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第9講

2021-02-19 慈善詩會會刊

第9講

絕句鑑賞·虛實處理·漁洋第八法

 

一、絕句鑑賞

我們如何從創作的角度去鑑賞絕句,學來前人那些寫絕方法呢?這裡我們來介紹幾種方法:

1、意象集中,以小見大。

抒情往往離不開具體意象。由於絕句體裁短小,又要求意象集中,以小見大,使人窺一斑而知全貌。盛唐詩人「作絕句如窗中臨景,立處雖窄,眼界自寬。」下面我們以詩為例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千種風情,卻於無處見之。正貴於意象集中。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通篇只寫聞笛始末,而滿紙鄉心,以小見大,令人遐想。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從軍北徵》「磧(qì,沙漠)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涉《潤州聽暮角》「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等亦復如此。王維《雜詩》撇開多少故鄉事不問,獨問「寒梅著花未」也是削多成一,具有意象集中,以小見大的特點。

2、偏師取勝,借端託喻。

正面的描繪、鋪敘,最花筆墨,詩句會顯得平淡。而適當的陪襯烘託,往往事半功倍。絕句的另一種避短用長,即劉熙載所說:「絕句取徑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鳥鳴春,以蟲鳴秋,造物之借端託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如崔國輔的《怨詞二首·其一》:

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

通篇寫宮女惜衣的嘆息,無形中流露出的一片顧影自憐之意,此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衣和人之間是「隱喻」關係,這是此詩的特點。羅衣與人,本不是相同的兩種事物,作者卻抓住羅衣「秋來不堪著」與宮女見棄這種好景不長,朝不保夕的遭遇類似之處,構成確切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宮女喪失了做人權力的這一極不合理的現象,這就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的羅衣的命運,正是身歷兩朝的老宮女的命運盛衰的寫照。蓋詩人天寶年間由禮部員外郎被貶謫嶺南,取徑深曲,悼衣實自悼,這就是一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之很好的例詩。

再如劉方平《五律·春雪》

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中。

似花形容春雪,如灑鹽詠絮之作,然「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中」意在言外:對於「洛城外」的窮人來說,他們好不容易在饑寒交迫中熬過了大雪紛飛的隆冬,盼來了春回大地,誰知又來一場大雪,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他們會感受到飛雪似花嗎?詩人沒有說,但這逝而復回的威脅和災難,所帶來的艱難與怨恨是不難而見的。

這首詩的精妙之處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精妙於一個「偏」字,是它構成了虛實兩個空間、兩種境界、兩種生活、兩種感情的對比,而詩人的愛與恨,同情與憎惡,也都融入這個對比之中。 

但由於對比的一方,對比的產生、對比所展現的不同狀況,及其所孕育的主題等等,全都留在了詩外,這就為讀者開拓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由於「正面不說說旁面」,故爾蘊藉含蓄,啟人深思。

岑參的《七絕·山房春事》:

梁園日暮暗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用花木無情,表現人之傷感、盛衰之變,也是側面描寫,效果比直言今昔之感好得多。舉了兩個例詩,大家已有所了解「偏師取勝,借端託喻」之法。 

二、絕句創作過程中空間設計的虛實處理

1、空間設計過程中「虛」與「實」的界定

「虛」,無法眼見的空間或者不存在於現實的空間均屬於虛空間;「實」,實實在在眼前空間屬於實空間。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為虛。

2、虛空間的分類

虛空間大體分為:設想出的虛空間,仙冥虛空間,以及夢境中的虛空間。下面以具體的例子,了解這三類虛的空間。

(1)設想的虛空間

例詩

王維的《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的前兩句渲染出倍思親的心情,但第三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卻不直言自己的思親,反而從兄弟處著筆,設想出一個「虛」的空間,言兄弟憶我,則我憶我兄弟之情自然可見。

(2)仙冥虛空間

晏殊的《七絕·中秋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二句主人翁在院落中孤獨寡歡的情景 是實實再在的「實」空間,而面對秋月,第四句「玉蟾清冷桂花孤,」想像月宮冷落,嫦娥寂寞,則屬於虛空間仙境啊,冥境等,這些空間在古詩中出現的比較多,但這些空間,我們都沒去過,這些都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所以也屬於虛空間。 

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三四句是作者心底湧出這樣的遐想: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後兩句就是虛空間描寫。

(3)夢境中的空間

如龔自珍《夢中作四截句》:

一例春湖汗漫聲,月明報有大珠生。

紫皇難慰花遲暮,交予鴛鴦訴不平。

短短四句,卻有兩組意象,託言夢境,寫的迷離恍惚。其實作者是要抒發一種感慨。科舉高中的人沒有真才實學,不過是月亮在水中的幻影,而痴人卻驚嘆為光彩奪目的稀世明珠。未兩句,自嘆遲暮,充滿了憤憤不平,也只能在親密的朋友間傾訴罷了。這是一首全虛的詩,詩中所有空間景物純是從夢中生發出的。再看王昌齡的《七絕·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醉別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作者先從餞別之地寫起,而且分別由嗅覺、觸覺兩種感官來描寫,相當特別,屬於實寫。「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後面兩句是設想行者的行程,屬於虛寫,我們注意,第四句「愁聽清猿夢裡長」,是設想到魏二在夢中的情景,更是虛中又虛,又使全詩增添了不少飄渺靈動的氣氛。

3、詩句的虛與實配置

我們寫絕句要虛實相生,但是,我在瀏覽大家習作時,發現有些作品寫的過於坐實,寫的實景太多,使詩少了靈動的趣。絕句在結構上有個特點,就是以少勝多、以虛寫實。所以我們在絕句創作過程中必須注意虛實結合,把絕句的味兒寫出來。如何結合?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先虛後實

邊貢的《七絕·嫦娥》

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詩前兩句「月宮清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是設想,屬於虛,後兩句,是實寫。《中國古典詩藝品鑑》分析這首詩時說。立足人間,推想月宮冷寂,然後發出世人只知羨月,不知月仙慕人間的感慨。

2)先實後虛

這個最適合初學者,看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前兩句實寫。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後兩句虛寫。

全詩的結構是實寫部分:「獨在異鄉為異客」是因,「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果,兩句之間呈因果關係。虛寫部分:「遙知兄弟登高處,」是抓住九月九日最典型的一個片段突出描寫,「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渲染。

3)虛實疊映

虛實疊映即把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同時疊映在絕句中,例如:顧況的 《七絕·宮詞》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一、二句寫聽別處的笙歌言笑,相形到自己這裡的寂寞,三句是夜深聽漏未眠,四句是寫獨自捲簾看秋河。用一「近」字,愈見夜深,此詩不說怨情,而怨情顯露與言外。因為倘是無心人,必不會在夜深時,還在聽別處的笙歌言笑這樣的清楚啊。詩的虛筆是彼地「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主要突出了個聽字。實寫是此地,「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從一聽一看著筆,虛與實的疊映協調的統一在一首絕句中。

三、漁洋絕句第八法

以第四句為主,用否定詞作結,然第三句亦不可輕忽,多用時間狀語或轉折連詞、因果連詞與之有一呼應。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五(王士禎) 

潮落秦淮春復秋,莫愁好作石城遊。

年來愁與春潮滿,不信湖名尚莫愁。 

注釋: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

復:重複。春復秋,春秋重複交替。

莫愁:相傳南齊時洛陽人,幼年喪母,十五歲那年,父親在採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賣身葬父。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後事,從此,莫愁嫁進盧家,成了員外的兒媳。

莫愁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什麼的,見了莫愁,就什麼憂愁也沒啦!長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梁武帝來員外家賞花,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後,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投石城湖而死。 

莫愁湖: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內,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相傳南齊時,有洛陽少女莫愁,因家貧遠嫁江東富戶盧家,移居南京石城湖畔,莫愁端莊賢惠,樂於助人,後人為紀念她,便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

石城:指金陵莫愁湖。

不信:不相信。

譯文:

秦淮河落潮經春歷秋,莫愁時好去作石城遊。

年來愁緒像春潮漲滿,不信湖名還能叫莫愁。

先看全詩脈絡:

「潮落秦淮春復秋」 起句,直接點題,言秦淮河不知春秋幾度,人事變遷如潮起落;「莫愁好作石城遊。」承句語義雙關,既是交代自己來石城遊是為了排解愁情,又是追想莫愁女昔日於此,而今不可見矣,百感交集;「年來愁與春潮滿,」轉句用時間狀語「年來」把自己的愁比作春潮滿滿,引出合句;「不信湖名尚莫愁。」合句順應轉句之力,用否定詞「不」帶出否定句型:我的愁這麼滿了,真不相信這個湖還能叫莫愁。如果沒有轉句把自己的愁跟春潮相提並論,是不能得出合句這樣的神韻的。 

再看句法特點:

這首詩是王士禎的詩作中很獨特的一首,獨特之處就在於有意通過「春」「莫」「潮」和「愁」字的重複,來強化情感。 

七絕只有28個字,王士禎這樣的大詩人,當然是惜字如金的。而這首詩,重字就有9個字,佔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自有其妙諦。

1、「潮落」與「潮滿」的對比:

2、「愁」字三唱:

第二句「莫愁」是雙關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到莫愁湖遊覽本應「莫愁」;似乎同時也暗借莫愁女嫁給盧公子到了石頭城的典故,對於莫愁女來說,這段婚姻本是莫愁的。第三句的「愁」,則是作者的真實表露。第四句的「莫愁」,又是雙關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我的愁緒如春潮漲滿,不相信你這湖還能叫莫愁;想來作者也應聯想到貌似有著幸福婚姻的莫愁女,最終還是在莫愁湖中自盡身亡,還能說是莫愁嗎?

全詩並沒有直接說明作者的「愁」為什麼。通過重字,作者所愁為何,答案不言而知。

此法的要點: 

1、第四句以否定詞作結。 

「不信湖名尚莫愁」,「不信」就是否定詞。下面舉例的王士禎用此法的幾首詩,大家可以觀察是不是這樣。 

2、第三句以時間詞或轉折詞、因果連詞與第四句的否定詞呼應。 

「年來愁與春潮滿」,「年來」是表時間的詞。類似的時間詞還有:而今、近來、數載、春來、過去、將來……。;轉折詞有:可憐、可惜、卻是……;因果連詞有:只因、因為、所以、故……

 

王士禎符合此法的詩還有: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 

傳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四

三月秦淮新漲遲,千株楊柳盡垂絲。

可憐一樣西川種,不似靈和殿裡時。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八

新歌細字寫冰紈,小部君王帶笑看。

千載秦淮嗚咽水,不應仍恨孔都官。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四

十裡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

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

華山道中即事

萬山堆裡看雲松,曲崦幽溪復幾重。

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遠聞鍾。 

趙北口見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十二年前乍到時,板橋一曲柳千絲。

而今滿目金城感,不見柔條踠地垂。

 

本講提綱:

一、略談如何鑑賞絕句

二、絕句創作過程中空間設計的虛實處理

三、學習漁洋絕句第八法

相關焦點

  • 絕句第1講
    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音韻學的成熟,到了唐初,絕句方登上歷史大舞臺,又隨著格律詩的完善,絕句同律詩一同走向鼎盛時期,成為百代不易之體。二、絕句的分類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
  • 絕句第2講
    第2講構思·靈感·立意·漁洋第二法 上節課大體給大家介紹了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我們說掌握了這些要求你就可以寫一首合律的絕句了,但僅此而已,因為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形式要求,詩本身的好壞還要看詩的內容表達和意境
  • 【詩海一瓢第166首】五言絕句的對仗
    五言絕句的對仗 2020年11月07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九月廿二日。
  • 格律詩寫作之五言絕句
    絕句都是四句。五言絕句可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現在先談律絕。律絕一般只用平聲韻,而平仄格式則有四種。第一講裡所講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裡有四種句式:第一種句式是平仄腳,第二種句式是仄平腳,第三種句式是仄仄腳,第四種句式是平平腳。這四種句式是所有變化的基礎,四種五言絕句都是由這四種句式錯綜變化而成的。 第二種五言絕句只是把第一種的前半首和後半首對調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絕句之起承轉合
    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轉入抒情,第四句合句點睛。    那麼我們都知道,承句是彌補起句的不足,因為起句只是描寫了一個大概,然後承句進一步描寫進行補充。轉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設問的手法。自問自答,彰顯情趣。 賀知章的這首符合漁陽絕句的第三法: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設或設問之辭,第四句答之。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跟五言絕句是相一致的。 第二種七言絕句是把第一種的前半首和後半首對調,並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腳,第三句仍然收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不過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這個現象:絕句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不但是題主說的唐朝的絕句,即使是唐朝以前的絕句,第三句好像也不押韻。另外,所有的近體詩中,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是雙數句押韻,單數句都不押韻。為什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
  •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絕句是中國文學中最為短小的詩歌形式,五言絕句(以下簡稱五絕)只有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以下簡稱七絕)也只有二十八個字,絕句雖然字數少,但它跟律詩、詞等文學形式一樣,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經典名篇,在這些經典絕句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美不會壓於任何一首長詩。那麼,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又有哪幾種分類呢?
  • 絕句八法
    要寫好絕句,「必須情感深摯,興會淋漓,神與境會,境從句顯,景溢目前,意在言外,節短而韻長,語近而情遙,神味淵永,興象玲瓏,令人一唱三嘆,低回想像於無窮。這才是絕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語)怎樣寫絕句?最基本的是要考慮如何布局?如何開頭和如何結尾?現在先講布局。­
  • 【詩海一瓢第165首】五言絕句格式四
    五言絕句格式四 2020年10月03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八月初七日。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第1法:  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第1法;《絕句·童趣》隱碧黃鶯幾度猜,分枝翹足立窗臺。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2、絕句一碗奇香熱氣烹,寒風凜冽賽羊羹。湯添體暖龍抄手,開胃醍醐灌頂棚。
  • 一首不講格律的詩,卻成了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句!
    一提到古詩,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唐詩,想到律詩和絕句。的確,唐代的文墨大家們,用他們的唯美情懷和高超技藝,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水到渠成地把古詩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那些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句,也大都是在格律的規範下產生。換句話說,詩的格律產生之後,格律就成為古詩創作的神聖規則。這種影響很深遠,即便到了清代,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濃重的格律情結。可想而知,在格律盛行的唐代,寫詩不講格律,該是怎樣的格格不入了。
  • 【不正之風162】五言絕句格式一
    五言絕句格式一 2020年09月05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七月十八日。
  • 絕句的結構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自古以來最受歡迎的藝術。其中名篇名句多不勝數,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 絕句特點六字訣
    「白戰不許持寸鐵」,這句東坡的詩, 若用來說絕句特點,我想是很合適的。要檢驗一位詩人,是平庸的還 是真有詩才、靈性,只須看他寫的絕句,就可以知道了。當然,要寫 好絕句,經驗仍很重要,名篇佳作讀得多,能領悟其成功的訣竅,自 然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 《絕句學習入門淺談》(上)
    約定成俗的情況下,絕句可對可不對,非對不可也行,但要遵循律詩的對仗原則。實際上七絕詩無需對仗,絕句不講究對仗,講嚴格的是格律-平仄。關於對仗一向有兩種說法。有人說;「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王力先生《詩詞格律》)和「絕句,自由使用對仗句,可用可不用」(李野先生《詩詞格律學》)。
  • 律詩與絕句
    自漢到唐,五、七言詩經過了長期發展,在題材走向、 格律形式、藝術手段、風格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絕句、律詩的格律結構也最後形成。絕句、律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是按照嚴格的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字數、行數、句式、音韻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規定就是所謂的絕句律詩格律。一、古體和近體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