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第2講

2021-02-12 慈善詩會會刊

第2講

構思·靈感·立意·漁洋第二法

 

上節課大體給大家介紹了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我們說掌握了這些要求你就可以寫一首合律的絕句了,但僅此而已,因為格律只是近體詩的形式要求,詩本身的好壞還要看詩的內容表達和意境,我們今晚先從構思,靈感和立意這三個方面來探討絕句的創作。

一、絕句的構思

我們為什麼要寫詩?那是因為我們有話要說,我們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動、理的感悟,以及美的感觸想要抒發,想要對人訴說。音樂家想要訴說時,會用旋律和節奏;畫家訴說時,會用線條和色彩;舞蹈家想要訴說時,會用動作和表情;而詩人想要訴說時,則會用語言和意象。

詩有三要素──意(情思,或情理美)、象(意象)、言(語言)。詩歌構思的要義,就是立意、取象、出語,就是如何運用語言和意象,去表達情思。

意有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

1、立象盡意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就是完全用意象表達。此時,詩是以語言,通過意象這個中介,間接抒發情懷。即以語言營造意象,以意象作為載體,寄託情思。

語言、意象、情思三要素的關係,如同「葡萄美酒夜光杯」。即詩家用某種玉石(語言材料)製成夜光杯(意象),以夜光杯(意象)來承載葡萄美酒(情思)。如果一定要討論意境這個要素,那夜光杯和葡萄美酒帶來的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氛圍,就是意境。

以象盡意的詩,以客觀物象寄意,物象在詩中居於中心地位。下面這首作品就是採用以象盡意的構思。

風卷泥塵拌晚餐,窩棚陰冷十人鑽。

牆頭彩繪中國夢,只在夢中心不寒。

——當代·落日長河《與勞工共餐感懷》

牆頭彩繪與風卷泥塵,窩棚陰冷的意象形成鮮明對比。起承轉的意象鋪墊,重點都落在合句,寄託了詩人關懷民間疾苦的這一情思。

2、立象盡意的詩的性質

立象盡意的詩,以客觀物象寄意,物象在詩中居於中心地位,可以稱為「純意象詩」,或「詠物詩」。這裡,「詠物」是廣義的,其所詠之物,包括自然之物,如植物、動物、礦物、器物、景物及各種雜物,也包括社會之物,如事物、人物等。且看下列這一組古代詩歌,依次是詠植物、動物、礦物、器物、景物、人物的: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畫菊》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春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唐·羅隱《蜂》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于謙《詠石灰》

卷心筆兒是兔毛,翰墨場上走一遭。

早知你心容易黑,不如當初淡相交。

──明代民歌《筆》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唐·來鵠《雲》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壟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宋·黃庭堅《牧童》

3、直言其意

詩的另一種構思方式是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語言傾訴心中的情思,同時,運用若干意象點綴其間,作輔助性的表達。

如果說,以象盡意的詩的結構,可以用「葡萄美酒夜光杯」(以玉制杯,以杯盛酒)來形容,直言其意的詩的結構,則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以水養魚,以花裝境)來形容。這裡,「流水」指詩的語言,「鱖魚」指詩的情思,「桃花」則指詩的意象。直言其意的詩,其以言盡意,猶如以水養魚,讓鱖魚漫遊於流水之中,而以桃花之象,從旁裝點詩境,不過是輔助。

黃土一堆龍脈延,迷湯換盡藥依然。

君王不恤民生苦,覆轍蕭蕭在眼前。

──當代·落日長河《過秦陵》

二、絕句創作的靈感

靈感是什麼?平實地說,靈感只是渴望創新的人們,由於知識和經驗積累到臨界點,或思考角度的變換,而突然產生的一個創造性的思路,是長時間冥思苦想後的豁然開朗。所謂長期尋求,偶然得之。用前人的詩句形容,則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之後的「得來全不費工夫」,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後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眾裡尋他千百度」之後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絕句創作和其它藝術創造一樣,需要靈感。那麼我們如何獲得創作靈感呢?

王昌齡之《詩格》寫道。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在這裡,詩人實際上指出了激活靈感幾種途徑。

第一種方法是「生思」 ,就是我們大家寫不出時不要硬寫,可暫且先放一放,關掉手機和微信,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在偶然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我知道有些詩友很勤奮,一天好幾首,但如果天天如此,難免才思枯竭。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首詩,大家記得哪一首?而一位唐朝詩人當時沒有什麼名氣,連作品也只留有兩首,就是因為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他就是張若虛。

第二種方法是「感思」,就是大家多吟誦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關題目之詩,以引發靈感。可以從古詩詞選集入手,再讀古代名家專輯。我自己的體會,對我幫助最大的還是古詩詞,特別是李白,王維,陶淵明,大小謝的詩。

第三種方法是「取思」,就是建議各位詩人以積極的創作心態,從大自然和社會人生中去獲取詩思的感發。相信大家一定也有體會。

靈感,往往稍縱即逝,要即時捕捉。就是說,如果一得佳句,便馬上記錄,那怕是隻言片語。我自己就是經常把一些想法寫在手機的備忘錄上,夜深人靜時再整理。

綜上,靈感現象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在寫詩中起著突然觸發、豁然有悟的作用。詩詞創作是藝術修養與才智學養的綜合運用,是靈感巧思、謀篇安排和運思表達等一系列精神活動。所以,詩詞創作必須要靠平時的長期積累,古文,古詩詞要經常讀,還要多思考。有了平時的積累,一旦接觸素材,來了靈感,詩興一發,就會文思泉湧, 一氣呵成一首好詩、好詞來。

三、絕句創作的立意

欲寫詩文,必先命意。「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蘇東坡。「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為主也。——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詩應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中山詩話》。

立意就是確定主題,詩、詞、文章都要有主題,寫絕亦然。不可想像在進行創作時,還弄不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意思。

1、立意應準

2、立意應該準確集中而不能散,一首詩一個意,決不能有兩個,主題多了結果什麼也表達不清楚。比如這首:

無題

輕帆一點向東來,江岸柴門為爾開。

春柳不堪風雨冷,秋花尤自綻荒臺。

格律中規中矩,文筆也可,但不知道他想說什麼?第一聯明明是寫「有朋自遠方來」,下面應該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但第二聯卻突然轉到另一個主題去了,又在議論春柳和秋花對待秋天的不同感受和態度。結果兩樣都只說了一半。儘管其是絕的格式,但不能算絕。

客觀地講,一般寫絕的人,不會有意地去立兩個主題,往往是由於忽視了某些問題而產生了這樣的結果。像上面講的這首,可能作者是想在第二聯寫他或者朋友的某些經歷和感受,他自己認為並未跑題,但問題是,這種毫無承接的急劇跳躍式的思維方式是不能帶到詩中來的,詩要講究思維的連貫性,既要連接自然,又要有變化,但變化的前提是要緊緊圍繞主題展開,而不是突然跳開。

我們初學寫詩時易犯這樣的毛病,有些朋友的習作中,就有這種無承接的跳躍,但寫的人因為在自己的大腦中已經用補充的思維將斷處連接,所以自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讀的人就會一頭霧水,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什麼。所以我們寫詩或檢查自已寫的詩時,不妨站在讀者的角度去審視一番,可能不無幫助。

2、立意宜小

絕句如此小的篇幅,決定了絕句創作的特殊性。不可能長篇大論,主題太大,就會力不從心,立足於「以小搏大」才是正確的處理和思維方式。比如楊萬裡這首七絕:

               小池

宋·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就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在繁多的春景中截取了一個雖小但卻很生動的鏡頭,把初夏的勃勃生機渲染得淋漓盡致。

人們常說「詩以言志」,但是絕句創作,要力求避免寫「大題目」的想法,即使是「大題目」,也要作很好的處理。比如懷古和寫史,看來是大題目,但這類絕句寫得好的也很多,但無不都是詩人巧妙選擇小角度的結果。如:

越中覽古

唐·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首懷古詩是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滅吳的歷史事件,但詩人只選擇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甚至不是選取漫長戰爭的一個片斷,而是選取了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朝後的兩個鏡頭:「義士還鄉盡錦衣」和「宮女如花滿春殿」。把當時那種繁盛、美好、熱鬧和歡樂的氛圍渲染至極,然而末句突然一轉,將前面的榮華富貴一筆勾銷,過眼雲煙後,只留下「惟有鷓鴣飛」的悽慘冷清景象了。儘管鏡頭小,但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絕句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又如: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寫的是著名的赤壁大戰。盡人皆知,這場戰爭是以周瑜為統帥的東吳取得了勝利,但詩人卻來了個反向思維:假如當時東風不助周郎,那勝敗的雙方就會易位,接著詩人開始假想曹軍勝利後的結果,而他又不直接去寫政治軍事形勢的改變,而是間接地描繪東吳兩個有特殊地位的女子將要遭受的命運,隱喻東吳的滅亡。其實,這樣的手法和處理,也取到了以小搏大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看出詩與歷史的根本區別。

3、立意要新

確立了一個新穎的主題,一首好絕就成功了一半。所謂「新」,就是「清新莫拾人牙慧,別出心裁意自高」,就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意是獨特的,是別人沒有過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詩便不俗」。

如絕句:

             七夕

         唐·羅隱

月帳星房次第開,兩情惟恐曙光催。

時人不用穿針待,沒得心情送巧來。

人間世人都對七夕有所期望,希望一年一度相會的牛郎織女能給天下有情人帶來情緣和幸福,稱為「送巧」。詩人眼望銀河,突然想到,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時間已經很緊了,哪有心情和時間來給人間送巧哇。你們還是不用等了吧。又如絕句: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不是說難得嗎,須知人間還有許多人背井離鄉,多年在外,連這樣一年和親人相會一次的機會也沒有啊,還不如你們呢。

七夕詩是很多人寫過的,但如果只去寫鵲橋相會,難捨難分,就流於俗套了,讀來索然無味。要寫出新意,就要有與眾不同的新的「立意」,上面這兩首七夕詩的立意就很新穎。

4、立意要巧

巧妙的構思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主題是說山寺的樓很高,幾乎可以摩天,站在樓上的人似乎可以摘到星辰,但正是由於離天太近,惟恐驚醒天上人而只能悄悄地摘。這是何等精彩的奇思妙想,這種誇張的構想,把山寺的高,形容到了極致,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一首詩的立意如果符合了以上講的四條中的一條,就很好了。

我們從這些詩意中可以得知,所謂立意就是一種構想,這種構想必須有見地,必須有突破,必須要新穎。構想就是一種思想和理想,理想不妨是夢想、幻想、奇想、怪想。但無論怎樣想都必須能和讀者溝通,使之能為你的詩拍案叫絕。倘能如此,立意就算成功了。

四、絕句創作的述意

立意雖好,但如果表述方式不好,手法用得不高明,也難以寫出好詩。述意就是採用什麼詞彙、語言、句子和採用什麼手法和手段來對主題進行表述。下面舉例說明述意的若干方法。

1、述意要美

遣詞用字要力求美,比如: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人寒秋之夜借宿於姑蘇城外的遊船上,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他抓住最能感動心弦的幾個畫面來寫,一句一個畫面,而這首詩的主題詞只是用了十個字:霜月、漁火、鐘聲、烏啼、愁眠。作者卻能把它有機地聯繫發揮,勾出了一幅生動的《楓橋夜泊》圖。全在於立意的準確、述意的精緻和用詞用字的凝練才刻畫得出深秋之夜的寧靜美,使讀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有些人寫詩詞,喜歡挖空心思尋找一些華麗的詞藻堆砌上去;更有甚者,還刻意用一些生闢難懂的字和詞,以為這就是美,就是有學問。殊不知當他這樣做時,已經離美有十萬八千裡了。

什麼是美?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我認為,美的本質就是樸素和自然,如果脫離了這個本質,就談不上美了。什麼是美的字、詞、句?美的字、詞、句可以使讀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立即形成對作品的認同,並能在讀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而產生愉悅、滿足和可以自由地拓展想像等美好的感覺。另外,字、詞、句都是為主題思想服務的,所以,它們的美也是和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可能在某首詩中感覺很美的字或詞或句,在另一首詩中,由於和主題游離脫節,也就不美了。

唐詩作為一種特定的體裁之所以被人推崇,並成為後世詩人模仿和學習的典範,正是因為它一掃魏晉時期詩歌一味追求詞藻華麗之風,貼近自然,貼近社會,重視作者情感的自由抒發的緣故。

2、煉詞鍊句,惜字如金

由於絕句有字數極限,不能像律詩、古風那樣盡興、盡長地隨意發揮。它需要濃縮、凝鍊、收束。既要在限定的字數範圍內完成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又要表達得淋漓盡致,那就必須是「惜字如金,字字千鈞」。所以要求一定要鍊句、煉詞,甚至要煉到每一個字。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有兩句是這樣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據說原句是「春風又到江南岸」,他感覺「到」字還不能完全表達「春風」的本意,於是連續換了十幾個字,什麼「過、返、入、滿」等等都感覺不滿意,最後想到了「綠」字,只有綠字才可以把春意活生生的表述出來。古代名人尚且如此,具體到我們寫作時更應該鍊句鍊字。如何煉?這需要讀很多的書,豐富詞彙、巧用詞彙。多讀還要多思考,思考後還要反覆推敲,才能練出功夫,才能做出好詩。

3、出人意料

一個普通的,沒有特色的主題,如果述意手法出人意料,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寫出好詩。比如這首七絕:

砂輪機

飛輪轉去幾多春,依舊吞砂棚下人。

方正隨風磨已盡,一生銳氣散為塵。

這首詩的立意很簡單,就是說歲月消磨人的銳氣。這個主題並不特別,詩也不少。但此詩借一種機械設備「砂輪機」來詮釋主題,確實有點出人所料。但細想想就會體會到作者述意手法高明之處。作者並沒有直接去說主題,而是借物說話,託物抒情,巧妙地利用砂輪機工作時人所共知的特性和境遇,來抒發自己的感想,闡明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虛實結合

如:       畫松

唐·景雲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有人畫了一顆松,請景雲在畫上題詩,如果從松樹枝繁葉茂,迎霜傲雪去寫實,那就很一般了。但作者在首句點題「畫松一似真松樹」後,筆鋒一轉,說似曾見過呀,想起來了,曾經在天台山見過,石橋南畔第三株便是。三、四句把松樹的位置說得如此詳細,好像是在寫實,其實不然,在很多詩中,天台山只是仙山的象徵,並沒有實際地理位置的概念。

松樹是實,畫中的松樹是虛;石橋南畔第三株是實,天台山又是虛。正是這種虛虛實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的述意手法,成就了這首好絕。

5、富於想像和聯想

如果就事論事,平鋪直敘,這樣的述意就會顯得呆板和蒼白無力。比如說送客離別的主題,如果只是說離別的傷呀、苦呀、愁呀什麼的,這樣的述意手法就很低級。

古人送別時有折柳贈行人的習慣,因此一些詩就將送別和贈柳聯繫在一起,  

如:     折柳枝

唐·施肩吾

傷見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不說傷離別,只說傷楊柳;不說離別多,只說折枝多。這就比直接述意高明了一層。如:王之渙的《送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送別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這首詩也沒有直接說離別之苦,而是借柳枝被很多人攀折間接地表述主題,構思很是巧妙。有的詩人不僅將離別和春柳聯繫起來,還進一步發揮想像,如:

送別感賦

清·劉絮窗

理罷雲鬟展轉思,池塘正值夢回時。

近來詩句如春柳,只向東風贈別離。

這首詩明顯地也是把贈別和春柳連在一起,但這裡卻是把詩想像成了春柳,感嘆「近來詩句」都是送別的內容。這就在想像力上更進了一層。如: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詩的聯想就更進了一層,後兩句不僅由別離想到了柳枝,更因想到了楊柳拖青要靠春風吹拂,從而把春風與離別這兩件本不相干的事連在了一起。詩人因送別時無青柳枝可折進而想到是春風也知道離別之苦,故意不讓柳枝發青。這是何等奇妙的聯想。一個「知」,一個「不遣」,把本來無生命的春風寫的有情有意,極大地加深了主題的厚重感。如: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把春風想像成了巧剪,裁剪出那麼細緻的柳葉,這樣的詩,可以給讀者以極高的藝術享受。想像和聯想是述意方法中的上乘之法,讓想像和聯想之翼舞動起來,你寫的詩就會生動起來。

6、努力打造警句

這是述意中最難的事,一首詩不可能通篇都是佳句,但如果絕句的四句中有一句或兩句可稱為警句或佳句,那此詩也可以說是上乘之作了。像「春風又綠江南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等,都可稱警句或佳句。就是通常說的「詩眼」,讀後不禁使人豁然開朗,拍案叫絕。

打造警句,是詩者畢生的追求。

述意也不限於以上講的方法,只要能最好地闡述主題,一切奇思妙想都是好的方法。

事實上,好的絕句的確如此。

五、漁洋絕句十二法之二

漁洋絕法二:前二句說一事,第三句以轉折連詞承接。

虎山擅勝閣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禎 

虎山橋畔盡層松,掩映寒流古寺紅。

卻上重樓看鄧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本詩翻譯:

虎山橋邊儘是層層疊疊的青松,

掩映著寒流下古寺牆壁的褐紅。

但登上檀勝閣重樓遠眺鄧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細雨濛濛。

先看全詩脈絡: 

起承兩句,很簡單地點名地點,用寫景的辦法寫虎山橋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接著筆鋒一轉,轉合兩句,由古寺登樓,點出「登樓遠眺」這一主題,只是因被東風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視線,不能如願,點題扣題很明顯。

再看句法特點:

起承兩句和轉合兩句,其實都是一句話分作兩句說。

1、「虎山橋畔盡層松,掩映寒流古寺紅。」

兩句句子的主幹是:「松掩寺」。第一句只是給出了主語:「虎山橋畔盡層」,是「松」的定語;第二句是謂語部分:「掩映」是謂語動詞。「寒流」(暗點季節)、「紅」(古寺的顏色)是「古寺」的定語。「古寺」是賓語。很顯然,這兩句是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句意。用我們對聯的術語來講,這就是一個流水句。 

2、「卻上重樓看鄧尉,太湖西去雨濛濛。」 

這兩句的主幹是:「登眺卻見雨」。第三句表行為:登樓遠眺。第四句表明登樓遠眺的結果:雨濛濛。同樣要兩句連接,才能表達出完整的句意。還是流水句。

3「卻」字的作用

「卻」在轉句首字,起著轉折作用,把「欲窮千裡目」的意願和「意願未能償」的結果連接起來。「卻」是轉折關係連詞,表達意思的轉折。這個「卻」字就是漁洋第二法的特徵。當我們要表達事物向不同方向發展,如:事與願違,如因愛生怨、欲速不達、喜出望外、山窮水盡又柳暗花明等,用漁洋絕法二就是首選。 

常用的轉折關係連詞如:卻、雖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過、至於、致、不料、豈知等。

下面幾首都是漁洋《精華錄》中的作品,大家注意第三句。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  

結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

惟餘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驪山懷古八首(之七)

不復黃衫舞馬床,更無片段荔支筐。

祗餘今古青山色,留與詩人吊夕陽。

這兩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轉折詞帶出轉句,並為轉合句提出了與起承句必有意思轉折的限制條件。 

    

本講提綱:

一、絕句的構思

二、絕句的靈感

三、絕句的立意

四、絕句的述意

五、漁洋絕句第二法

 

相關焦點

  • 絕句第1講
    和唐以來的絕句已完全一樣。 總之,隨著歷史的發展,音韻學的成熟,到了唐初,絕句方登上歷史大舞臺,又隨著格律詩的完善,絕句同律詩一同走向鼎盛時期,成為百代不易之體。二、絕句的分類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關於古絕和律絕的區別,我們過會再講。
  • 絕句第9講
    第9講絕句鑑賞·虛實處理·漁洋第八法 一、絕句鑑賞我們如何從創作的角度去鑑賞絕句,學來前人那些寫絕方法呢?2、偏師取勝,借端託喻。正面的描繪、鋪敘,最花筆墨,詩句會顯得平淡。而適當的陪襯烘託,往往事半功倍。絕句的另一種避短用長,即劉熙載所說:「絕句取徑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儘儘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鳥鳴春,以蟲鳴秋,造物之借端託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如崔國輔的《怨詞二首·其一》: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
  • 【詩海一瓢第166首】五言絕句的對仗
    五言絕句的對仗 2020年11月07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九月廿二日。
  •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2、定字。五絕和七絕每首都是四句。3、定韻。絕句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句必須押韻,第一句的最後一字可押韻可不押韻。律體絕句(以下簡稱律絕)押韻必須押平聲韻,古體絕句(以下簡稱古絕)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4、定律。
  • 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不過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這個現象:絕句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不但是題主說的唐朝的絕句,即使是唐朝以前的絕句,第三句好像也不押韻。另外,所有的近體詩中,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是雙數句押韻,單數句都不押韻。為什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試看下面的比較表: 1.平仄腳:五字句——(仄)仄平平仄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腳:五字句——平平仄仄平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腳:五字句——(平)平平仄仄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 格律詩寫作之五言絕句
    絕句都是四句。五言絕句可以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現在先談律絕。律絕一般只用平聲韻,而平仄格式則有四種。第一講裡所講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裡有四種句式:第一種句式是平仄腳,第二種句式是仄平腳,第三種句式是仄仄腳,第四種句式是平平腳。這四種句式是所有變化的基礎,四種五言絕句都是由這四種句式錯綜變化而成的。 第二種五言絕句只是把第一種的前半首和後半首對調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絕句之起承轉合
    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轉入抒情,第四句合句點睛。    那麼我們都知道,承句是彌補起句的不足,因為起句只是描寫了一個大概,然後承句進一步描寫進行補充。轉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設問的手法。自問自答,彰顯情趣。 賀知章的這首符合漁陽絕句的第三法: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設或設問之辭,第四句答之。
  • 絕句八法
    要寫好絕句,「必須情感深摯,興會淋漓,神與境會,境從句顯,景溢目前,意在言外,節短而韻長,語近而情遙,神味淵永,興象玲瓏,令人一唱三嘆,低回想像於無窮。這才是絕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語)怎樣寫絕句?最基本的是要考慮如何布局?如何開頭和如何結尾?現在先講布局。­
  • 【詩海一瓢第165首】五言絕句格式四
    五言絕句格式四 2020年10月03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八月初七日。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絕句五首,這五首絕句,特別是最後一首堪稱絕句中的樣板
    同樣是絕句為何他的絕句就這麼絕,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才導致他能寫出這麼絕的詩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研究,欣賞欣賞:1、絕句矯健英姿如旭日,三軍列隊貫長虹。2、絕句一碗奇香熱氣烹,寒風凜冽賽羊羹。湯添體暖龍抄手,開胃醍醐灌頂棚。
  • 七言絕句56種作法
    第1法:  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並多用「卻」字。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第1法;《絕句·童趣》隱碧黃鶯幾度猜,分枝翹足立窗臺。
  • 絕句的結構
    格律詩中的絕句是中華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自古以來最受歡迎的藝術。其中名篇名句多不勝數,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原因是,絕句用最少的字表現最突出的主題、最感人的畫面;語言明了,讓人一看就懂;題材平常,帶普遍性的;意味綿長,一唱三嘆,餘音嫋嫋。
  • 一首不講格律的詩,卻成了吟詠黃鶴樓的千古絕句!
    一提到古詩,大家很容易就想到唐詩,想到律詩和絕句。的確,唐代的文墨大家們,用他們的唯美情懷和高超技藝,創作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水到渠成地把古詩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那些流傳下來的千古絕句,也大都是在格律的規範下產生。換句話說,詩的格律產生之後,格律就成為古詩創作的神聖規則。這種影響很深遠,即便到了清代,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濃重的格律情結。可想而知,在格律盛行的唐代,寫詩不講格律,該是怎樣的格格不入了。
  • 【不正之風162】五言絕句格式一
    五言絕句格式一 2020年09月05日,星期六。農曆庚子年七月十八日。
  • 【漲知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絕句應該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一)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甲)五言絕句(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絕句學習入門淺談》(上)
    約定成俗的情況下,絕句可對可不對,非對不可也行,但要遵循律詩的對仗原則。實際上七絕詩無需對仗,絕句不講究對仗,講嚴格的是格律-平仄。關於對仗一向有兩種說法。有人說;「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王力先生《詩詞格律》)和「絕句,自由使用對仗句,可用可不用」(李野先生《詩詞格律學》)。
  • 詩詞原創 老街味道觀唐絕句合集 第21-25 盛唐篇
    詩詞原創,老街味道觀唐絕句合集: 第21-25篇,以唐詩鑑賞辭典絕句篇為次序,一人一詩一唱和。本篇詩人為王維、李白、高適、崔顥、儲光曦5位。觀唐絕句21-原韻答王維 @老街味道一他鄉逢故知,殷勤問梅事。有信不及花,但詢歸計未?
  • 舉例詳說絕句、律詩之格律
    絕句有古絕、律絕之分,這裡討論的是律絕。(2)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另二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和第一式相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天涯(唐·李商隱)押麻韻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