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於一些家長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當,使得自己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產生了負面效應,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這樣的事情是可悲的。
孩子們普遍反感的做法——嘮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嘮叨。他們說:「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
孩子們是如此反感嘮叨,而父母卻喜往往歡嘮叨,可以說矛盾突出。那麼,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愛嘮叨,而孩子又這麼反感嘮叨呢?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願,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
脾氣暴躁,不問是非,逮住就罵
這種情況雖不是普遍現象,卻排在了第二位,足見孩子們對父母粗暴態度的反感。
我的一個學生說:「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氣為什麼那麼差,稍不順心就會發作。我在家裡,只要他看不順眼,不問青紅皂白逮住就大吵大罵,根本就不許我解釋、申辯。我實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個學生說:「我父母的脾氣都不好,他們自己經常吵架。對我也一樣,經常為一些小事罵我,讓我很傷自尊。」還有一個學生說:「我鄰居某某的父母,經常為小事情對孩子大喊大叫,還體罰孩子,我覺得這個家長修養太差,不配做家長。」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歡脾氣暴躁、方法簡單的家長。所以,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家長應當加強自我修養,儘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為一丁點小事大動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為發火的對象。當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簡單粗暴,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動不動就埋怨、指責,愛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這似乎是大部分家長所共有的毛病。
由於他們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過於苛刻。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時,就埋怨、指責孩子。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級甚至全校、全世界最優秀的。他們對於孩子的表現,這也不合心,那也不滿意;而且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是他們恰恰忘了這樣做不僅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因為你老是說他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聽慣了負面的評價,他哪裡還有自信心,哪裡還有成功的欲望?
有一位學生對我講:「我媽老說我不好,動不動就拿我跟其他同學比,人家某某考90多分,你怎麼就考80分?人家某某每個學期都是前3名,你連第5名也沒得。她總是這樣說,好像我一個優點都沒有。後來我對她說,我這不好那不好,你給某某當媽去吧!」
所以,要給孩子自信、給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長就必須克服埋怨、指責和拿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缺點比較的壞習慣,對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導和評價。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採取命令式,不通情達理,過分限制自由
這樣的家長雖然也不是多數,但還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見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個性的願望之強烈。
聽我的一個學生講,她的父母對她的管理特別嚴格、特別細,而且多數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許出去玩、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讓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讓剪自己喜歡的髮型、不讓和男同學交往……這也不讓、那也不讓,讓她感到很反感、很壓抑。
還有一個學生講:自己的媽媽每天早晨都要逼自己喝牛奶,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過了頭,他們簡直把自己當3歲的孩子對待,這讓自己很不開心。一次他和幾個同學約好了要去社區做義工,但媽媽就是不讓,說那樣會影響學習,還說家裡也有許多事情,他要是想當義工就在家裡幹活,這讓他非常生氣,就和媽媽大吵了一頓。
所以,對待孩子不要太嚴厲、太細、管理太多,也不要簡單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採取命令式,多一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除了學習別的都不關心,濫報各種輔導班
即使在清貧的歲月,也不能失去對幸福美好的嚮往,那些擺脫平庸的夢總能編制我們簡單的生活,為我們簡單的時光點綴希望。不能說我們總要多熱愛生活,但總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和珍惜的心。
這似乎是所有家長的共性。他們只盯著孩子的作業本和成績單,他們只要求孩子成績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為了孩子能夠出眾、拔尖、多才多藝,他們還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輔導班、興趣班、特長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有沒有特長、有沒有興趣。
我的一個學生說:「我父母好像只喜歡和我聊有關學習的話題,對於學校生活、我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都不感興趣。」另一個學生也有同感,他說:「有一次我和爸爸聊足球,可是沒說幾句,爸爸話鋒一轉就開始教育我,說什麼『你要是不努力學習,將來找不到工作,可能連一張足球比賽的門票也買不起'!搞得我特不舒服,像這樣怎麼和他交流呀!」還有一個學生則說:「在我小的時候,父母就給我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什麼音樂、美術、英語等,結果一個都沒有堅持下來。現在每到假期,他們又會給我請家教,讓我補習,我覺得自己成績雖然不算拔尖但也還可以,可是父母就是不滿意。有時候我都不明白,到底是誰在學習……」
看,這就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在此,我要提醒家長注意,這種急功近利的做*讓孩子產生反感,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註定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