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時代財經 徐維強 編輯:賈紅輝
臨近年底,沉寂多時的金融板塊開始發力。
對於民生加銀投資部總監柳世慶而言,心態更為放鬆。此前,他已準確判斷了金融板塊的行情,並積極展開了布局。
此外,一個客觀的現實是—很多板塊目前已經「太貴了」,即使是看好的一些賽道,也只能買入一兩隻股票。
站在當前的市場位置,柳世慶坦言,做基金配置可能難度會更大,需要做更多的研究,配置也會更加分散。
民生加銀投資部總監柳世慶。圖片來源: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在有性價比的行業裡尋找機會
記者:你目前掌管的4隻產品,其中時間較長的民生加銀內需增長混合、民生加銀城鎮化混合今年的表現都非常不錯。現在是今年的最後一個月,回顧這一年,你有什麼樣的心得和體會?
柳世慶:基金經理對自己的業績站在事後說都覺得好說,但站在事前很多事情是忐忑不安。
2019年到今年從管理難度來看,2019年覺得心裡有底一點。但站在2020年初,心裡是稍有忐忑的,原因是2019年對我們來講較為順利,整體基金業的收益率有70%多。站在2020年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之前的持倉已經漲了很多,這時要再獲得更高的收益率,是有一定難度的。
站在今年初或者現在也是一樣的,從現在去看明年,問題可能比今年初更為顯著,所以對我來說每時每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斷的衡量自己持倉的性價比。我做投資的框架,第一是講究公司的基本面,第二是在講究公司基本面的情況下考慮它的性價比。2019年初這個問題不是那麼顯著,因為看什麼什麼便宜,你只需要挑出最好的公司,但站在2019年底和目前看,難度有所提高,不僅要挑出好的公司,還要有性價比的位置,才願意去持有或新買入。
應該來講這是2019年底至今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回頭看在這樣的框架下目前運行得還可以。
記者:大家都覺得現在很多股票價格已經是非常高了,有些基金經理會在年底開始減倉了,你怎麼看?
柳世慶:今年年中我已著手做類似的事情,因為上半年我的整體收益漲了不少,到年中發現有些股票已經不便宜了。所以開始做種類似於壓力測試的事情,我假設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突然跌20%,如果切換該公司的業績到2021年年中,這時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是否願意在那個價位和時點抄底。事實上有一大批股票在上半年大幅上漲後你是不敢抄底的,不代表該公司此時的基本面不好,在對它做2021年業績預期的時候,站在那個時點我對它的業績預期不低,會有比較不錯的業績預期,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敢去抄底,這就說明該公司是真的很貴了,這種情況下我會選擇做減法。
當然不是所有公司都已貴到那種地步,無論是消費、還是科技,都存在分化的情況,有的貴得很離譜,這就需要去研究每個子行業,甚至每個公司。那麼這時你會看到有些公司跌20%,如果切換到明年你會發現它可以抄底,雖然也不便宜但是可以抄底,進入了價值區間。這時可以選擇減持一點點,不一定清倉,當然核心是去觀察它的基本面是否真的像大家預期的那麼好,因為漲那麼多就說明大家對它的預期較高。這時就要去觀察基本面的變化,或者基本面是否真的如預期那般明朗。如果情況屬實,甚至高於預期,,那麼貴的公司可以考慮減持一點,稍微等一等。
總而言之,對很貴的公司需要注意風險規避,無論公司基本面如何,在估值過高的情況下要麼把它全部砍掉,要麼做一定的動作以防範風險。
記者:在估值普遍較高的情況下如何操作?
柳世慶:在有性價比的板塊裡尋找機會,站在現在行情,與2015年年中和2018年底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分化很大。2015年年中很多板塊偏貴,如大金融板塊,但在當下時點,全A股裡大金融板塊不算貴。2014年底大金融板塊大幅增長基本上消化了整個2014、2015年兩年的業績,所以儘管2015年上半年大金融漲幅一般,但估值並不便宜。
包括地產也是,2015年上半年房地產指數漲了40-50%,個股翻幾倍,所以2015年從增量上看是沒有便宜的板塊。而2018年是沒有貴的板塊,基本上都很便宜,這個時候就要考慮系統性的風險或者系統性的機會。
但是站在現在看分化非常大,貴的非常貴,便宜的可能處於歷史估值底部,這個位置就意味著有一定的結構性機會。所以對我來講,就是希望在這些便宜的行業裡找到明年可能的機會,實際上市場也在做這件事情,有的人去找順周期,有的人從別的方向找。
很多股票都不便宜
記者:接下來你怎麼看金融板塊?
柳世慶:我覺得金融會有些機會,一般大家講金融分四大塊,銀行、保險、證券以及地產,很多人把房地產劃到金融裡。這四大塊我是分開來看的,當然四大塊歷史上看同向性比較嚴重,尤其是銀行、保險和券商,同向性很強,從我的角度來講,如果看基本面的強弱和長周期屬性的話,我可能會排出保險>銀行>證券>地產,這樣的一個排序。
原因是我更希望看到一個行業,不僅僅是一個短周期的變化,因為短周期來看金融行業一定與經濟正相關,這是一個周期性的因素。但剔掉周期性因素去看長周期因素,相對來看保險行業我認為存在一定程度被出清的可能性。從保險的產品競品角度上來講,也存在它和理財產品相對競爭力的提升,對外有產品相對競爭力的提升,對內有競爭格局相對優化的邏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還有希望站得更長遠。
另外經濟復甦時,對保險有一定向上的帶動力。所以整體上來講保險是有短周期和中長周期相對較好的選擇,當然金融板塊估值也都不貴。
銀行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分化性很嚴重,對於整體銀行行業而言,它是國家宏觀政策的工具,經濟復甦之後可以看到有很多正面的影響,比如不良率可能會逐步穩定下來,近年國內銀行不良率的處理方式是比較審慎的,不良率生成的情況比前幾個周期要好。
第二是經濟起來後息差可能會有所穩定或回升,但銀行作為一個政策工具,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公眾事業,這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對整個行業是有壓制性的。但行業內部分化,政策屬性越強的銀行相對受到的壓力越大,比如五大行,或一些大的股份制銀行。反過來一些規模並不太大,政策層面不一定首先關注的銀行,就有更多的騰挪空間。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區域和銀行可能在受到一系列衝擊後,在復甦的過程中受益可能會較多一點。
記者:我查了你旗下基金三季報,發現重倉股都還是比較分散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柳世慶:如果在半年報之前,上半年或者去年的時候,很多朋友問我看好什麼板塊或重配什麼板塊,基本上我可以數出四五個板塊,每個板塊我配了大概20%以上的股票,基本上七八個就齊了。
但站在現在問,我不想用板塊來區分,因為每個我看好的板塊已配不出很多的股票了。比如白酒、食品飲料行業,從基本面來看我覺得仍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它向上的邏輯在未來一年我依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但因為不便宜我只能輕配,就意味著我就需要配更多的行業。
最後我的組合裡有多個行業,每個行業可能只有一個股票,會覺得我的組合不像是從行業往下配的,而像是自下而上純粹地配置公司。
其中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很多行業的股票都不便宜,不便宜的時候你看好這個行業與你去買這個行業是兩碼事,最後能配置的公司很少;第二是行業內部分化很嚴重,行業龍頭公司之間我認為差別很大。行業內競爭格局分化非常嚴重。
所以我配置的行業裡面,有金融、有家電、有交運、有電子,但每個行業都很輕。
這個市場位置做基金配置更難
記者:你的投資風格是什麼樣的?
柳世慶:我比較偏向從中觀行業往下找。從人研究的精力來講,看好四五個行業然後順著行業往下,每個行業平均配置就相對合理,研究半徑和研究精力都可以覆蓋到。但那是在正常的情況下,現在的情況相對沒那麼輕鬆。看好家電,你會發現最後可配置的空間不大,那就需要至少配多個行業才能把組合配起來。所以現在會更辛苦一點,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去配置行業。
記者:所以現在你的感受就是比較辛苦的階段。
柳世慶:這個感受完全不一樣,2018年底、2019年初時比較輕鬆,因為那時股票很便宜,而且有非常強的政策放鬆預期,所以賺錢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就是配指數,2019年買指數應該比較賺錢。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策略性的手段,比如說2019年初重配β,雖然很多時候我更看重α,但是在特別的情況下我也重配過β。2019年初我重配了券商、地產這些傳統高β的行業,那時候很簡單很輕鬆。
但是到了2019年底、今年初的時候相對就沒那麼輕鬆了,所有的行業漲了一波之後我需要去篩選,因為有的公司估值至少到了歷史的平均水平,或者平均水線偏上一點。那時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甄別,哪個公司好,哪個公司不好,然後哪些公司的確有點偏貴,需要甄別性價比。
但現在回頭再看2019年底,就覺得那時還算輕鬆了,再怎麼樣那時不能叫貴,很多股票漲了一年之後沒有到非常貴的地步,站在目前有些公司我不敢下手,所以行業配置在今年上半年是以幾個行業為主線的,但現在的行業主線看起來已經散了。
記者: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控制,各方都在展望「後疫情時代」,你在後疫情時代是否展開了相應的一些布局?
柳世慶:後疫情時代最需要反思的一點,就是疫情對這些行業是不是真的有出清的能力。對我而言,疫情的最大影響是它幫助了一些行業加速出清,而我之前買的一些行業是在過去幾年不斷出清或者接近出清的底部,疫情這一波出清讓我更加願意去買這些行業,它會讓這些行業出清的速度更快。
比如說我十大重倉股的家具行業,在疫情之前,它的基本競爭格局已慢慢浮現出來,強者和弱者的差距也慢慢浮現出來,疫情讓不少線下的家具企業關店,這意味著該行業是被疫情出清了一波,我覺得這是利於該行業的。所以疫情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觀察行業出清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