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很多媽媽來說,生孩子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剖腹產,不需要經歷宮縮陣痛,還能夠提前一到兩周將孩子生下,並且也不用經歷產道分娩時候的痛苦和費力。只需要躺著挨上一刀,寶寶就能夠讓醫生從肚子裡取出來,簡直沒有比這更輕鬆了。
然而,剖腹產真的只是簡單的「挨一刀」就可以了嗎?媽媽們省去了順產分娩時候的種種痛楚,但相對的也換來了剖腹產專屬的艱難時刻。那麼,對於剖腹產來說,需要經歷多少個難熬的過程,術後恢復期有哪些要注意的?小編就來和大家講解一下:
一、術前的麻醉準備
只要是要做手術,那麼事先的麻醉準備都是一定要做的,否則我們無法承受手術開刀時候的種種痛楚。因此,媽媽們在開始剖腹產之前,首先要先注射麻醉劑,現在的剖腹產麻醉屬於半麻醉的方式,也就是在手術的過程中,媽媽是清醒的,但不會感覺到疼痛。
而剖腹產的麻醉方式大多都是腰麻為主,也就是在我們的後背脊椎處注射針劑,而讓媽媽感覺到難熬的就是,麻醉過程的恐怖感,長達8釐米的針管直接穿過腰椎,並且針管也比普通的麻醉針要粗一些。媽媽們想像到這樣的一針打下去,整個人瞬間都不好了。
二、術後的壓宮底
有不少的醫院在進行剖腹產之後還會有一項手術媽媽們專用的壓宮底的操作,用來檢查媽媽們手術後的子宮恢復情況。有些壓宮底的操作會在媽媽們的麻醉藥還沒消退之前就做完了,這時候媽媽是沒有太大的疼痛感覺的。
但有些時候壓宮底會放在麻醉藥過後的時間裡,這樣在肚子上用力一壓,肚子上的刀口有多痛,大家應該都能夠想像了。並且,如果子宮恢復狀態不佳的,一天大約要壓1~2次,連續按壓兩天,這樣痛幾次,也真的是讓人煎熬。
三、術前要禁食,術後需要排氣才能進食
剖腹產手術前需要至少禁食4~6個小時,手術過後也不能夠立馬吃東西,需要靜躺6個小時,並且等到我們肚子排氣過後才能夠進食,這妥妥的就是一個忍飢挨餓的過程。因為手術的時候,因為麻醉的原因,腸胃的蠕動作用停止,肚子裡產生了很多空氣。
術後需要等腸道蠕動作用變正常了才能進食,以免傷害到腸胃,那麼,可以進食的標誌就是媽媽們能夠自主排氣了。所以,媽媽們在手術後就需要儘早排氣,才能逐漸開始吃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還不能吃米飯、肉菜一類的難消化的食物,而儘早排氣,還能夠防止腸道黏連。
四、術後要多活動
做完了一個大手術之後,我們常規的做法就是要多靜臥修養身體,但對於剖腹產的媽媽來說就不一樣了,剖腹產手術過後的24個小時後就要下床走動,這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的身體儘早的排氣,同時也能夠讓媽媽們儘快恢復自主排便的功能。
而肚子上帶著傷口來做起床的動作,對於很多媽媽來說簡直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拉扯到傷口導致疼痛感飆升。並且,由於術後的身體比較虛弱,也不適宜長時間的站立活動,因此,媽媽們還要把握好活動的強度。
重要提示:相對於順產來說,剖腹產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術前的麻醉注射,術後的壓宮底,並且術前和術後超過12個小時的進食以及帶傷活動等等,對於媽媽來說都是艱難的過程,術後還要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反饋。
今日話題:順產和剖腹產都有各自的不易之處,你會選擇哪一種生產方式?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