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高瞻遠矚,不怕浮雲遮望眼

2021-01-09 騰訊網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層」。這是在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作的名篇。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

千載而下,飛來峰上的千尋高塔早已面目全非,而「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詩句卻依然擲地有聲,激勵著一代代有勇氣、有遠見的改革者的心靈。他們總能把一時的困難看作「浮雲」,也總能望見浮雲之外的美景。這一點在今天我們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外波譎雲詭,風雲震蕩的複雜形勢而言這種氣魄和眼力尤為重要,總會給我們無窮的精神力量!細心讀來,總覺得有無窮深意蘊深含其中。代表中華民族在特定的艱難複雜的歷史時期一種堅強的信念和意志。

同時在網絡上,此詩中的「浮雲」一度成為網絡熱詞。一句「一切都是浮雲」體現了中國網友豁然與宏大。古詩裡的「浮雲」常比喻奸佞小人,而現代人眼中的「浮雲」似乎可以作更多更深的內涵,它代表一時的揮之不去的煩惱和假象。但這一切如浮雲一樣,它遮擋遠望的視線畢竟是暫時的,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意志力,站得比它高,一切浮雲都會隨風而去,遠景的豔陽將會更加美麗動人!

相關焦點

  • 七下第二十課《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登飛來峰》優質課教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誇張」的修辭手法。2、了解「浮雲」的典故,理解「浮雲」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寫作技巧。3、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4、能靈活運用關聯詞「因為…… 所以 ……」「之所以………是因為……」流暢表達後兩句詩句的因果關係。
  •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讀詩感受北宋詩人的寬闊情懷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關於這一句詩的題目我們經常做到,或選擇,或填空,它是哪個年代,誰的作品呢,有什麼深意呢?原詩為: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是北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王安石,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中國歷史的地位上是以改革家的身份出現的,他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見他在文學方面的成績也是很優的。
  • 王安石三十歲時的創作,表達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的決心和勇氣
    飛來峰其實在我國的浙江省杭州市內,《吳越春秋》記載了「琅琊東武海中山一夕自來」的說法,所以便有了飛來峰的稱號。越王句踐曾在山上建立的仰望天象的天文臺,也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臺。今天我們要分享的作品就和飛來峰有關。古往今來飛來峰的盛名引來無數學者為之駐足。今天這首有關飛來峰的作品出自王安石之手。那麼王安石和飛來峰又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
  • ◆5元購◆【教學設計+課件】七年級下20-3《登飛來峰》
    掃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好友,支付5元,我將《登飛來峰》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發給您。——七年級教學設計——20-3《登飛來峰》【學習目標】⑴學習「誇張」的修辭手法。⑵了解「浮雲」的典故,理解「浮雲」的喻意,初步了解「引用典故」的寫作技巧。
  • 蘇軾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登飛來峰同樣寫山,王安石為何受到質疑?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前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登飛來峰·王安石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裡。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蘇軾像) 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先說《登飛來峰》。該詩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當時的王安石還不滿30歲,初入官場的他,滿懷政治理想,對未來充滿希望,回鄉途中路過杭州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 蘇軾作詩說看不清,王安石作詩說能看清,袁枚說王安石自以為是
    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蘇軾的《題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哪一首詩哲理性更強?為什麼? 前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蘇軾和王安石的這兩首詩都有深刻的哲理。至於誰的哲理性更強,單從詩本身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什麼權威的比較方法。
  • 王安石的這首詩,僅僅開頭兩句便很壯觀,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
    那說起王安石的詩,可能大家比較熟悉的還是他的那一首《梅花》,這首詩描寫的極為生動,也非常的抒情,同時還充滿了高遠的意境,成為了宋詩裡的千古名篇;除了這首《梅花》之外,他的另一首《登飛來峰》,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詩人描寫的氣勢磅礴,僅僅是開頭的兩句,便是寫得很壯觀。
  • 悼李敖,讀李敖:不畏浮雲遮望眼
    條幅寫著——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漢文弟  適原來是胡適寫給他的族弟的,原來他們都是績溪胡家。這一家族,分別流亡到臺灣島上,但是,島孤人不孤,在他鄉,他們又重聚了。胡適寫給「漢文弟」的,本來是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中的最後兩句,全詩是——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王安石最經典的一首詩,高瞻遠望,就不用畏懼浮雲遮眼
    十六歲,王安石跟隨父親進入京城,在京城中結識了好友曾鞏,曾鞏將王安石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其稱讚不已。五年後,王安石高中進士,任淮南節度使,後又為鄞縣縣令,在任期間,政績顯赫。公元1050年,王安石三十歲,而立之年,心懷壯志,鄞縣縣令的任期已滿,他辭了縣令回臨川,路過杭州,登上了飛來峰,一覽眾山小之際,抒發自己的情感,成就了一首千古名作。
  • 王安石最有格調的8首古詩詞,清靜幽雅,意境蒼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宋·王安石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首詩是王安石描寫山水的名句。
  • 古詩詞鑑賞 | 登飛來峰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
  • 「不畏浮雲遮望眼」,習主席博鰲演講引用的這些古語怎麼翻譯?
    「不畏浮雲遮望眼」,習主席博鰲演講引用的這些古語怎麼翻譯? 「不畏浮雲遮望眼」 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善於撥雲見日,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 We must not let our vision be blocked by floating clouds.
  • 王安石早年最經典一首詩,每一句都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北宋時期的文壇可謂是群星璀璨,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的名家,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要數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秦觀、柳永、範仲淹、李清照等人,在這些人中很顯然王安石的文學成就是被低估了,現在只要提到王安石,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變法,反而是忽略了他在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其實他的成就完全可以比肩蘇軾
  • 絕句第1講
    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音韻學的成熟,到了唐初,絕句方登上歷史大舞臺,又隨著格律詩的完善,絕句同律詩一同走向鼎盛時期,成為百代不易之體。二、絕句的分類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
  • 蘇軾和王安石不容易啊,這兩首千古名篇竟然想到了一起!
    論文學成就,蘇軾更勝一籌,論仕途上的成就,王安石位居宰相,並且發動了著名的熙寧變法,顯然蘇軾不能與之相比,兩人政見不和,王安石曾經貶謫過蘇軾,在蘇軾身處險境的時候,王安石也曾伸出過援手,蘇軾後來也特地去金陵,拜訪晚年的王安石,在一個多月的相處中,蘇軾和王安石整天黏在一起,出遊觀賞山川美景、切磋文學,完全看不見兩人曾經的隔閡,這時的兩人只剩下相互欣賞和敬仰對方。蘇軾對王安石說「從公已覺十年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