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第1講

2021-02-08 慈善詩會會刊

絕句的相關概念·漁洋第一法

 

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它形式短小,節奏明快,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絕句的由來,有人說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是在唐代律詩產生之前,就已經有絕句了。至於這種形式的歌謠,歷史更為遙遠,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的《逸周書·周祝》篇,漢魏南北朝也多有五、七言形式的歌謠,南朝徐陵編《玉臺新詠》收錄有《古絕句》,其他的文人創作有梁簡帝《夜望單飛雁》,北齊魏收《挾瑟歌》 以上例子大體具備了絕句的押韻形式,只是尚未嚴格律化而已。至隋,律絕開始出現,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音韻學的成熟,到了唐初,絕句方登上歷史大舞臺,又隨著格律詩的完善,絕句同律詩一同走向鼎盛時期,成為百代不易之體。

二、絕句的分類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先看按照每句字數分,絕句分為三類:

五言絕句:每首四句,5字一句,共20字。

七言絕句:每首四句,7字一句,共28字。

六言絕句:每首四句,6字一句,共24字。

五言七言絕句:五、七言詩如同洶湧奔騰的長江黃河,氣勢宏偉壯觀,引得無數文人的陶醉仰慕與傾心研究 ;而六言詩卻如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平凡小溪,雖然也是潺潺而流,但卻不能奏出宏偉的樂章和展現壯闊的景象,以至被冷落到很少有人顧及的地步。

六言絕句屬於一種特殊的近體詩,每句由三組雙音步的詞構成,停頓節奏為二二二,在誦讀時,所有音步的時值相等,缺乏五七言詩那種單雙音步交相迭代的變化感,顯得單調呆板。同時,由於沒有五七言詩那種單音步的調節,因而其兩聯之間的平仄無法形成粘的關係,與近體詩的聲律相矛盾,不符合粘對的規律。這種節奏單調、平仄失粘的詩體是不適合吟詠的。換言之,與五七言絕句相比,六言絕句是最缺乏音樂美的詩體。六言絕句比較少見,不在我們學習範疇,只做簡單了解即可。

人們習慣把五言七言絕句簡稱為五絕,七絕。七言絕句是七言四句話,五言絕句是五言四句話,大家都明白,所以我們寫作業無需標明七言絕句或五言絕句,所以書寫格式應該如下來寫:

題目

文/某某人

四句分兩行寫

三、絕句的格律

1、平仄

平仄是中國古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大約在隋末唐初才開始有的概念。那什麼叫平仄呢?大致來說,平仄說的就是聲調。平,聲調沒有變化。仄,聲調有變化,升的是上聲,降的是去聲,發音短促的就是入聲字。具體來說,平仄是根據聲調有無升降變化來定義的,聲調平直的,就是「平」聲;聲調不平直的,就是「仄」聲;在不平直之中,再加上升降與短促聲調的區別,分別對應的就是上、去、入三個聲調,這三個聲調都歸納在「仄」聲調,加上「平」聲調,就成了我們中古音系的四聲系統,我們稱之為「古四聲」。「古四聲」自元朝周德清後,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在現代漢語中也有四聲,為了以示區別,我們稱之為「今四聲」,「今四聲」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納入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詩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律了。舉例如「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按普通話四聲為: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道人汲水煮新茗,念我攀雲到碧蘿。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汲,今平聲,古四聲中是入聲字;茗,今平聲,在古四聲中是上聲;碧,今去聲,古四聲中是入聲字。

從以上例子來看,這兩句詩用古音和今音來標註平仄結果是不一樣的。以後談論詩的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根據的是古音,而不是今音,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我們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一般都是用古音,如果自己對聯或寫詩的時候用的是今音的話,就需要特別註明,否則就會默認為是古音。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這種敘述不知道到底科學不科學,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這個需要大家自己特別關注。這塊內容,我們等會會做介紹。

2、押韻

關於押韻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每首詩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個韻目的字做韻腳;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鄰韻,也可以不押韻。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韻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韻,但如果用了不同韻目的字做韻腳,就叫「出韻」或「落韻」,是違反格律的。

第二:絕句第一句可以不用韻,但七言絕句如果第一句用韻,可以增加音樂美感,所以七絕的第一句,以用韻的為較多。而五言絕句,因每句比七言絕句少兩個字,第一句以不用韻的居多。

第三:一首詩用於韻腳的字不能重複。

絕句詩唯獨第三句規定不用韻,由於絕句詩作為格律詩限用平聲韻,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限用仄聲字。第一句不用韻的絕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聲字。

下面我們來例舉兩首第一句用韻和不用韻的七言絕句。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押韻,韻字:關,山,還。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首句不押韻,韻字:回,來。

再來看兩首首句入韻和不入韻的五言絕句

中秋夜

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首句押韻,韻字:空,同,風。

五絕·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首句不押韻,韻字:流,樓

3、對粘替

替:指同一句句內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交替,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叫做失替。

對:指同一聯上下句內,相同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相對,如果不相對就叫失對

粘:指相鄰兩聯上下句內,相同的偶數位的字,要平仄相同,如果不相同就叫失粘。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我們來看這首絕句的對粘替。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首絕句符合對粘替。

無論失粘、失替、失對,均為詩家大忌,也是最基礎的低級錯誤,大家創作時一定注意。

4、絕句的格式

絕句的格式有四種:

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下面我們以七絕為例,來看看四種格式的具體情況:

1)首句平起入韻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其中標有(平)(仄)的地方,表示該處平仄可以不限。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十五刪韻)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十五刪韻)

2)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例:

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憶江柳》(十一真韻)

3)首句仄起入韻式(仄起平收)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例: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四支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韻)

4)首句仄起不入韻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贈劉景文》 (四支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一真韻)

四、古絕和律絕的區別

大家來分析兩首絕句,一起看看什麼是古絕。

登廬山五老峰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先標出這首詩的平仄,然後分析是否符合對粘替,要求說出這首押的平聲韻還是仄聲韻。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押平聲韻、三平尾、三仄尾、還失粘。像這種雖然押平聲韻但不符合粘替對、

有三平尾、三仄尾的絕句,我們稱它為古絕。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大家看,這首押的是仄聲韻,且不符合對粘替。像這種不符合替對粘、押仄聲韻者也屬於古絕。

我們接著看: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字屬於平水韻的十灰韻部,而且符合對粘替的要求,這就是律絕。

五、漁洋第一法

王士禎(1634—1711)清代詩人,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他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並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漁洋絕句十二法》原名《七絕12種作法》,源自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大學詩詞寫作教程》第八章。在這一章,徐晉如寫道:「大抵七言絕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說,三、四句轉折,並不像律詩一樣有明顯的起承轉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迴環,就往往以第三句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為輔翼,第四句轉折者。絕句要詩絕意不絕,漁洋的處理方式就是結句大都宕開一筆,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絕不直接說出主題,而把聯想的空間留給讀者。即所謂神韻之法。」

我們今天學習漁洋第一法:前二句或賦陳,或景起,或議論,第三句以否定詞轉接。賦陳,就是直接敘述。

步驟:

起句,用寫景的辦法交代清時間;

承句,交代清地點、人物,施事行為等。

一二句,要平鋪直敘,交代清時間地點就可以了。

轉句,是關鍵,這句的好壞直接關係著整個創作成敗。所以,必須狠下功夫。

要點,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詞的句子轉折,宕開一筆, 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離,重在離,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緊。同時要兼顧和一二句要有內在的聯繫)。

合句,抱緊第三句,扣主題,或議論或感慨。

例詩:   高郵雨泊 (王士禎)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本詩賞析:詩前兩句寫景。首句中「秦郵」即高郵,「寒雨」為秋雨,乃暗示經高郵之季節,「夜」則點明雨泊的具體時間。首句寫詩人於深秋寒雨瀟瀟之夜泊船於秦郵。次句則進而把高郵雨泊地點具體化為「南湖」,即高郵南部的武安湖。「新漲水連天」描繪出此時由於「寒雨」不停,南湖水勢為之漲起,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水天相連,難以分辨的情景,從而開拓出一個悽清迷濛的意境。

夜雨中的南湖既悽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條漁船,一個人影,自然空間的清寂無人引起了詩人心理空間的寂寞之感。於是乃有「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之感嘆。此時,面對高郵南湖,作為一代詩壇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間的文壇沒有再出現像高郵秦淮海這樣才華超群的詞人。淮海為秦觀號淮海居士的簡稱,他生於1049年,卒於1100年,距此時正約「五百年」。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乃婉約詞派的主要詞人,創造了「情韻兼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新詞風。詩人稱「寂寞人間五百年」,當然是誇飾之言,旨在推崇秦觀在文壇的重要地位;而王士禎詞風格亦以婉約綿邈見長,與秦觀相近,因此才有這種惺惺相惜的仰慕之情。詩人於慨嘆不見風流秦淮海的同時,亦暗寓步武秦觀,欲打破文壇「寂寞」之意。此乃詩人「情寄」之所在。

先看全詩的脈絡:

「寒雨秦郵夜泊船」,起句點明時間地點。

「南湖新漲水連天」,承句細化地點,並寫景。

「風流不見秦淮海」,轉句觸景生情。

「寂寞人間五百年」,合句發表感慨。

再看全詩的句法特點: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起句承句平鋪直敘。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轉句「不見」一詞宕開一筆,另闢新意。

再看一首例詩:

漢苑行

唐·令狐楚

雲霞五採浮天闕,梅柳千般夾御溝。

不上黃花南北望,豈知春色滿神州。

這首詩也是符合漁洋第一法,起承句交代時間地點,轉句宕開一筆,由小轉大,實現了含有否定詞轉接的目的,合句緊抱第三句進行感慨。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符合漁洋第一法的其它絕句:

訪紀伯紫隱居

閒踏春泥著屐來,煙波百曲孝侯臺。

柴門徑僻少人跡,門外野棠花亂開。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揚子橋頭雞未鳴,瓜洲城外日東生。

風波不憚西津渡,一見金焦雙眼明。

 

題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宮柳煙含六代愁,絲絲畏見冶城秋。

無情畫裡逢搖落,一夜西風滿石頭。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誇。

不奈更尋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①青溪:東吳時所開溝渠,洩玄武湖水入秦淮河。水木最清華,語本晉謝混《遊西池》詩:「水木湛清華。」謂風景極清秀美麗。

②王謝烏衣:金榮注引《方輿勝覽》:「烏衣巷,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遠,(東晉)王、謝子弟所居。」後人詠金陵詩詞,多用此典。六代:即六朝。

③「不奈」二句:宋朝段侯家已消失,更不必尋找南朝的江總宅矣。不奈,即不耐。奈,通「耐」。江總,南朝人,仕陳,為僕射尚書令,世稱江令。段侯,宋人段約之。張敦頤《六朝事跡類編》:「江令宅在秦淮,今段大夫約之宅,即其故第也。」王安石《招約之職方並示達甫書記》:「昔時江總宅,近在青溪曲」,「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七

當年賜第有輝光,開國中山異姓王。

莫問萬春園舊事,朱門草沒大功坊。

 

大風渡江三首之二

紅襟雙燕掠波輕,夾岸飛花細浪生。

南北船過不得語,風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

漏天未放十分晴,處處江村有笛聲。

水遠山長聽不足,竹郎祠下竹雞鳴。

 

江行望烏尤山

墨魚吹浪一江浮,爾雅臺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風帆回首別烏尤。

 

宋陵

洛水邙山飽廢興,宋家幽寢閟魚燈。

奉香不見臨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本講提綱:

一、絕句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二、絕句的分類

三、絕句的格律

四、古絕和律絕的區別

五、漁洋絕句第一法


相關焦點

  • 絕句第9講
    第9講絕句鑑賞·虛實處理·漁洋第八法 一、絕句鑑賞我們如何從創作的角度去鑑賞絕句,學來前人那些寫絕方法呢?這裡我們來介紹幾種方法:1、意象集中,以小見大。抒情往往離不開具體意象。由於絕句體裁短小,又要求意象集中,以小見大,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貌。盛唐詩人「作絕句如窗中臨景,立處雖窄,眼界自寬。」下面我們以詩為例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 絕句第2講
    第2講構思·靈感·立意·漁洋第二法 上節課大體給大家介紹了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我們說掌握了這些要求你就可以寫一首合律的絕句了,但僅此而已,因為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形式要求,詩本身的好壞還要看詩的內容表達和意境
  • 【詩海一瓢第166首】五言絕句的對仗
    五言絕句的對仗 2020年11月07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九月廿二日。
  •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不過,施樸華的說法並不正確,按照他的說法,絕句應是誕生於律詩之後,但是,絕句之名,唐以前已經有了,後面會詳細分析。絕句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1、定言。五絕每句五個字,七絕每句七個字。二、絕句的形成過程1、絕句起源於民間歌謠文學的形式,大多是人民所創造,然後文人加工而成的。
  •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不過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這個現象:絕句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不但是題主說的唐朝的絕句,即使是唐朝以前的絕句,第三句好像也不押韻。另外,所有的近體詩中,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是雙數句押韻,單數句都不押韻。為什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試看下面的比較表: 1.平仄腳:五字句——(仄)仄平平仄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腳:五字句——平平仄仄平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五字句——(平)平平仄仄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 格律詩寫作之五言絕句
    絕句都是四句。五言絕句可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現在先談律絕。律絕一般只用平聲韻,而平仄格式則有四種。第一講裡所講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裡有四種句式:第一種句式是平仄腳,第二種句式是仄平腳,第三種句式是仄仄腳,第四種句式是平平腳。這四種句式是所有變化的基礎,四種五言絕句都是由這四種句式錯綜變化而成的。 第二種五言絕句只是把第一種的前半首和後半首對調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絕句之起承轉合
    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轉入抒情,第四句合句點睛。    那麼我們都知道,承句是彌補起句的不足,因為起句只是描寫了一個大概,然後承句進一步描寫進行補充。轉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設問的手法。自問自答,彰顯情趣。 賀知章的這首符合漁陽絕句的第三法: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設或設問之辭,第四句答之。
  • 絕句八法
    要寫好絕句,「必須情感深摯,興會淋漓,神與境會,境從句顯,景溢目前,意在言外,節短而韻長,語近而情遙,神味淵永,興象玲瓏,令人一唱三嘆,低回想像於無窮。這才是絕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語)怎樣寫絕句?最基本的是要考慮如何布局?如何開頭和如何結尾?現在先講布局。­
  • 【詩海一瓢第165首】五言絕句格式四
    五言絕句格式四 2020年10月03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八月初七日。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2、絕句一碗奇香熱氣烹,寒風凜冽賽羊羹。湯添體暖龍抄手,開胃醍醐灌頂棚。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第1法:  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第1法;《絕句·童趣》隱碧黃鶯幾度猜,分枝翹足立窗臺。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絕句的結構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自古以來最受歡迎的藝術。其中名篇名句多不勝數,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 一首不講格律的詩,卻成了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句!
    一提到古詩,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唐詩,想到律詩和絕句。的確,唐代的文墨大家們,用他們的唯美情懷和高超技藝,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水到渠成地把古詩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那些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句,也大都是在格律的規範下產生。換句話說,詩的格律產生之後,格律就成為古詩創作的神聖規則。這種影響很深遠,即便到了清代,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濃重的格律情結。可想而知,在格律盛行的唐代,寫詩不講格律,該是怎樣的格格不入了。
  • 【不正之風162】五言絕句格式一
    五言絕句格式一 2020年09月05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七月十八日。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絕句學習入門淺談》(上)
    約定成俗的情況下,絕句可對可不對,非對不可也行,但要遵循律詩的對仗原則。實際上七絕詩無需對仗,絕句不講究對仗,講嚴格的是格律-平仄。關於對仗一向有兩種說法。有人說;「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王力先生《詩詞格律》)和「絕句,自由使用對仗句,可用可不用」(李野先生《詩詞格律學》)。
  • 詩文典講詩詞——《絕句二首》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01原詩絕句二首·其一不過,杜甫雖然在四川過的比較安穩,但其實他還是很想念自己的家鄉的,在杜甫的這篇絕句之後,他又寫了一篇,在那首詩裡杜甫就感嘆道,「今春看有過,何日是歸年。」感興趣的話,快去看看吧。詩文典講詩詞——《墨梅》,為什麼梅花會發黑?
  • 舉例詳說絕句、律詩之格律
    絕句有古絕、律絕之分,這裡討論的是律絕。五言絕句(1)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盆池(唐·杜牧)押先韻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七言絕句(1)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