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自古以來最受歡迎的藝術。其中名篇名句多不勝數,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絕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於用物象表意,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於組織語言,是駕馭語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語言的鏈條。這個鏈條就是絕句語法藝術。一首藝術高超的絕句,都離不開科學的語法結構。語法和語言總是如形隨影,形影不離。高明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高超的語言和語篇。反之,枯燥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枯燥的詩句結構;混亂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混亂的語篇。這就是把絕句寫得生動、靈動、耐品的秘訣。現在,我們一起來從語法入手,研究、學習唐代詩人的名篇,從而提高我們絕句的欣賞和創作水平。
例1.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是一首寫景詩。借景抒情。兩幅對聯,四處景物,一句一景,被稱為四條屏。詩的上聯寫草堂周圍近景,由視覺從下到上捕捉景物: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白鷺向青天深處飛去,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詩的下聯寫草堂遠景,同樣由視覺起,由遠及近:上句遠景,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下句寫近景,向門外一瞥,近處可以見到停泊在長江岸邊的來自萬裡東吳的船隻,想像開闊,意味深長。
從語法結構看,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定語數詞:兩個對一行;主語景物:黃鸝對白鷺;謂語:鳴對上;賓語:定語:翠對青;賓語:柳對天。語法主體結構是:
第一句: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第二句: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主語:窗對門;謂語:含對泊;賓語:定語+雪對定語+船。語法結構是:
第三句: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第四句: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作者採用排列藝術法,四個句子全是主謂結構排列,上下兩聯景物分明,對仗工整,句子成分卻錯落有致,不單一呆板,朗朗上口,成為千古名作。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請讀者注意,用排列法寫絕句,最容易寫成句式單一的僵化句式,讀起來意味索然。
例2.荊州懷古唐·劉禹錫
馬嘶古樹行人歇,麥秀空城澤雉飛。
風吹落葉填宮井,火入荒陂化寶衣。
作者根據耳聞目睹思維謀篇,採用排列法畫出馬嘶、麥秀、風吹、火入四副畫面,栩栩如生,使人如臨其境,且每兩句對仗,又是一幅漂亮的四條屏。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每句是由兩個並列句組合:
主謂(馬嘶)+地狀(古樹)+主謂(行人歇)
主謂(麥秀)+地狀(空城)+主謂(澤雉飛)
句意高度濃縮,對仗工整。三四句分別兩個兼語式的句子組詞的對仗句式:
主謂賓(風吹落葉)+動賓(填宮井)
主謂賓(火入荒陂)+動賓(化寶衣)
句意同樣高度濃縮,對仗工整。且兩個對仗句子語法結構各異,靈動活潑,同樣是造句高手。
上述例子說明,用排列法組詞造句,使用不同結構的對仗句是使詩句升華的秘密法寶。
例3.山亭夏日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詩。作者根據目見之物進行布局謀篇,分別用四個句子分別說了四件事,排列寫出。首句「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第二句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是傳神之筆,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第三句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精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第四句,「一院香」不僅為全詩增添了鮮豔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從語法結構看,第一句是兩個並列句組合:
定語(綠樹)+主謂(蔭濃)+定語(夏)+主謂(日長)
七字高濃縮了此詩的時空背景。第二句是一個完整的單句:
定語(樓臺)+主語(倒影)+謂語(入)+賓語(池塘)
簡單明了,交代作者所見景物。第三句又是一個並列複合句,繼續寫所見景物:
定語(水晶)+主謂(簾動)+定語(微)主謂(風起),與首句語法同。第四句繼續用單句寫所見景物:
定語(滿架)+主語(薔薇)+狀語(一院)+謂語(香)
縱觀全詩,雖然用排列手法謀篇布局,但語法結構富於變化,句子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值得學習。
例4.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七絕,家喻戶曉,因為沒有難字,沒有典故,十分通俗易懂,物象清晰,境界優美,意境深遠,又講究章法。全詩一二採用排列法,按時空順序排列。先後交代時間、地點和人物,為下文造境。第三句採用突兀法,筆鋒是一「轉」,進入主題,「問酒家」,第四句作答「杏花村」,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餘音嫋嫋,耐人尋味。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都是主謂結構,但又有變化,所以不單調:
第一句:時間狀語(清明時節)+主語(雨)+謂語(紛紛)
第二句:定語(路上的)+主語(行人)+謂語(欲斷)+賓語(魂)
請讀者注意,這兩句給詩病論打臉了。按照某些詩病論,「清明時節」犯題,因題目是「清明」。第二句「路上」是贅語,因「行人」必然在「路上」,不言自明。試想一下,如果刪去所謂病字,換成其他字可以嗎?顯然不可。三四句是問答流水句,第三句問「何處有酒家」,第四句答「杏花村」。如行雲流水,十分自然順暢,是詩家學習的典範。
例5.涼州詞二首·其一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將士生活的詩歌。涼州,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作者寫邊塞風光如在眼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樂。一二句寫飲酒的熱鬧豪壯場面:月光下將士們在沙場上豪飲,軍樂樂手在馬背上彈著琵琶(一種胡琴,專由男士演奏)助興。三四句用突兀法轉為抒情:今晚我醉死在這沙場上請你不要嘲笑我,因為自古以來打仗時幾個人能回來。語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感情真摯,成為描寫軍旅生活千古名詩。
從語法結構看,第一句,是由兩個偏正詞組作定語組成的兩個名詞短語,從語言邏輯上看作賓語,省略了主語「將士」和謂語「端著」,從而是語言凝練。結構是:
定語(葡萄美)+名詞(酒)+定語(夜光)+名詞(杯)
第二句,是複合句,欲飲是時間狀語從句(將士剛要開始飲酒),琵琶馬上催,是主句(琵琶就開始演奏助興了)。作者用高超的組詞造句藝術,把眾多內容濃縮在七個字中,可謂造句高手。結構是:
時間句謂語(欲飲)+主句主語(琵琶,借代,指樂手)+地點狀語(騎在馬背上)+謂語(催)
第三第四句是流水句,即兩個句子組詞一個完整的意思,相互修飾限制,缺一不可;或一個句子分兩部分說。這個流水句是因果句,第三句是果(醉死),第四句是因(說明戰爭的殘酷)。
流水句,常用於詩句的結尾,使詩句結構嚴謹流暢,值得詩家學習。這樣的例子很多,此不贅敘。
例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這是寫景詩。小詩猶如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
從語法看,一二句是對仗句:
第一句:地狀(千山)+主謂(鳥飛絕)
第二句:地狀(萬徑)+主謂(人蹤滅)
三四句是流水句:
第三句:地狀(孤舟)+主語(蓑笠翁)
第四句:謂語(獨釣)+賓語(寒江雪)
不難看出,短短二十個字,語法結構靈動有序,一字千金,意蘊深遠。
例7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二十字,把景物寫得波瀾壯闊,氣勢雄渾,放眼無限。同時寓哲理於筆端。詩的首聯用對仗,三四句,用流水句。全詩構篇有道,詩脈順暢,渾然天成。尤其名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句,被作為追求最高境界的座右銘,家喻戶曉,千古傳誦。
從語法結構看:一二句,對仗:
主語(白日)+方式狀語(依山)+謂語(盡)
主語(黃河)+地點狀語(入海)+謂語(流)
語言非常凝練,對仗十分工穩。三四句,是流水句,第三句是條件,第四句是主句,構成「欲……更……」模式。通篇語法結構合理,語言通俗易懂。
通過上述七首絕句賞析說明,一首好作品,語法結構必須清晰靈動,避免單一枯燥;必須科學合理,符合漢語組詞造句習慣;造句內容含量大,字詞簡潔、生動達意、通俗易懂;杜絕生造詞語,杜絕不符合語法邏輯句子;通篇四個句子布局科學合理,排比法和突兀法並用,對仗句常用,結尾二句常用流水句。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