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的第3句為什麼不押韻 句句押韻不行嗎?

2020-12-16 老街味道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唐詩七絕第三句,為什麼不能押韻,作為自寫詩,句句押韻會被人嘲笑嗎?

前言

我們從小開始學習古詩詞,五絕和七絕是我們最熟悉的詩體。不過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這個現象:

絕句的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不但是題主說的唐朝的絕句,即使是唐朝以前的絕句,第三句好像也不押韻。另外,所有的近體詩中,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是雙數句押韻,單數句都不押韻。

為什麼呢?當然是有原因的。

絕句,只有四句,分為合律的近體絕句,不合律的古體詩絕句。我們先看看唐朝絕句押韻的方式。

一、唐朝的七言絕句

在詩的每一句中,最後一個字如果押韻,叫做韻腳,如果不押韻,叫做白腳。

絕句的二、四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尾字押韻既是韻腳,首句尾字不押韻就是白腳。無論是近體絕句還是古體絕句,第三句末尾字幾乎都是白腳(不押韻)。

下面用{}表示白腳,【】表示韻腳

1、首句押韻的七絕

七絕近體: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七言平韻古體:李白《結襪子》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2、首句不押韻的七絕

七言近體:唐·元稹《和樂天招錢蔚章看山絕句》碧落招邀閒曠{望},黃金城外玉方【壺】。人間還有大江{海},萬裡煙波天上【無】。

七言仄韻古體:宋·曾鞏《遊麻姑山 瀑布泉》 ,2、4句押韻。飛泉一支天上{來},寒影沉沉瀉龍【穴】。山靈欲以怪動(人),山路先冬積霜【雪】。

無論首句押韻與否,第三句一定是不押韻的。

而且,白腳和韻腳的平仄,基本都相反。不過這種相反也是漸漸演變而成的。

二、唐以前的絕句

七言絕句出現的比較晚,唐以前多是五言的絕句。

1、隋朝的絕句

隋朝皇帝楊廣有一首《春江花月夜》流傳甚廣: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這是一首古體絕句,其韻腳和白腳的規則和唐朝一樣。

2、南北朝的絕句

庾信的仄韻古絕《和江中賈客詩》:

五兩開船{頭}。長橋發新【浦】。懸知岸上{人}。遙振江中【鼓】。

同樣如此,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反,第三句一定不押韻。

3、最早的絕句

最早的五言絕句出現在《玉臺新詠》,其中錄入了幾首魏晉時期(或漢末)的古體絕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這首詩出現了一個和上面其他絕句的不同之處。第三句中,作為白腳的<頭>,竟然和韻腳的平仄一致。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詩人開始注意避免白腳和韻腳平仄一樣呢?

三、齊梁時期 永明體詩人的貢獻

關於這種第三句不押韻、白腳和韻腳平仄相反的規則,是從齊梁時期開始講究的。

齊永明時期,以沈約、王融等人為代表的詩人開始用四聲八病的理論來指導詩歌創作,這些人被稱為永明體詩人,他們的詩被稱為永明體詩,這種詩就是早期的格律詩。

在《文鏡秘府論》解釋四聲八病時,特別解釋過唐人對於沈約理論的認識: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或云: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

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出自漢朝《古詩十九首》;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是西晉陸機的作品。這些詩都不是絕句,但是道理是一樣的。

這一段講的是:上尾。單數句最後一字如果和雙數句最後一字同聲(分平上去入四聲,可簡單理解為平仄相同),如果不押韻就是上尾。

例如樓、齊,都是平聲,卻不押韻,就是上尾。河、煙也是如此。

文中舉例說明時用的是前兩句,但是永明體以後的詩人對於整首詩都會注意這個問題。上面提到了《玉臺新詠》中的古絕句也是如此,作為白腳的<頭>,和韻腳的平仄一致,也是上尾。

沈約等人認為,上尾是巨病,齊梁以後的詩人如果繼續犯上尾,就是不懂詩的外行了。:

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學習過格律詩後,就會發現,格律詩就是遵守了避上尾的規則,例如上面舉例的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兩句都是平聲結尾,所以必須押韻。第三句是白腳,與韻腳平仄相反:在。

古體詩大多也是如此,例如上面說過的楊廣《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

第一句不押韻,是仄聲收尾的白腳(平聲就是上尾),白腳和韻腳平仄相反。

不過古體詩的前兩句還不是特別嚴格,有喜歡仿古的詩人,前兩句也不完全遵循。例如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押仄韻:去、處,第三句白腳是平聲符合要求。但是第一句 <子>雖然也是仄聲,但是不押韻。

無論古體近體,第三句要求很嚴一定不押韻,而且白腳一定和韻腳的平仄是相反的。這就是題主提出的問題。

絕句中的單數句除了首句可以押韻外,其他單數句一定不押韻。其實不僅僅是四句的絕句如此, 四句以上的近體詩也是如此。

四、齊梁以後隔句押韻的詩,大多遵守單數句不押韻的規則

五言和七言的律詩不用多做解釋,除了首句可以押韻外,單數句都是不能押韻的。例如白居易七律《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單數句都不押韻,均為仄收:

曾於太白峰前{住},數到仙遊寺裡【來】。黑水澄時潭底{出},白雲破處洞門【開】。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惆悵舊遊那復{到},菊花時節羨君【回】。

註:出是入聲。

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一》,首句押韻,除此以外,3、5、7句都是白腳,仄收。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體詩七言長詩,例如杜甫的《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這首詩類似於句句押平聲韻的詩,但是其中三個不押韻的單數句,白腳是仄聲:有、見、釜、下。

特別注意下換韻的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一首詩有六組韻,二句一組的句句押韻。四句一組的,遵循絕句的規則,每一組內,第一句可以押韻可以不押韻(押韻居多),第三句依然不押韻。

五、句句押韻會被人笑話嗎?

句句押韻的詩也是有的,上面舉例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換韻的句句押韻詩。

也有不換韻且句句押韻的詩。在魏晉時,曹丕有一首《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這種不換韻且句句押韻的七言詩被稱為柏梁體,柏梁體一般指眾人雅集時一起聯句的詩,但是曹丕、蘇軾、詩聖杜甫都做過這種一個人的柏梁體: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但是老街沒有見過句句押韻的七言絕句,句句押韻的多是古體的長詩 。所以,假如有人作一首第三句押韻的五絕或者七絕,基本都是沈約所說的:

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

所以題主擔心被人笑話,是有可能的。

結束語

從七言絕句來說,近體絕句非常嚴格,只有四種詩體:

首句押韻的: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只有第三句不押韻。首句不押韻的:仄起仄收、平起仄收。1、3句不押韻,2、4句押韻。

白腳和韻腳的平仄一定相反。

七言的古體絕句非常少見,我還沒有見到第一句白腳和2、4句韻腳平仄相同的例子。

可能是七言絕句產生太晚,上尾的理論影響太大。所以無論古體七絕和近體七絕幾乎都遵循這個規則:

第三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白腳和韻腳平仄相反。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觀唐習律40 昔年親友半凋零 學習竇叔向七律章法上的瞻前顧後

學習詩詞不可不知 原來格律詩只有1種情況可以一三五不論

相關焦點

  •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
    七言絕句是唐朝才有嗎?七言絕句並不是「七絕」這個簡稱所指,七言絕句包括了七言古絕和七言律絕。
  • 為什麼古詩的第三句一定不押韻?
    有朋友問:為什麼古詩裡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韻(但必須是仄聲),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韻反而像打油詩了? 為什麼古詩裡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韻(但必須是仄聲),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韻反而像打油詩了? 括號裡的補充是錯誤的。在格律詩中是這樣,但是在全詩押仄聲韻的時候,第三句則必須平聲。比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格律詩寫作之七言絕句
    不過,七言絕句以首句押韻為比較常見,所以次序應該改變一下。第一種七言絕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絕句一定要講究平仄和押韻嗎?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絕句只有四句,五絕就是五言絕句,也就是每句五字一共四句的詩,而律詩是八句,以及多於八句但還是遵守律詩格式的排律,五律就是五言律詩。不過,五絕和五律容易識別,卻不容易用三言兩語說清其特徵和格律要求,以下幾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一、絕句和律詩都一定要講究平仄、押韻嚴格嗎?
  • 黃洲勝:用「於體」書法書寫「七言絕句」相看兩不厭
    他的收筆有兩大特點:一是露鋒收筆,要做到露而不「漏」;二是藏鋒收筆,有頓挫和回還動作,且都能做到兼顧點畫形態,目的是使筆畫更加完整而厚重。黃洲勝老師的折筆,是不改變執筆方式,直接改變行筆方向的折法;行筆至折筆位置,調整執筆方式、調整筆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耐得住寂寞,勤奮好學,作為書法家,同樣是值得借鑑的。
  • 您知道古體詩押韻也有好多規矩嗎?
    鄰韻是有標準的,內容太多就不引用了,和詞林正韻不完全一樣但比較相似(如詞林正韻第三部:支脂之微齊灰可以通押,律詩就不行)。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除了第一句第二句外,三句一轉 ,每句都押韻。(3)四句轉 @老街味道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念奴嬌不押韻嗎 閒聊高中40首必背古詩詞
    因為有著平仄、對仗、粘連、押韻的嚴格要求,使格律詩成為最難的詩體。一般分為五七言絕句(四句)、五七言律詩(八句)、五七言排律(八句以上)課本中有以下幾種格律詩:(1)、五言律詩2首: 王維《l山居秋暝》、 杜甫《登嶽陽樓》 。
  • 絕句的「絕」 最早出自何處 最早的七絕和五絕又出現在何時呢
    七言絕句為什麼古體這麼少,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七言詩在唐朝以前不是主流,唐朝以前七言詩很少,而七言絕句就更少,所以不如五言古絕句那麼有影響力。七絕在唐朝開始發展的時候,正是格律規則越來越嚴格之時,所以作七言絕句的詩人,習慣於直接格律化。
  • 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不符合平仄對嗎?細解唐詩三百首五言絕句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 有人說,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今天在原來回答的基礎上再做一些補充。除了解釋為什麼這首詩不符合格律外,把《唐詩三百首》裡的29首五言絕句作了分類,有助於大家更清楚地理解這本書。
  • 絕句第1講
    2、押韻關於押韻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每首詩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個韻目的字做韻腳;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鄰韻,也可以不押韻。即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韻而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押韻,但如果用了不同韻目的字做韻腳,就叫「出韻」或「落韻」,是違反格律的。
  • 近體詩的押韻
    比如選[上平一東]為韻,韻腳就不能用其他韻部的字,用類似「天」[下平一先]「窗」[上平三江]這樣的字就不行。三,單數句不能押韻,而且只能用仄聲字結尾。首句不受此限制。也就是說,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一般的情況,七言詩首句入韻的比較多,五言詩則比較少。五言詩首句以仄聲字收尾的比較常見。
  • 舊體詩是怎樣押韻的 每一句都必須押韻嗎 有哪些具體形式和說法?
    確實有的古詩每一句都押韻,但是齊梁時期以後的詩人,會主動避免每一句都押韻。最常見的就是雙數句押韻,單數句不押韻,而且不押韻的那句詩的最後一個字,往往和韻腳的平仄相反。從南北朝永明體有了四聲八病之說以後,詩人們比較注意押韻方式 :一般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且和韻腳相反;第一句可以押韻,但是不押韻的話,第一句最後一字和詩韻的平仄大多是相反的。1、古體詩的平聲韻與上尾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古體詩是隋唐以前不拘格律、不限長短的古風,如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魏晉大部分詩詞,其實從詩經開始,老祖先們就已經有了押韻的概念,知道將同韻的字放在不同句的末尾,讀起來或者唱起來會有一種不一樣的韻味,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 古詩詞的押韻方法
    構成詩歌的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押韻。不論是古體詩或近體詩,都要求押韻,"無韻不成詩"。漢字每一字一音。每一個音都隸屬於不同的韻,也就是屬於今天漢語拼音的韻母。這首詩中第二句末一字「池」,第四句末一字「知",兩字的韻母都是"i」,都是平聲字。「池、知"就是這首詩中用韻的字,即"韻腳"。詩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尾的"岸、早"沒有用韻,用的是仄聲字。所以押平聲韻的詩用韻的規律是押韻的韻腳用平聲字,不押韻的句末一字用仄聲字。舊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古體詩在用韻上是比較自由的。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你分得清嗎?
    發源於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
  • 抑揚頓挫:詩歌押韻的規則是什麼?
    其中的「新」、「人」就是韻腳,韻母是「in」和「en」,在平水韻中同屬「十一真」韻部,所以這首詩是押韻的。 為什麼要押韻 詩是韻文。不押韻就不是詩了。但是,韻文又不僅僅有詩,詞牌,散曲,戲曲詞,歌詞,包括以前的賦,都是韻文。詩和詞只是相對精緻,短小的韻文。
  • 何為押韻?詩歌的韻腳一般都在這裡
    韻是一首詩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中使用韻,我們叫做押韻,也可稱為協韻或者叶韻(葉通協)。同韻母的字在詩的偶數句句尾最後一個字重複出現的情況,就是押韻,這個字就是韻腳。對於近體詩而言偶數句押韻,即律詩為二四六八句,絕句為二四句,而且只能壓平聲韻。近體詩相對於古體詩而言更為嚴格,近體詩只能一韻到底,古體詩相對來說是允許換韻的。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具體要求,篇幅上,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上,全篇為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平仄上,要符合平仄律,指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替安排;在對仗上,是要求三四句、五六句為對仗。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什麼是絕句?絕句是怎樣形成的?絕句有哪幾種分類?
    3、定韻。絕句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後一句必須押韻,第一句的最後一字可押韻可不押韻。律體絕句(以下簡稱律絕)押韻必須押平聲韻,古體絕句(以下簡稱古絕)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4、定律。律絕必須遵循格律的規則,古絕則不遵循格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