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驚聞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邱寶昌律師因突發疾病於日前去世。讓我難以置信!
看著剛印刷出來的《中國收藏》雜誌10月刊,我的思緒不由得回到了十幾天前。那是9月17日,為了本期雜誌的一個新聞選題,我採訪了邱寶昌律師,那是我與他的第一次採訪。
那天,我就不久前發生的「四川省圖書館館藏文物《魚雁集》現身拍場」一事採訪邱律師,請他從法律的角度談一談對此事件的看法。當日幾次致電邱律師都未接通,深知他很忙碌——此前就了解到他18日、19日兩天要去天津參加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舉辦的法律諮詢會,只好給邱律師留言。
直到當晚8:31,邱律師才與我聯繫上。當我講述了事情經過,並詢問他「什麼時間方便接受採訪?」邱律師很乾脆地答道:「就現在,咱們語音電話吧」!就這樣,我與這位大律師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交談。
邱律師對我想要採訪的事件並不太了解,因而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問得很細,從「館藏文物怎麼會成為拍賣公司的拍品」到「拍賣公司後來採取了哪些措施」、「委託方出示了哪些來源證明」等問題,都一一問及,生怕漏了什麼。當看過有關資料並與我交流後,邱律師才就我們關心的問題予以答覆。每提及一個問題,他都會從專業的視角進行解讀,「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幾條規定」「《拍賣法》第幾條第幾款對拍品來源是有要求的」……
不僅如此,他還從法律角度,對「拍賣公司以後如何避免此類紛爭」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應密切關注拍品的來源、年代等基本信息,包括核實委託人提供的成交記錄是否屬實;拍前也應到相關文物部門進行備案、報批」等。
我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媒體人,第一次做法律方面的採訪難免有些緊張,在詢問到關於「此次拍賣能否適用於善意取得制度」等相關法律問題時,邱律師沒有在意我的語無倫次,反而用溫和、嚴謹的話語逐一幫我解答,並向我傳授了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相關知識。這一刻絲毫感受不到他的忙碌,倒是他的親切、專業、耐心幫我順利完成了此次採訪。昨晚看到他突然離世的噩耗,我腦海中不時地迴蕩著那天邱律師鏗鏘有力的聲音。
採訪前,我做了一點功課,深知邱寶昌不僅是我國消費維權領域的著名律師,也是拍賣領域的法律專家,經常為拍賣法律的建設建言獻策。
卻不曾想,9月17日的採訪,竟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聽邱律師講述。(中國商報/中國收藏見習記者 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