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的結構

2021-03-01 醉月詩苑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自古以來最受歡迎的藝術。其中名篇名句多不勝數,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絕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於用物象表意,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於組織語言,是駕馭語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語言的鏈條。這個鏈條就是絕句語法藝術。一首藝術高超的絕句,都離不開科學的語法結構。語法和語言總是如形隨影,形影不離。高明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高超的語言和語篇。反之,枯燥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枯燥的詩句結構;混亂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混亂的語篇。這就是把絕句寫得生動、靈動、耐品的秘訣。現在,我們一起來從語法入手,研究、學習唐代詩人的名篇,從而提高我們絕句的欣賞和創作水平。

 

例1.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是一首寫景詩。借景抒情。兩幅對聯,四處景物,一句一景,被稱為四條屏。詩的上聯寫草堂周圍近景,由視覺從下到上捕捉景物: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白鷺向青天深處飛去,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詩的下聯寫草堂遠景,同樣由視覺起,由遠及近:上句遠景,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下句寫近景,向門外一瞥,近處可以見到停泊在長江岸邊的來自萬裡東吳的船隻,想像開闊,意味深長。

從語法結構看,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定語數詞:兩個對一行;主語景物:黃鸝對白鷺;謂語:鳴對上;賓語:定語:翠對青;賓語:柳對天。語法主體結構是:

第一句: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第二句: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主語:窗對門;謂語:含對泊;賓語:定語+雪對定語+船。語法結構是:

第三句: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第四句: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作者採用排列藝術法,四個句子全是主謂結構排列,上下兩聯景物分明,對仗工整,句子成分卻錯落有致,不單一呆板,朗朗上口,成為千古名作。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請讀者注意,用排列法寫絕句,最容易寫成句式單一的僵化句式,讀起來意味索然。

 

例2.荊州懷古唐·劉禹錫

馬嘶古樹行人歇,麥秀空城澤雉飛。

風吹落葉填宮井,火入荒陂化寶衣。

作者根據耳聞目睹思維謀篇,採用排列法畫出馬嘶、麥秀、風吹、火入四副畫面,栩栩如生,使人如臨其境,且每兩句對仗,又是一幅漂亮的四條屏。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每句是由兩個並列句組合:

主謂(馬嘶)+地狀(古樹)+主謂(行人歇)

主謂(麥秀)+地狀(空城)+主謂(澤雉飛)

句意高度濃縮,對仗工整。三四句分別兩個兼語式的句子組詞的對仗句式:

主謂賓(風吹落葉)+動賓(填宮井)

主謂賓(火入荒陂)+動賓(化寶衣)

句意同樣高度濃縮,對仗工整。且兩個對仗句子語法結構各異,靈動活潑,同樣是造句高手。

上述例子說明,用排列法組詞造句,使用不同結構的對仗句是使詩句升華的秘密法寶。

 

例3.山亭夏日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詩。作者根據目見之物進行布局謀篇,分別用四個句子分別說了四件事,排列寫出。首句「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第二句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是傳神之筆,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第三句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精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第四句,「一院香」不僅為全詩增添了鮮豔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從語法結構看,第一句是兩個並列句組合:

定語(綠樹)+主謂(蔭濃)+定語(夏)+主謂(日長)

七字高濃縮了此詩的時空背景。第二句是一個完整的單句:

定語(樓臺)+主語(倒影)+謂語(入)+賓語(池塘)

簡單明了,交代作者所見景物。第三句又是一個並列複合句,繼續寫所見景物:

定語(水晶)+主謂(簾動)+定語(微)主謂(風起),與首句語法同。第四句繼續用單句寫所見景物:

定語(滿架)+主語(薔薇)+狀語(一院)+謂語(香)

縱觀全詩,雖然用排列手法謀篇布局,但語法結構富於變化,句子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值得學習。

 

例4.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七絕,家喻戶曉,因為沒有難字,沒有典故,十分通俗易懂,物象清晰,境界優美,意境深遠,又講究章法。全詩一二採用排列法,按時空順序排列。先後交代時間、地點和人物,為下文造境。第三句採用突兀法,筆鋒是一「轉」,進入主題,「問酒家」,第四句作答「杏花村」,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餘音嫋嫋,耐人尋味。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都是主謂結構,但又有變化,所以不單調:

第一句:時間狀語(清明時節)+主語(雨)+謂語(紛紛)

第二句:定語(路上的)+主語(行人)+謂語(欲斷)+賓語(魂)

請讀者注意,這兩句給詩病論打臉了。按照某些詩病論,「清明時節」犯題,因題目是「清明」。第二句「路上」是贅語,因「行人」必然在「路上」,不言自明。試想一下,如果刪去所謂病字,換成其他字可以嗎?顯然不可。三四句是問答流水句,第三句問「何處有酒家」,第四句答「杏花村」。如行雲流水,十分自然順暢,是詩家學習的典範。

 

例5.涼州詞二首·其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將士生活的詩歌。涼州,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作者寫邊塞風光如在眼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樂。一二句寫飲酒的熱鬧豪壯場面:月光下將士們在沙場上豪飲,軍樂樂手在馬背上彈著琵琶(一種胡琴,專由男士演奏)助興。三四句用突兀法轉為抒情:今晚我醉死在這沙場上請你不要嘲笑我,因為自古以來打仗時幾個人能回來。語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感情真摯,成為描寫軍旅生活千古名詩。

從語法結構看,第一句,是由兩個偏正詞組作定語組成的兩個名詞短語,從語言邏輯上看作賓語,省略了主語「將士」和謂語「端著」,從而是語言凝練。結構是:

定語(葡萄美)+名詞(酒)+定語(夜光)+名詞(杯)

第二句,是複合句,欲飲是時間狀語從句(將士剛要開始飲酒),琵琶馬上催,是主句(琵琶就開始演奏助興了)。作者用高超的組詞造句藝術,把眾多內容濃縮在七個字中,可謂造句高手。結構是:

時間句謂語(欲飲)+主句主語(琵琶,借代,指樂手)+地點狀語(騎在馬背上)+謂語(催)

第三第四句是流水句,即兩個句子組詞一個完整的意思,相互修飾限制,缺一不可;或一個句子分兩部分說。這個流水句是因果句,第三句是果(醉死),第四句是因(說明戰爭的殘酷)。

流水句,常用於詩句的結尾,使詩句結構嚴謹流暢,值得詩家學習。這樣的例子很多,此不贅敘。

 

例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這是寫景詩。小詩猶如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

從語法看,一二句是對仗句:

第一句:地狀(千山)+主謂(鳥飛絕)

第二句:地狀(萬徑)+主謂(人蹤滅)

三四句是流水句:

第三句:地狀(孤舟)+主語(蓑笠翁)

第四句:謂語(獨釣)+賓語(寒江雪)

不難看出,短短二十個字,語法結構靈動有序,一字千金,意蘊深遠。

 

例7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二十字,把景物寫得波瀾壯闊,氣勢雄渾,放眼無限。同時寓哲理於筆端。詩的首聯用對仗,三四句,用流水句。全詩構篇有道,詩脈順暢,渾然天成。尤其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句,被作為追求最高境界的座右銘,家喻戶曉,千古傳誦。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對仗:

主語(白日)+方式狀語(依山)+謂語(盡)

主語(黃河)+地點狀語(入海)+謂語(流)

語言非常凝練,對仗十分工穩。三四句,是流水句,第三句是條件,第四句是主句,構成「欲……更……」模式。通篇語法結構合理,語言通俗易懂。

 

通過上述七首絕句賞析說明,一首好作品,語法結構必須清晰靈動,避免單一枯燥;必須科學合理,符合漢語組詞造句習慣;造句內容含量大,字詞簡潔、生動達意、通俗易懂;杜絕生造詞語,杜絕不符合語法邏輯句子;通篇四個句子布局科學合理,排比法和突兀法並用,對仗句常用,結尾二句常用流水句。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詩詞微塾】絕句的結構
    詩詞微塾 絕句的結構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絕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於用物象表意,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於組織語言,是駕馭語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語言的鏈條。這個鏈條就是絕句語法藝術。一首藝術高超的絕句,都離不開科學的語法結構。語法和語言總是如形隨影,形影不離。
  • 王維的《鳥鳴澗》與我們常見的絕句 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鳥鳴澗》這首詩與我們常見的古詩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鳥鳴澗》是王維描寫山水的一首五言絕句,在結構上與常見的古詩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如果細分的話,絕句有古絕句和律絕句。王維這首絕句不是嚴格的綠絕句,是一首律化的古絕句。聽起來挺拗口,其實也不複雜。一、什麼是古絕句?王維的古絕句舊體詩分為古體詩與近體詩,其中絕句也分古絕句(四句的古體詩)和律絕句(四句的近體詩)。下面以王維的幾首五絕為例,先說一下古絕句。
  •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絕句是中國文學中最為短小的詩歌形式,五言絕句(以下簡稱五絕)只有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以下簡稱七絕)也只有二十八個字,絕句雖然字數少,但它跟律詩、詞等文學形式一樣,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經典名篇,在這些經典絕句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美不會壓於任何一首長詩。那麼,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又有哪幾種分類呢?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七言絕句並不是「七絕」這個簡稱所指,七言絕句包括了七言古絕和七言律絕。
  • 絕句八法
    要寫好絕句,「必須情感深摯,興會淋漓,神與境會,境從句顯,景溢目前,意在言外,節短而韻長,語近而情遙,神味淵永,興象玲瓏,令人一唱三嘆,低回想像於無窮。這才是絕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語)怎樣寫絕句?最基本的是要考慮如何布局?如何開頭和如何結尾?現在先講布局。­
  • 絕句與對仗
    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那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談對仗呢?那是因為我們在欣賞歷代佳作的時候,不難發現,在很多優秀的絕句中都用了對仗。
  • 律詩與絕句
    自漢到唐,五、七言詩經過了長期發展,在題材走向、 格律形式、藝術手段、風格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絕句、律詩的格律結構也最後形成。絕句、律詩,都是格律詩。格律詩是按照嚴格的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字數、行數、句式、音韻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規定就是所謂的絕句律詩格律。一、古體和近體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成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 絕句第9講
    第9講絕句鑑賞·虛實處理·漁洋第八法 一、絕句鑑賞我們如何從創作的角度去鑑賞絕句,學來前人那些寫絕方法呢?絕句的另一種避短用長,即劉熙載所說:「絕句取徑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鳥鳴春,以蟲鳴秋,造物之借端託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如崔國輔的《怨詞二首·其一》: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通篇寫宮女惜衣的嘆息,無形中流露出的一片顧影自憐之意,此詩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2、絕句一碗奇香熱氣烹,寒風凜冽賽羊羹。湯添體暖龍抄手,開胃醍醐灌頂棚。
  • 《絕句學習入門淺談》(上)
    約定成俗的情況下,絕句可對可不對,非對不可也行,但要遵循律詩的對仗原則。實際上七絕詩無需對仗,絕句不講究對仗,講嚴格的是格律-平仄。關於對仗一向有兩種說法。有人說;「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王力先生《詩詞格律》)和「絕句,自由使用對仗句,可用可不用」(李野先生《詩詞格律學》)。
  • 【詩詞學堂】絕句作法:層遞法
    絕句作法:層遞法絕句短小精萃
  • 【薦】杜甫絕句詩集
    絕句九首(唐·杜甫)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 絕句九首(唐·杜甫)日出籬東水,雲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鵾雞。 絕句九首(唐·杜甫)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簷。地晴絲冉冉,江白草纖纖。
  • 絕句之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                                           起承轉合在絕句中的具體運用是什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討論這個話題。我們先看幾首例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 絕句第1講
    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音韻學的成熟,到了唐初,絕句方登上歷史大舞臺,又隨著格律詩的完善,絕句同律詩一同走向鼎盛時期,成為百代不易之體。二、絕句的分類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
  • 絕句第2講
    ,我們今晚先從構思,靈感和立意這三個方面來探討絕句的創作。如果說,以象盡意的詩的結構,可以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以玉制杯,以杯盛酒)來形容,直言其意的詩的結構,則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以水養魚,以花裝境)來形容。這裡,「流水」指詩的語言,「鱖魚」指詩的情思,「桃花」則指詩的意象。直言其意的詩,其以言盡意,猶如以水養魚,讓鱖魚漫遊於流水之中,而以桃花之象,從旁裝點詩境,不過是輔助。黃土一堆龍脈延,迷湯換盡藥依然。
  • 詩詞格律——五言絕句
    【基本常識】      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願受格律的約束。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律絕。      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體裁之一,屬於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於唐代。
  • 詩詞創作之絕句巧結
    寫景、言情要在絕句區區四句中充分展開,似無可能。倘一意為之,又難免堆垛和平舖之嫌。因之,或寓情於景,或景融於情,或景現而情隱,或情濃而景淡,通常便成為絕句較多採用的表現手法。我們知此,通讀唐人絕句時,便可明白為何大多絕句圴以寫景為主。詩人的寫景,其實也蘊含言情在內。但要構思得巧妙,方稱佳作。以景結情,更是歷代詩評家稱譽最高的結尾技巧。以景結情,妙在情未說出卻以景斷之,是為含蓄。
  • 杜甫《戲為六絕句》是古代最早的論詩絕句
    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寫於上元二年(761),此時杜甫年近五十,正是創作思想成熟的時期。由於杜甫沒有專門論詩的文章流傳下來,他的詩論思想散見於為數不少論詩詩之中。這六首絕句便是重要的論詩組詩。它們是針對當時文壇的「輕薄為文」之徒而發。詩中一.再稱之為「爾曹」「汝」,諄諄教導之態可見。「題之曰『戲』,亦見其通懷商榷,不欲自以為是」。
  •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麼,怎樣區分律詩和絕句呢?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七言絕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於樂」,「最合於詩人之陶寫」, 「自唐迄今千數百年,為之者眾,好之者彌篤」 (邵祖平《七絕詩論》)。於其作法,「宋人猶少道及,至元明清間,始多揚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絕無系統」(同上),今幸有馮振《七言絕句作法舉隅》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