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兩大家電巨頭格力、美的的年中財報出爐,以往齊頭並進的雙寡頭,今年卻是冰火兩重天。格力上半年收入706.32億元,同比下降28.21%,淨利潤63.62億元,同比下降53.73%;美的收入1397.19億元,同比下降9.47%,淨利潤139.28億元,同比下降9.29%。
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淨利潤,美的都是格力的兩倍左右,即使同樣受到疫情影響,格力的業績降幅也要比美的要大得多。
市場的反應很靈敏,兩者的市值差距越拉越大。截止到2020年9月1日,格力市值3279億元,美的市值4953億元,相差1700億元左右。美的比格力領先了一個海爾加一個海信,而僅僅在2019年底,兩者市值相差不過百億元。
在冷冰冰的數字對比之下,從製造到銷售,兩個家電巨頭已經不在同一維度上競爭。格力還是一艘需要時間轉身的巨大航母,美的已經轉型為更靈活快速的驅逐艦。
一、神秘的T+3
在2005年至2013年的八年時間內,國內洗衣機的產銷量均實現了翻番,產量從2674.6萬臺增至5702萬臺,銷量從2741萬臺增至5593.5萬臺。但進入2014年後,由於補貼政策的陸續退出、地產黃金時代的遠去,洗衣機市場開始出現了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而且,由於電商的迅速崛起,線上銷售對線下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危機之下,美的、小天鵝的管理層開始對傳統的產銷模式進行反省。他們意識到,過去十多年的那種大規模製造、渠道壓貨、淡季返利的傳統營銷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家電市場特徵。
隨後,美的開始在小天鵝推動T+3實驗,意在改變過去由總廠匯總省級經銷商的訂單組織生產,然後再從主機廠到省代、到零售商層層壓貨的傳統產銷模式,轉為直接匯總零售商的訂單,多批次小批量的柔性生產模式。
具體來說,T+3要求每個產銷周期只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是搜集客戶的訂單,交付給工廠(T);第二個是工廠採購原料(T+1);第三個是生產(T+2),第四個則是發貨上門(T+3)。
這意味著生產製造要加快,發貨時間也要壓縮。T+3模式實施後,小天鵝的供貨周期從原來的23天壓縮到12天,渠道庫存積壓現象明顯改善,從而帶動美的存貨周轉率由2012年的6.06提升至2015年的14.28。
下遊經銷商也因渠道庫存良性循環,資金壓力減弱,付款積極性提升,資金周轉速度加快。2012~2015年,小天鵝應收帳款周轉率由8.36提升至13.2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T+3曾經幫助美的、小天鵝在2015年打贏了跟海爾的洗衣機戰爭。
2015年,洗衣機的主要原材料,例如塑料,價格出現大幅下降。美的和小天鵝利用T+3帶來的快速響應機制,抓緊時間大幹快上生產低成本洗衣機,然後利用這批成本更低的洗衣機,在市場上發動「價格戰」。
跟普通的價格戰不一樣的是,美的因為成本低,洗衣機賣得便宜也沒有少賺錢,反而打了其他品牌一個措手不及。當時的洗衣機龍頭海爾,手上拿著一堆高成本、高價格的洗衣機,也不得不跟進美的的這場價格戰。
這種「趁你病、拿你命」的策略,讓美的、小天鵝在2015年的「家電寒冬」中取得輝煌勝利。小天鵝2015年營收131.3億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9.2億元,同比增長32%,既搶了市場份額,同時還保持了毛利率的穩定。
在2015年以後,原材料價格回升,洗衣機市場也重新回歸穩定。即使手握T+3,美的、小天鵝的份額增長也更多是靠擠掉小企業,海爾在價格戰後逐漸恢復了元氣,份額也重新增長。
因此,從洗衣機的案例來看,T+3更像是一種「戰時機制」,它通過壓縮產銷周期,把美的變成可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的快艇,一旦出現擴張機會,就能快速跑贏競爭對手,搶到更多市場份額。
二、亂世梟雄
2018年,美的把T+3用在了空調領域,而空調領域的產銷習慣跟洗衣機完全不同。
家用空調銷售的季節性強,在暑期來臨前的6月,商家便開始促銷,在暑期結束後的9月,銷售開始回落。對於企業來說,不同季節下產能不受限制,如果只是按照需求來定產,企業在三四季度淡季產能利用率會下降,造成生產成本平攤後升高。
為了平滑不同季節的生產周期,格力開行業先河,在90年代就採用了「淡季返利」和「打款壓貨」的模式,鼓勵經銷商在淡季打款購入產品,平滑不同季節下企業的產能。
「淡季返利」是指銷售淡季的價格低於銷售旺季,經銷商淡季打款旺季提貨有優惠價格。淡季的6個月中,9月價格最低,然後逐月上升,直到3月執行旺季價格。「淡季返利」優點是平衡了淡旺季的生產周期,在銷售旺季備貨足,會加速激勵經銷商提更多貨,把盈利做大。缺點是銷售淡季會造成庫存積壓。
「打款壓貨」是指提前吸收了經銷商的資金,生產整機企業用這筆資金在淡季完成產品生產,以避免到了旺季來不及生產,經銷商來不及備貨,導致有效需求沒有滿足從而造成的銷售缺失。
「淡季返利」和「打款壓貨」幫助格力在90年代就打敗了原本佔了全國一半市場的春蘭,坐上了國產空調的王座。但沒有永遠有效的模式,空調的產銷環境在近年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隨著購買便利度的提升,空調購買時點有所分散,空調的季節性需求在逐漸削弱而非加強,「人工造節」所帶來的節慶促銷也從一定程度上平滑了需求;另一方面,空調產品普及進入尾聲,行業規模擴張放緩,利用經銷商資金槓桿擴張的優點基本消失,而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反而使得高庫存、多層級運轉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格力是舊模式執行得最好的空調企業,成就了格力在空調領域的輝煌,但這也成了格力的桎梏。在2015年家電寒冬中,格力空調收入下滑程度高於美的空調和海爾空調,模式弊端初露苗頭。
2018年,美的把T+3用在了季節性變弱的空調領域後,很快迎來了機會。
2018年上半年,銅、鋁價格上漲,美的比格力額外少生產了248萬部空調;而當2018下半年銅、鋁價格下滑,美的開足馬力,比格力額外多生產了457萬部空調。也就是說,短短一年,美的就比格力多了705萬部成本低得多的空調,具備了降價的基礎。
囤了一年便宜貨的美的,一踏進2019年,就拿出當初打海爾的招式,率先大降價,對準了格力。
在同等能效的情況下,美的比格力便宜1000塊錢,消費者當然用錢投票了。美的在線上、線下市場的份額迅速攀升。
後知後覺的格力發現自己開始掉隊。2019年「618」前夕,格力突然實名舉報奧克斯產品不合格,產品的質量嚴重不符合國家標準。火花四濺的背後體現的是格力的焦急,只能通過敦促奧克斯漲價的方式,來側面推動美的漲價,縮小价格差距。
在生產速度上打不過,董明珠只能用降價來還手。2019年雙11前後,她親自上陣帶領格力打了一場百億補貼的價格戰。
雙寡頭打架,死的是小商家。格力在2019年10月後線上零售份額上升至35%,接近美的的38%。價格戰中,失去線上份額的是海爾和奧克斯。只不過,在這場價格戰中,只有格力在流血,而美的還在保持賺錢。
三、寡頭之戰
從歷史經驗來看,空調等白電行業賺錢靠壟斷格局,行業低谷時一定要拼命擠掉競爭對手。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調第一品牌還不是格力,而是春蘭。但春蘭跑去了造車,在1996年的價格戰中,被手握經銷商資金、糧草充足的格力一把拉下王座。
2020年,疫情暴發、地產低迷,又是一個擠掉對手的好時機。疫情暴發之後,美的憑藉海外市場、多品類產品和T+3的快速應對能力,率先加大出口力度,保住了規模,外銷收入佔了上半年收入的一半。而在海外疫情加重後,又加大了在電商渠道的銷售。
而倚重國內市場、產銷周期更長、線下門店更多的格力,就比較難受了,上半年空調產品營收413.33億元,同比下滑47.89%,被美的的640億元大幅反超。
但從來不服輸的董明珠,顯然不會束手就擒。從二季度開始,在全國巡迴直播帶貨,6場直播賣出超過200億的空調,甚至等于格力一個季度的收入了。
這場空調寡頭之戰的背後,是整個家電行業的無奈。
2018年,中國家電市場規模8104億元,同比增幅只有1.9%;2019年,家電市場規模甚至發生了收縮,回落到8032億元。
這意味著,隨著近些年國內GDP增速放緩、經濟築底、房地市場熱潮退去,國內空調行業進入了存量博弈時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格力、美的雙寡頭要保持增長,以後只能吃掉對方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