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
■■■■■
本公眾號
所有思維導圖和內容
嚴禁轉載
掃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好友,支付5元,我將《登飛來峰》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發給您。
——七年級教學設計——
20-3《登飛來峰》
【學習目標】
⑴學習「誇張」的修辭手法。
⑵了解「浮雲」的典故,理解「浮雲」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寫作技巧。
⑶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⑷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
【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景
出示《世說新語》文言文,學生說出其道理。
王子敬①(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②,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③」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瞋目④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⑤」遂拂衣而去。——《世說新語·方正》
【注釋】①王子敬:王羲之之子王獻之,字子敬,東晉著名書法家。②樗蒱(chū pú):古代一種類似下棋的遊戲。③南風不競:《左傳》記載,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國的樂師師曠說:我屢次唱北方的曲調,又唱南方的曲調,但南方的曲調柔弱,象徵死亡的聲音多,楚國一定不能建功。這裡比喻坐在南邊的要輸。④瞋(chēn)目:發怒時瞪大眼睛。⑤荀奉傅、劉真長:都是曹魏名士,為人清高,不與俗人交往。
成語:【管中窺豹】從管子裡看豹,比喻見識狹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可以從觀察到的部分推測全貌。
過渡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希望這節課的學習能幫助你們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做」或者「不做」一個管中窺豹的人,做一個高瞻遠矚的人。
㈡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生經歷:
⑴1042年,進士及第,知縣通判,政績顯著。
⑵1070年,朝堂拜相,主持變法,歷時四年。
⑶1086年,變法失敗,兩起兩落,鬱鬱而終。
⑷1094年,追贈太傅。諡號文公,名垂千古。
文風:擅長說理,詩風含蓄,深沉悠遠,自成一家。
文著:《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
㈢感知「誇張」
1.出示詩句,找出共同的修辭方法。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備課]詩句橫向類比,知曉「危樓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誇張的說法,意在突顯事物的特點。
2.讀《登飛來峰》找出並細品「誇張」修辭手法
(古人就是這麼善用誇張的修辭手法來突顯事物的特點)
【問題1】這首詩中哪個詞也是誇張的修辭呢?
[備課]「千尋塔」。
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飛來峰。王安石於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寫了這首詩。
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寫飛來峰上古塔之高。
【問題2】試著用一個同樣誇張的成語來形容這古塔之高。(高聳入雲)
譯: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問題3】詩中有個詞寫出了這座「千尋塔」是在整個飛來峰的什麼位置?(「最高層」)
㈣領悟詩理。
[過渡句]王安石不僅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主張文道合一。他創作的很多詩歌,長於說理。這首詩就是其中之一。】
1.出示詩意,感悟詩理。
[譯文]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問題1】詩人站上了飛來峰的制高點,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詩人要借這首詩向讀者說什麼理呢?
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表達登高望遠的感受:站得高看得遠。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高瞻遠矚」。( 比喻目光遠大。)
詩人借著登高望遠,告訴讀者站得高看得遠的樸素道理!你想看得遠一點嗎?那就再登高一點。「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就是這種意境!
2.聽範讀,大聲讀,感受詩理。
站得高,看得遠。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高瞻遠矚。
㈤學習用典。
[過渡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王安石自幼酷愛學習,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妙筆生花!他的詩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這首詩,他就引用了兩次典故。
1.典故「雞鳴」。
《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裡。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裡,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
「聞說雞鳴見日升」便寫了目極之遼遠。
作者獨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更顯意境是曠遠。
2.典故「浮雲」
⑴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
[備課]西漢的人曾把浮雲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⑵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備課]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心情鬱悶(十分沉痛)。
浮云:在山間浮動的雲霧。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
【問題1】漢(陸賈)、唐(李白)、宋(王安石)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詩都用了「浮雲」這個詞。「浮雲」有何特殊喻意呢?
詩人是想通過字裡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願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王安石要變法,想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問題2】抒發情感。
運用典故,即景說理,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立志革新的遠大政治抱負和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思想感情。
㈥賞析鞏固
1.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角度:【典故】【情感】【哲理】
⑴典故:浮雲,喻奸邪小人。運用「浮雲」的典故,意思是我不怕奸邪小人擋住我遠望的視線。表達了詩人無畏困難的信心與實現理想的壯志,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⑵情感:因為我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所以我不害怕奸邪小人阻擋我的視線。表達了詩人立志革新的遠大政治抱負和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思想感情。
⑶哲理:
①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撥雲見日、高瞻遠矚。)
②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角度:【修辭】【典故】【寫法】
⑴修辭:「千尋塔」,極言立足點之高。
⑵典故:借「雞鳴」的典故,寫天剛破曉,在塔上就能看到紅日初升的景象,側面襯託塔的高聳。
⑶虛寫:「聞說」話,是虛寫,為下文議論抒情做鋪墊。
㈦拓展寄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把經典熟讀成誦,成為我們的文化積澱,成為我們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雲遮望眼——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3月27日)
人之相交,不在一時一地。國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遠。5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以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不畏浮雲遮望眼」,堅持不懈進行著超越集團對抗、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探索和實踐。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提到,高瞻遠矚,是中法關係發展的根本保證。法國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展戰略對話的西方大國。中法兩國開展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戰略合作。事實上,任何兩國之間的交往,均應站在戰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