因為屢遭報復就屈服妥協。種桃道士則指打擊當時革新運動的當權派。這些人,經過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勢了,因而被他們提拔起來的新貴也就跟著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煊赫聲勢,讓位於另外一些人,而「桃花淨盡」四個字力透紙背,對武元衡等人進行了無情地鞭撻。桃花之所以淨盡,正是「種桃道士歸何處」的結果。
詩人想的是: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樹倒猢猻散」。而這時,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又回來了,難道是那些人所能預料到的嗎?詩中流露著詩人滿懷勝利的喜悅,對於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裡投以輕蔑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
4.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運用類比手法,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說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發芬芳。
三.課堂小結
1-3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仙」「龍」襯託「德」「名」「靈」襯託「馨」。
4-7句描寫陋室的特點:環境清幽(景)烘託
交往不俗(人)襯託
情趣高雅(事)襯託
暗示「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
8-9句以「諸葛廬」 「子云亭」作類比表現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主旨:本文表達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本文的寫法:託物言志。
四.寄語
劉禹錫的《陋室銘》,我們從陋室的淡雅之色中感受到他那顆恬淡之心,從他「調素琴、閱金經」高雅的日常中看到他鮮活的生活狀態。面對挫折,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正是這種樂觀曠達,成就了劉禹錫。蘇軾的《定風坡》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來形容劉禹錫當時的狀態再合適不過。劉禹錫一生雖歷三起三落,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如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因為如此,我想他應該是幸福的。
下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再學習「形居塵俗而心棲天外」、奢侈的有一個南山可悠然而見的陶淵明的經典短文《愛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