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典」相比,涉新冠肺炎疫情違法犯罪有哪些特點?大數據來啦

2020-12-15 最高人民檢察院

精準打擊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是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檢察機關依法及時從嚴懲治妨害疫情防控各類違法犯罪,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公眾普遍點讚。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人聯想起17年前的「非典」疫情。大家不禁疑問,兩次疫情都屬於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時期涉疫情違法犯罪是否同樣高發?兩相比較,涉新冠肺炎疫情違法犯罪案件具有怎樣的特點?兩次疫情給檢察機關帶來了哪些辦案啟示?日前,《檢察日報》記者就相關公眾關切進行了深入採訪。

兩次疫情所涉犯罪具有四大相似特徵

「無論是當年『非典』疫情還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檢察機關都積極應對不同的犯罪形勢,立足自身職能,堅持依法打擊、震懾涉疫情犯罪,切實維護醫療秩序、防疫秩序、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為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據了解,在抗擊「非典」疫情鬥爭中,最高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和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把依法打擊涉及「非典」的犯罪作為工作的重點。同時,「兩高」聯合下發了《關於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相關法律適用具體標準,為打擊涉「非典」疫情犯罪提供辦案指導。

最高檢檔案資料顯示,2003年4月13日至6月15日,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捕涉「非典」犯罪案件268件567人,不批准逮捕10件28人。發案較多的犯罪主要是妨害公務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假藥、不符合標準醫用器材犯罪,尋釁滋事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時隔17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法律監督「利劍」再次出鞘,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檢察機關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依法辦理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刑事案件。截至2020年4月16日,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逮捕涉疫情刑事犯罪案件3324件4120人,審查批准逮捕2910件3517人,依法不批准逮捕329件456人;受理審查起訴2636件3310人,審查提起公訴1980件2416人,依法不起訴68件88人。

從已批捕的人數看,罪名相對集中在詐騙罪、妨害公務罪、尋釁滋事罪和制假售假類犯罪、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類犯罪上。

通過對辦案數據及犯罪案件的分析,最高檢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疫情都屬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涉犯罪具有多個相似特徵——

一是妨害公務、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尋釁滋事等犯罪較為常見多發,這與疫情管控、防疫物資緊缺有很大關係,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劇增、市場供應緊缺的情況實施相關犯罪。

二是涉罪人員絕大部分沒有犯罪前科,多屬於臨時起意或利用特殊時期謀取非法利益。

三是涉罪人員文化偏低。涉「非典」案件犯罪人員文化程度均為初高中以下文化,涉新冠肺炎疫情案件中儘管出現了大專以上文化,但犯罪嫌疑人總體文化程度仍偏低。

四是以輕罪輕刑為主。從罪名、情節和所處刑罰上看,大多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打擊重點新增暴力傷醫、

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兩類犯罪

「涉新冠肺炎疫情違法犯罪批捕件數超『非典』期間十倍。」苗生明說,「非典」疫情雖波及大部分省份,但整體上涉疫情人口遠遠少於新冠肺炎疫情,「辦案數字相差懸殊是疫情本身的差異性所決定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程度、波及範圍、持續時間及防控措施都遠遠超過『非典』疫情。」

記者注意到,從兩次疫情防控期間辦案實際看,司法機關重點打擊的犯罪行為所涉罪名有很大範圍的重合,都涉及傳播病毒、制假售假、哄抬物價、造謠傳謠等犯罪。最高檢目前發布的十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中所涉及的罪名,大都在「非典」期間發生過。「在打擊重點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同樣把妨害防控措施、哄抬物價、制假售假等作為打擊重點外,較『非典』時期還專門新增了兩類打擊重點,一是暴力傷醫類犯罪,二是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類犯罪。」苗生明指出,暴力傷醫類犯罪嚴重侵害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嚴重破壞正常醫療秩序,嚴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社會影響惡劣。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類犯罪更是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對上述兩類犯罪予以重點打擊,是檢察機關依法服務保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面提升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苗生明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發的詐騙案件,在「非典」時期並不突出,批捕人數較多的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類犯罪在「非典」時期也較少,而涉「非典」疫情案件批捕人數較多的聚眾擾亂社會秩序以及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等,在這次涉新冠肺炎疫情案件中未出現或很少出現。

記者採訪了解到,兩次疫情犯罪地區分布也有所不同。涉「非典」疫情犯罪案件批捕人數前七位的省份是河北、河南、山西、江蘇、北京、四川、山東,與「非典」疫情後期的發展有一定的重合度,這次涉新冠肺炎疫情違法犯罪批捕人數前七位的是廣東、河南、浙江、湖南、河北、福建、江蘇,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了因境外輸入疫情引發的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等刑事案件,這是『非典』時期所沒有的。」苗生明舉例說,寧夏丁某某涉嫌妨害國境衛生檢疫案中,丁某某在上海入境填寫《入境健康申明卡》時,並未如實申報,隱瞞自身已出現咳嗽、乏力等症狀,致使上海海關在其入境時未能及時採取管控措施。後經檢測,丁某某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經調查,丁某某入境後多次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帶來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嚴重風險,200多人因其危險行為被隔離。

2月2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某縣人丁某某從國外乘飛機到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3月18日,檢察機關提前介入丁某某涉嫌妨害國境衛生檢疫案,對收集完善證據提出意見。

詐騙罪藉助網絡隱蔽性同比上升41.6%

據最高檢統計,截至4月16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檢察機關依法批准逮捕詐騙罪1729件1834人,提起公訴946件993人。詐騙犯罪在涉疫情各類犯罪中發案量排名「榜首」。

「詐騙犯罪起訴的人數超過所有涉疫情犯罪案件的四成,批捕人數更是超過50%。」苗生明表示,詐騙犯罪高發,其中以虛假銷售口罩騙取錢財居多,對此,最高檢以詐騙罪為主題,下發了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第五批典型案例,指導檢察機關辦理相關案件,同時向人民群眾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警示違法犯罪。

記者通過梳理分析最高檢下發的十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典型案例發現,除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暴力傷醫犯罪以外,其他幾類犯罪大都涉及網絡,特別是詐騙犯罪以及造謠傳謠犯罪大多是通過微信、QQ、淘寶網以及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實施。例如,第五批典型案例中,有冒充「歸國富豪」謊稱能代買「3M」口罩的顏某詐騙案,有通過微信發布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口罩實物圖等虛假「憑證」騙取口罩款的陳某某涉嫌詐騙案,還有冒充任課老師混入學生家長QQ群發布虛假培訓通知騙取培訓款的李某某涉嫌詐騙案。

2月12日,顏某因涉嫌詐騙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上海市閔行區檢察院第一時間派檢察官提前介入。2月14日,檢察機關對顏某批准逮捕。圖為檢察官通過遠程視頻系統訊問犯罪嫌疑人顏某。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先後購買三部手機,註冊多個QQ號,購買用於收款的微信帳號。以學生家長的名義騙取老師信任,加入班級QQ群。隨後在群內冒充任課老師發布信息,要求班級群內的家長掃碼繳費。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在便捷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苗生明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檢察機關批捕、起訴相關犯罪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41.8%和25.7%,但利用電信網絡手段實施犯罪的數量同比上升,檢察機關起訴利用電信網絡實施的犯罪同比上升32.8%。詐騙罪中,利用電信網絡手段的情形最為突出,同比上升41.6%,佔起訴電信網絡犯罪總數的60.7%,同比增加3.8個百分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網絡的便捷性和隱蔽性影響。「這些詐騙犯罪多是通過網絡進行的,而線上支付手段是2004年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非典』期間,通過網絡進行詐騙犯罪乃至整個詐騙犯罪相對都比較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詐騙案件多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人們的注意力普遍被疫情吸引,急於購買防疫物資或進行一些線上活動,防騙警惕性降低,因此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苗生明表示:「疫情防控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當前頭等大事,在此期間犯罪將被從嚴懲處,其中詐騙犯罪的最高刑期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還要被判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

執法司法理念更加進步

新冠肺炎疫情一發生,黨中央就審時度勢依法將新冠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措施嚴格管理,各地相繼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採取有力防控措施,絕大多數群眾均理解和支持。

「在疫情管控面更大、防控措施更嚴密的情況下,『非典』時期大量出現的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案以及煽動破壞法律實施案等案件沒有出現或很少出現,基本上沒有發生群體性事件,大都是個體行為,這充分表明人民群眾法治意識普遍提高。」苗生明說。

苗生明特別指出,與「非典」時期相比,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檢察機關積極應對不同的犯罪形勢,堅持依法懲治、震懾涉疫犯罪,執法司法理念更加進步。

苗生明進一步解釋,從刑事政策上,2003年「非典」時期的刑事政策突出「從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檢察機關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既在總體上體現依法從嚴打擊的政策要求,又避免不分具體情況搞「一刀切」的簡單操作;既考量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評價的一般標準,又關注疫情防控時期的特殊危害性及其惡劣情節。其中,對暴力傷醫、制假售假、哄抬物價、趁火打劫等嚴重妨害疫情防控的犯罪,必須堅決依法嚴懲;對於其他因防控中的矛盾糾紛引發的犯罪案件,則應區分情況依法妥善辦理。

一起典型案例,客觀地展現了檢察機關執法司法理念的進步——在浙江省蘭谿市姜某某涉嫌銷售偽劣產品案中,檢察機關依法對已被逮捕的姜某某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根據案件辦理情況及蘭谿市某勞保用品廠生產防疫物資的實際經營需要,建議公安機關對企業實際控制人、負責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姜某某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有效避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影響,保障了當地防疫物資供應。

在浙江省蘭谿市姜某某涉嫌銷售偽劣產品案中,檢察機關深入涉案企業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綜合調查核實相關情況。

「與此同時,檢察機關堅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積極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當嚴則嚴、當寬則寬。」苗生明指出,對於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在依法從嚴的基礎上,適當提出相對從寬的量刑建議。在辦案中注意教育引導,加大宣傳疏導力度,降低人民群眾的焦慮和恐慌,特別注意避免因「過度執法」「過度追訴」,最大限度減少矛盾對立,為穩定社會預期、維持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提供優質高效的政法公共服務和檢察保障。在最高檢下發的十批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中,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王某某妨害公務案、河北省隆堯縣趙某某尋釁滋事案等多起案件均適用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取得良好的辦案效果。

履行行政非訴執行監督職能,疏通生產經營堵點;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公開聽證,為民營企業挽回損失;發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優勢,助力矛盾糾紛源頭治理……記者注意到,最高檢日前下發的第十批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專門就各地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社會穩定有序的5個典型案例予以發布,以更好指導各級檢察機關努力把涉疫矛盾糾紛化解納入法治軌道。

結合辦案履職助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一般都會有較多的妨害公務、尋釁滋事、製售偽劣防控物資犯罪發生。把握這些發案規律,有利於我們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通過對疫情防控期間檢察機關履職情況盤點,苗生明對發揮檢察職能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法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完善相關刑事立法。一是目前我國刑法規制的主要是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或者非法狩獵行為,但對現實中大量出現的危害其他動物的行為,還缺乏相應的刑法規制,需要在立法上加以完善;二是如何在突發公共事件期間充分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在不可抗力情況下如何兼顧辦案期限和辦案安全等問題,有必要在刑事訴訟法中加以補充規定;三是此次疫情防控期間「線上司法」的作用得到凸顯,有必要加以總結提煉,在立法層面作出相關規定。

適時調整刑事司法政策。苗生明認為,鑑於涉疫情犯罪不少情節比較輕微,大多為輕罪,隨著疫情平穩向好乃至結束,可以考慮區分情況作出寬宥處理:對少數主觀惡性大、後果嚴重、影響惡劣的案件,堅持從嚴懲處;對於主觀惡性不大、情節輕微、後果不嚴重、仍在處理的大量案件,積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符合條件的及時撤案或者作出不起訴處理;對已經判決的案件,在嚴格甄別、嚴格程序基礎上,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激化性質的犯罪建議依法加大減刑、假釋,彰顯黨和國家寬大政策。

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相關工作。苗生明建議,要在加大對網絡犯罪及其上下遊犯罪打擊力度的同時,加強網絡綜合治理,如規範網絡實名制、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保護、強化網絡平臺管理責任、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轉帳交易建立專門的安全防範機制、提升對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監測能力等。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強基層工作人員相關培訓,規範執法行為,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水平;加大政法機關參與社會治理力度,發揮作為黨委法治參謀作用;強化全民普法,有針對性地加強疫情防控類法律宣傳,不斷提升廣大群眾法律意識、規則意識。(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最高檢四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看點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犯罪與「非典」時比有何不同發案量大,網絡化、信息化特徵明顯「與『非典』時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犯罪發案量大,網絡化、信息化特徵明顯,其犯罪行為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社會危害性更大。」苗生明指出。
  • 最高檢涉疫情犯罪系列典型案例背後的法治思考
    與「非典」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生的案件呈現怎樣的特點?日前,本報記者就社會公眾關切的問題對最高檢涉疫情防控檢察業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第一檢察廳廳長苗生明進行了專訪。記者:近一個月來,最高檢專門就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發布了四批典型案例,社會反響熱烈。就同一主題發布典型案例的頻率、力度之大,十分少見。請問,發布這四批典型案例的主要考慮是什麼?
  • 揭秘最高檢發布十批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背後的故事
    典型案例「十連發」:釋放哪些法治信號揭秘最高檢發布十批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背後的故事「史無前例!」「非常時期的法治引領!」這是很多檢察系統人士和專家學者對最高人民檢察院涉疫情典型案例「十連發」作出的一致評價。
  • 這三類涉疫情違法犯罪,公安機關從嚴從快依法打擊
    當前,正處於疫情防控的關鍵期,我省公安機關在打擊涉疫情違法犯罪、維護良好秩序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當前面臨哪些突出問題?以及下一步的打擊重點?李祝群:社會秩序良好,是民心所盼,也是疫情防控期間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
  • 新冠肺炎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27日,在廣州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鍾南山院士談及新冠肺炎病理特點時也提到,相較於非典,新冠肺炎有個突出特點:小氣道中黏液非常多,粘稠度很高,阻礙氣道通暢,造成繼發感染。新冠病毒除了攻擊肺部,還會攻擊心臟、腎臟、腸道等器官,造成多器官衰竭,因此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難度比非典患者大。從防控難易來看1.新冠病毒依靠其表面的S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結合力是非典病毒的10~20倍,因此傳播性和入侵力更強。
  • ...檢察院、公安部依法懲治涉境外輸入型疫情防控違法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依法懲治涉境外輸入型疫情防控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涉新冠肺炎疫情典型案例 第八批)發布時間:2020年4月3日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我國疫情輸入壓力持續增加
  • 對比「非典」與新冠肺炎疫情,廣州專家說了這些不同……
    2003年「非典」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發病時間年齡特徵和死亡率等有哪些不同?這提示,今後應重視公共衛生大數據及信息系統的深度建設,緊密圍繞「精準全維度大數據實時採集體系」、「大數據云計算智能預警預測體系」和「應急保障統一資源管理和調配體系」,在常態化監測、疫情預警處置、趨勢預測研判、傳染源追本溯源、資源調配和防控救治方面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 隆堯縣關於嚴厲打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違法犯罪的通告
    違法犯罪的通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全面打贏我縣疫情防控阻擊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的《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隆堯縣人民法院、隆堯縣人民檢察院、隆堯縣公安局將對以下違法犯罪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 涉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不可抗力抗辯與反抗辯的實戰技巧
    圖片來源:百度文/王彥律師 遼寧拓嘉律師事務所涉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印發了《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一)》《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 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發布,低溫凍死新冠病毒等謠言在列
    會上發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涉及疫情發展情況、社會關切的民生問題、新冠肺炎防治方法、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突發疫情事件以及涉外疫情相關等,旨在引導網民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謠言一:新冠病毒為人工合成疫情暴發初期,網絡流傳「新冠病毒為人工合成」等陰謀論信息,散布偽科學忽悠公眾。
  • 周光權:涉疫情犯罪典型案例充分體現罪刑法定原則基本精神
    近日,最高檢相繼發布五批共32件典型案例,為依法準確辦理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案件提供了有效指引。典型案例涉及的主要包括妨害傳染病防治、制假售假、非法經營、妨害公務、尋釁滋事、詐騙等犯罪,相關罪名在特殊時期的正確適用凸顯了刑事政策怎樣的導向?在司法適用中應把握哪些要點?典型案例的發布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有何作用?
  • 鍾南山:美國此次疫情中的表現與應對非典時的情況相比,差距甚遠
    日前,鍾南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美國在新冠疫情中的病亡數據「感到震驚」。「你可以說美國對病毒核酸的檢測範圍很廣,或者說其檢測數量高於其他國家,但我對他們的病亡數感到震驚。」鍾南山表示,美國此次新冠疫情的病死率接近6%,這很不可思議,因為美國整體醫療水平「很強」。
  • 【打擊涉「疫」違法犯罪】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公安局北興派出所拘留...
    【打擊涉「疫」違法犯罪】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公安局北興派出所拘留一名發布虛假信息者 2020-02-24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非典到新冠肺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疫情初期,並沒特別有效的數據分析以及防治手段,此時正值中國春節前後,春運大量的人口流動加劇了疫情的擴散。然而比疫情擴散更快的是謠言和恐慌,一時間謠言四起,民間開始流傳板藍根和白醋能夠防治怪病。不出三天,市面上板藍根和白醋都被搶購一空,平時一包不足十元的板藍根竟然被炒到高到一百多。結合這次新冠疫情來看,人類在對待未知的恐慌上面所有的反應基本是趨於一致的。
  • 這些黑惡勢力犯罪案件有哪些特點?
    經濟日報記者提問:2018年度我省法院審理的黑惡勢力犯罪案件有哪些特點?刑事審判一庭副庭長常鶴:綜合全省法院審理的案件進行分析,我省黑惡勢力犯罪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徵:一是在行業特徵方面。案件主要涉及10大重點行業、領域,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村霸」「市霸、行霸」和交通運輸行業的黑惡勢力。二是在地域特徵方面。案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資源型地區,如2018年度全省法院受理的黑惡勢力犯罪案件中,哈爾濱地區42件、齊齊哈爾地區21件,而伊春和大興安嶺地區僅有幾件,體現出越是經濟繁榮地區,越容易滋生各種類型的黑惡勢力犯罪。
  • 涉醫犯罪零容忍,不只是司法態度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8件人民法院依法懲處涉醫犯罪典型案例。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此舉是對醫護行業的再次打氣和提振,彰顯了司法機關對涉醫犯罪零容忍的態度和立場,意義不言而喻。  零容忍態度,是要發揮法律的威懾功能,傳達「犯罪必懲處、犯罪必嚴處」的司法態度。
  • 黑河市公安局關於嚴厲打擊疫情防控期間違法犯罪的通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等有關規定,在黑河市疫情防控期間,有下列違法犯罪行為的,依法予以嚴厲打擊: 一、拒不執行政府部門依法發布的防控措施,不聽勸阻、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衛生防疫部門採取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觀察、隔離治療等防控措施的,暴力襲擊正在依法執行職務的人民警察的
  • 「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發布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在大會上發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以此倡導網絡文明,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對疫情相關闢謠內容進行梳理盤點,根據社會關注度、信息傳播量、網民閱讀量等指標,選出影響力大、傳播範圍廣的十大闢謠內容,形成「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
  • 國務院新聞辦就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商事案件營造法治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下午4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二級大法官劉貴祥,民二庭庭長、一級高級法官林文學介紹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商事案件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學術前沿】靳高風、郭一霖、李昂霖 |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國犯罪形勢變化與趨勢——2019—2020年中國犯罪形勢分析與預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和蔓延改變了社會運行的正常軌道,犯罪現象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疫情蔓延期間犯罪數量大幅減少,但是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犯罪行為有所增加。隨著經濟社會秩序的逐步恢復,犯罪數量會逐步增多。下半年隨著疫情的好轉,犯罪與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一樣將回歸正常的軌道。違法犯罪出現的新特點、新情況作為疫情引起的主要次生社會問題之一應引起社會的關注,並做到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