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媒體不能誤讀「修復長江生態」含義

2020-12-14 經濟網

【洞見】媒體不能誤讀「修復長江生態」含義

更不能因此否定三峽工程與長江開發

——駁《長江開發一甲子都幹了啥》一文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張博庭

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建設「不搞大開發」。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此消息一出,社會上一些人對長江開發產生了誤解,還有人發表了《長江開發一甲子都幹了啥》(以下稱「甲文」)的質疑。作為一名了解長江開發實際情況的專業人員,我認為自己有義務對混淆視聽的問題予以澄清。

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習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高速鐵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設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的基礎工業、製造業、新興產業等領域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甲文」中一些對三峽工程的揣測為什麼不對?我們不妨從文中提到的航運、移民和生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解決長江航運問題的出路在於興建水利工程

全世界的河流幾乎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天然的河流水量豐枯變化,往往無法滿足河流全天候的航運需要。因此,世界上凡是航運量大且不受季節影響的河流,無一例外不是通過大量的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來保障航運的。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萊茵河、多瑙河都是如此。我國的長江也不可能例外。修建三峽大壩前的天然長江,全流域的通航都沒有保障,必然要受到季節水量變化的制約。修建三峽大壩之後,凡是在三峽大壩能控制水量的範圍內,航運的問題已經解決。然而,在三峽大壩無法控制的長江上遊,航運的問題仍然要受天然河道豐枯季節水量變化的限制。

最近幾年,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也已經先後修建了向家壩等水利工程,解決了部分的航運問題。但是,向家壩以下的一些水電站,卻因為某些人編造說「小南海地區是長江300多種珍稀魚類的最後棲息地」,一直都建不起來。而實際情況則是,靠近重慶主城區的小南海和整個長江一樣,都受到了水汙染和過度捕撈的嚴重影響,魚類生存的狀況已經十分瀕危,亟待進行修復和保護。目前,我國長江珍稀魚類的最後棲息地,劃定在長江支流赤水河。國際社會對河流、魚類的生態修復和保護,一般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劃定保護區,並想辦法把當地的人口遷移出去,確實減少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讓那裡的生態得以自然的恢復;另一種是在人口不能遷出的情況下,通過一系列工程措施,對河流生態實施科學的積極保護。歐洲萊茵河的生態修復和保護,為全世界人水和諧的河流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典範。目前,在保障萊茵河的航運等各種功能的水電站、船閘大壩均予以保留的情況下,萊茵河的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水平,都已經恢復到了二戰以前的水平。

我國長江的生態修復也必須尊重科學的規律,在有人生存的區域內只能通過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在這方面,幾年前我國水利部原部長汪恕誠就曾經專門撰文,強調水利工程就是生態工程。2014年底李克強總理在視察水利部時,也再次提醒隨行的環保官員,水利工程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現在,習主席明確提出「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託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顯然是在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不搞大開發的同時,也必須要依靠水利工程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特別是能夠體現長江經濟帶生命力的長江航運。而決不應該是長江今後不能再搞水利工程建設的意思。

應該承認,過去我們對長江流域的開發建設,在生態環境以及航運方面沒有很好地跟上社會和經濟發展。也可以說,相對於長江沿岸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保障長江生態環境功能的各種水利設施建設已明顯滯後。否則,習主席為何要強調「依託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將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生態不文明的被動局面。因為,水利工程就是生態環境工程。在已經有了數千萬人生存的長江,不進行科學的水利設施建設,就談不上長江的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

習主席的講話中,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長江航運,是因為長江的航運保障率也是其生態文明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通過必要的水利工程有效控制長江礙航江段的水量,光靠所謂「加大航道整治力度」是沒有出路的。河流中礙航的礁石,往往是整個河流岸坡穩定的尼克點,河水的能量,必須要通過不斷地撞擊礁石消耗能量才能達到河流能量的平衡。如果把這些礁石剷除後,河水的能量將要尋找新的平衡點。所以,整個河道將會發生重大形變,其結果很可能更不利於航行。

目前,我國長江中段航道保障,只能有兩條出路:一個是靠上遊的水庫加大洩水量來暫時保障;一個就是要修建必要的船閘(水電站),壅高水位,實現全天候的航道保障。如果我們的上遊水庫不能提供足夠的水資源儲備,那麼我們解決長江航運問題的出路也只能是後者。

所謂「三峽移民工作不及格」是對王光謙院士觀點的斷章取義

「甲文」中關於三峽移民工作的內容,大篇幅地引用2011年6月一篇《三峽有四大弊端 主要是生態和移民》(下稱「三峽文」)的失實報導,報導中引用了所謂「王光謙院士的一些觀點」。非常湊巧,那篇報導所具體涉及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筆者也是受邀請參會的幾位專家之一,完全清楚王光謙院士的真實原意。(作者註:本文中的所澄清內容,已經徵得王光謙院士的同意。)

在那次會議上,王光謙院士在論述了三峽工程的防洪、供水、發電、航運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巨大的效益之後,也曾強調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事。如果說三峽工程帶來的利達到95%,那麼也會有5%的弊。這些弊主要是對生態環境的一些不利影響和移民。

例如,「三峽文」中說的「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係來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這句話本來應該是斷開的。說到三峽的移民問題,王光謙曾解釋說「為了保證三峽工程的建設,工程移民是必須的」。隨後,王院士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遷移民關係來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沒有處理好,如果讓我打分,應該是不及格」,是在陳述我國三峽工程以前的一些工程移民情況,並不是他對三峽移民的評價。其實,王院士的這種說法,並不是代表他的個人意見。大家可以查閱一下有關的資料,對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水庫移民工作的評價不高,幾乎是業內的共識。但是,「三峽文」居然能巧妙地把這一結論,安到了對三峽移民的評價上,明顯讓對三峽工程做出過貢獻,為三峽工程大唱讚歌的王光謙院士,變成了一個語出驚人的異類。

關於三峽移民,筆者本人在三峽工程論證期間就到了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應該說對三峽移民問題的了解,還是比較全面的。記得在三峽工程的論證中,幾乎所有的水電專業人士都認為三峽大壩應該採用蓄水155米的中壩方式,包括加拿大的國際諮詢意見也是如此。因為,155米蓄水,只有30多萬移民,而一旦提高20米到175米,將要增加70多萬移民。這個舉世無雙的移民數字,在當時的水電專家看來簡直是不可接受的。然而,當時三峽地區的很多百姓都堅決地要求成為三峽工程的移民,盼望讓三峽工程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要知道長江邊上低海拔區域的移民,一般來說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而恰恰住在高海拔山坡上的一些移民,才是最苦的。我記得有一份資料說:人們都知道四川的涪陵榨菜好,可沒有人知道我們的苦。我們終日在陡峭的山坡上勞作,稍有不慎,就會跌下萬丈深淵——看到處於貧窮、危險之中的百姓,如此催人淚下的文章,幾乎沒有人不為之動容。包括當時的四川省政府,也堅決要求中央實施「175方案」,讓更多的三峽地區百姓能徹底改變命運。當時的宣傳都說,四川省要求實施「175方案」的原因是,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而筆者認為:其實,那都不是真正理由。要讓船隊直達重慶,只要在適當的地方修一級船閘或者電站就可以解決。而採用「175方案」最大的難點,也是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70多萬貧困的民眾,徹底改變命運。

當中央決定三峽大壩採用「175方案」的時候,全球的水電專業人士無不為之驚訝。整個世界無不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理念和魄力捏一把汗。2004年,當三峽工程成功建成並發電之後,聯合國社會經濟事業部在中國召開了一次關於水電與可持續發揮的高峰論壇。會後特地組織全體會議代表實地考察了三峽。在考察了三峽的移民情況之後,當時由於水電開發移民問題,已經停止了對全球水電項目貸款的世界銀行,立刻恢復了對全球水電項目的貸款支持。不僅如此,在經過了幾年的實踐之後,2009年5月,世界銀行還專門發布了《水電發展報告》,指出水電的可持續發展作用主要是減貧和減碳。

毫無疑問,正是三峽移民的成功,讓世界銀行徹底改變了對水庫移民的態度。此後,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官員,曾多次在各種場合號召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中國水庫移民的成功經驗。這就是國際社會對三峽移民的評價。三峽工程的移民之所以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就在於:它也許不能擔保讓富人更富,但絕對能讓貧困群體脫貧。

「三峽規劃時沒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峽文」給公眾的信息是「三峽規劃時沒把生態功能考慮進去」是王光謙院士的觀點。但事實上,「三峽文」所引用的「20年前,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並不是王光謙院士說的話。2011年的20年前是1991年。我們知道那時候三峽論證已經得出了結論,1992年初便提交給了全國人大表決。眾所周知,三峽論證中最重要、最激烈的部分就是三峽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果當時「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概念幾乎是零」那還有什麼可爭論的呢?此外「十幾年前才慢慢認識到生態功能的重要性」的說法也是沒有依據的。誰不知道中國政府當時一再鄭重地強調「不解決好移民、生態問題,決不開工建設三峽」。

「三峽文」關於「還有地質災害,由於三峽水庫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這個地方本來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滑坡很多,水壩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的說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這種水庫蓄水初期的地質變化,不僅只是暫時的,而且還是對今後地質災害的一種免疫。因為,通過水庫蓄水水位的波動,能把潛在的地質滑坡體提前釋放掉,可以避免今後的地質災害。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的長江發源於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流淌下來的水帶有巨大的能量。由於受到江水能量的不斷切割,長江岸坡總在不斷變陡,所以,歷史上的長江,常有1985年新灘大滑坡那樣堵塞長江數月的地質災害出現。然而,根據世界各國水電開發的普遍經驗,水電開發之後的若干年,各種地質災害將明顯減輕。因為,水力發電已經把河水中的能量充分利用了,不會再繼續深切河谷,製造出新的地質滑坡體。今後,我們可以欣慰地看到,三峽工程建成之後,歷史上新灘大滑坡那樣的嚴重地質災害,已經不可能再出現了。

關於「三峽工程會引發低震級地震。工程建成後,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級是6.4級」的說法,更不可能是王光謙院士說的話。三峽蓄水後地震次數增加是水庫誘發地震的普遍現象。不過,所增加的地震幾乎都是小級別的無感地震,三峽從來也沒有發生過6.4級的地震。據我所知,迄今為止,全世界幾十萬座水庫所誘發的地震只有4次超過了6級。水庫蓄水的浸潤使得板塊間的摩擦力下降,從而使得地震能量不斷提前釋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把可能的大地震變成諸多個小地震的減災過程。

總之,有關水庫蓄水會產生地質災害問題,有明顯的時效性。根據世界各國水電開發和水庫地震監測的普遍規律,即使有滑坡等地質災害或者較大一點的水庫地震,也大都發生在蓄水後的5年之內。大型水電工程與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都應該有免疫期、平穩期和受益期三個不同階段。目前,我國的三峽水庫蓄水發電已經超過10年,各種滑坡地質災害,已經明顯地少於三峽建設之前。水庫誘發較大地震的可能性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應該說我國的三峽水庫已經安全地度過了地質災害的免疫期,正在從平穩期向受益期過渡。到了今天,在各種事實面前,如果再去重複幾年以前的不實言論,就顯得更為幼稚可笑了。

相關焦點

  • 警惕長江生態修復過度景觀化
    長江生態「傷疤」逐步「癒合」,但生態修復標準體系不完善,有的修復工作存在「標準不一、專家爭論、措施打架、工程反覆」的情況  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周凱  搞好生態修復,是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關鍵一環。
  • 中國騰退長江岸線158公裡 水利部:長江幹流生態環境有效修復
    記者11日從中國水利部獲悉,中國近年來開展的長江幹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共清理騰退長江岸線158公裡。「目前,長江幹流岸線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修復,侵佔長江岸線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幹流水運條件優越,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長江生態的保護力度,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位置。清理騰退長江幹流岸線也成為改善長江生態的重要一環。「由於歷史原因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長江岸線的利用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有些項目布局不合理,岸線集約利用程度不高。
  • 保護長江生態對武漢全面有利 長江生態保護勢在必行
    省黨代會報告提出,要狠抓長江生態大保護,堅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開展長江大保護行動。連續4天來,省黨代會代表持續熱議這一話題。此外她還認為,推進落實「河長制」,當前要做好「四水共治」各項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實行「一河一策」,圍繞水資源的保護、河道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重點,做好「河長制」各項工作。據楊豔了解,全省已明確「河長」的河流,目前有300餘條,另有130萬處小型水利工程明確了管護主體、落實了管護責任、建立了管護制度,「這些都是好的開端」。
  • 天元區局: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11月18日,天元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素帶隊與416隊技術專家一行對天元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進行現場核查。首先來到馬家河街道的金龍社區楊柳組生態修復點,現場察看了生態修復的施工進展情況,並對該處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
  • 修復生態環境推進長江大保護
    一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較為嚴峻。長江水質總體良好,但幹流局部水域、部分支流河段和湖泊汙染嚴重,沿江汙染型產業分布密集,導致汙染物排放基數大,長江經濟帶廢水排放量佔全國的40%以上。二是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尚未健全。目前沿江地區在產業發展、生態治理與環境監督方面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標準,導致長江流域治理分段化、碎片化問題突出。
  • 湖北宜昌推進長江生態治理 三年修復岸線97餘公裡
    宜昌市猇亭江邊濱江彩色步道成為靚麗風景線(資料圖) 楊青 攝中新網宜昌12月14日電 (高伊洛 陳鋒 董曉斌)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湖北省宜昌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獲悉,宜昌市正全力加快岸線修復治理,助力長江生態大保護,近三年來累計復綠
  • 從長江風景眼出發 跟著媒體鏡頭多維度看長江之濱的「綠水青山」
    此次活動,來自中央媒體和市屬媒體代表採訪團將沿長江重慶段開展行進式採訪報導,尋找其中答案。據了解,本次採訪邀請到人民日報重慶分社、新華社重慶分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慶記者站等主要央媒駐渝機構,以及重慶日報、華龍網等市級媒體的記者組成融媒體採訪團,將通過「報、網、微、端」全媒體形式、融合呈現我市貫徹落實的座談會精神的有力舉措和積極成效。
  • 【美麗中國長江行】用草皮生產墊固土培植 長江流域生態修復有了新...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5月15日,在重慶交通大學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了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創新技術適用性研究啟動儀式。這一新的科研項目,將以一系列解決長江流域生態難題為主,著力攻克消落帶的工程修復、生態修復演變規律等難點熱點問題。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11年1月由科學技術部批准組建,中心依託重慶交通大學和長江航道局共同建設,擁有國內一流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設計和試驗專業人才隊伍。
  • 中央黨校這個調研組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一體化保護修復
    結合區位特點,統籌試點區域重慶市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地處長江上遊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經濟帶上遊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生態安全具有重要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 重慶兩案例入選長江流域水生態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堅持修復性環境司法理念,立足長江流域不同環境要素的修復需求,積極探索適用增殖放流、勞務代償、替代履行等生態修複方式,將生態環境修復義務履行情況作為量刑情節,對積極主動修復生態環境的被告人依法從輕處罰或者宣告緩刑,實現懲治犯罪和修復生態相統一,促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
  • 專家:青海木裡礦區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020年8月4日,媒體報導木裡礦區非法開採煤礦事件後,青海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動,制定出臺《木裡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3年)》,提出以「兩月見型打基礎、當年建制強保障、兩年見綠出形象、三年見效成公園」的要求,迅速組織專家赴木裡礦區對渣山、礦坑、儲煤場、生活區及道路等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全面摸清了草原、溼地等生態受損程度及周邊社會經濟情況
  • 打造「綠色長廊」 構建長江生態屏障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 劉羊暘、黃豔)「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這是上世紀80年代風靡全國的《長江之歌》,它表達了人們對長江的無限讚美和崇敬之情。專家認為,從最重要的意義上講,長江是一條承載生命、滋養生命的生態長河。
  • 從黃金水道到生態新走廊 長江經濟帶奏響綠色轉型發展「主旋律」
    修復生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引導房地產等社會資金助力環保今年5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國家水利部派工作組對長江經濟帶11個沿線省市的固體廢物點位排查開展督導檢查,至此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點位排查宣告基本完成。
  • 如何將廣陽島打造成「長江風景眼」這有一堆院士專家的「金點子」
    50餘名環境保護、水治理、生態修復等有關行業領軍人才,通過實地調研、主旨演講、高峰對話等形式,為廣陽島打造「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當好長江流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聚智匯力。「重慶生態人才島諮詢專家團」專家聘書。
  • 生態之城|對話城市生態修復先行者
    視頻拍攝:沈健文 剪輯製作:劉懿琛(實習生)(09:54)隨著氣候變化與全球生態系統破壞的危機日漸凸顯,生物多樣性恢復迫在眉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特派專家Odile Conchou曾坦言,「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將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的三分之二造成巨大影響,全球50%的GDP將會遭到打擊。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是一種系統性風險。」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近期,有媒體對長江白鱘多年未見進行了報導。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為何衰退?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瀕危物種?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農業農村部長江辦主任馬毅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也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 全國水環境汙染控制與 生態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為進一步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助力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共同組織召開的全國水環境汙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高級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分會2019年學術年會擬定於2019年11月21-22日在湖南長沙舉辦。
  • 生態修復主旨探尋—國內十個生態修復設計案例介紹
    如今生態文明繼寫入黨章後又寫入憲法,正是讓生態文明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的生動體現。而以憲法之名確立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無疑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植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生態修復」上升為國策的今天,到底什麼樣的設計算是「生態設計」?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實踐,在此列舉國內十個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案例,以求探尋各類生態修復設計的內容和主旨。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檢察機關推進長江經濟帶全形態、全鏈條、全流域治理,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全方位打擊破壞生態違法行為  2020年11月19日,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法院宣判一起非法捕撈案。
  • 許達哲:更好服務長江生態環境保護 努力讓洞庭湖區變成大美湖區
    他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科學完善「長江四口」工程方案,疏浚引流、河湖聯通、建閘調水、共享共榮,更好服務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努力讓洞庭湖區變成大美湖區。 副省長陳飛,省政府秘書長王群參加調研。 四口水系由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華容河組成,是長江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