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車被撞好意思叫人家賠嗎?長假出行如遇這事,《民法典》有說法的

2020-10-10 民樂檢務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肖菁 通訊員 餘法 雲法宣 高媛萱

長假各種歡樂,也有小意外,比如人家好意讓你搭乘他的車,但是路遇車禍,好意思讓他賠嗎?

浙江幾家法院羅列了幾種長假裡容易遇到的小意外及其應對之策。其實,《民法典》裡都有相應的法律解釋。

法律人很俏皮地說這叫「典」亮生活。

搭便車被撞好意思叫人家賠嗎?長假出行如遇這事,《民法典》有說法的

(法院提供:法官傾情出演普法小劇)

話題一:好意同乘

長假裡為了節約交通資源,或者正好結伴而行,你有沒有搭便車。

搭便車,「無償搭車」,在法律上被稱為「好意同乘」,一旦發生車禍,即出現侵權事故,該如何追究。車輛駕駛人能否因善意而免責呢。近年來法律上一直有所討論。

法律上的「好意同乘」是指非營運性車輛的駕駛人,不以牟利為目的,邀請或者允許搭乘人搭乘車輛的行為。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條就好意同乘責任承擔作出了規定: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該條將好意同乘駕駛人的法律責任明確為「應當減輕」,但排除了故意和重大過失兩種情形。

搭便車被撞好意思叫人家賠嗎?長假出行如遇這事,《民法典》有說法的

(圖文無關,圖源視覺中國)

正好在節前,杭州餘杭法院就剛剛判了一起好意同乘案,情形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那一種酒足飯飽後騎電動車帶人。

案情是這樣的——

祁某與牛某是同事,2019年11月的一個晚上,二人加班後在公司附近燒烤店吃夜宵,喝了啤酒又喝黃酒。酒足飯飽後,祁某駕駛電動車載著牛某回家,沒想到半路上與一輛停放在路口非機動車道內的重型廂式貨車尾部發生碰撞,造成搭乘電動車的牛某顱腦嚴重損傷。

如果不是傷勢過重,也許這樣的情形下也不會索要賠償鬧上法庭。

交警部門對事故認定為,祁某與牛某體內酒精含量都達到了醉駕標準。祁某醉酒後駕駛不予登記的二輪電動車行駛時未按規定載人,且未注意觀察前方道路情況,未確保安全行駛;重型廂式貨車車主施某未按規定停車,影響其他車輛正常通行;據此認定,祁某的道路安全交通違法行為過錯作用大於施某的道路安全交通違法行為,故祁某負事故主要責任,施某負事故次要責任,牛某無事故責任。

祁某說,自己是好意,而且事發前牛某明知二人都喝了很多酒仍要搭乘,所以自己不應該擔主要責任,牛某自己也有責任。

法院審理認為:首先,無事故責任並不等同於無過錯責任,受害人牛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預見醉酒違規搭乘二輪電動車且未戴安全頭盔存在危險,卻輕信能夠避免,在本人與駕駛員祁某均醉酒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搭乘,放任其人身安全處於高度危險狀態,牛某對損害的發生存在相應的過錯。

其次,施某違反規定的臨時停車行為雖與本次事故具有因果關係,但系消極的侵權行為,與祁某醉酒後實施的主動的侵權行為在危險程度、過錯程度等方面存在區別,施某的違規停車行為與祁某醉酒後的駕車行為並不存在時間、空間上的一致性,也並非不能區分二者侵權責任的大小,二人侵權行為不宜認定為互負連帶責任。

最後,祁某搭載牛某行為屬於好意施惠,如果牛某存在相應過錯,可以相應減輕部分責任。

綜上,考慮雙方責任大小及過錯程度,法院判定祁某承擔55%的賠償責任,施某承擔30%的賠償責任,牛某自負15%的賠償責任。

牛某因本次事故造成的傷情嚴重,僅前期醫療費就支出20多萬元,後續還有大筆醫療費、殘疾賠償金、誤工費等損失費用。而這些費用以後都要向祁某一步步追討的。

搭便車被撞好意思叫人家賠嗎?長假出行如遇這事,《民法典》有說法的

(法官傾情出演普法小劇)

話題二:高空拋物

被稱為「懸在城市上方的痛」,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在各種陋習排行榜中佔居榜首,帶來的社會危害極大。那麼,高空拋物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 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發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這僅僅還是民事責任部分,如果造成嚴重後果,還要擔負刑事責任 。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的規定,故意從高空拋棄物品,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為傷害、殺害特定人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過失導致物品從高空墜落,致人死亡、重傷,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的,依照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定罪處罰。

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規定,從高空墜落物品,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重大責任事故罪定罪處罰。

話題三:破壞生態環境

最好的時光在路上,出遊、探險、獵奇成為很多人假期的選擇,對於旅遊者在戶外旅遊期間,因其個人行為給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旅遊者是否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對此作出了明確回應,侵權人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好意讓人搭便車,出了車禍誰負責?寧波法院首例適用《民法典》案例...
    庭審現場搭便車遇上車禍,司機是否負有責任,怎麼賠?這個問題在《民法典》實施前還不明確。今天(1月5日)上午,餘姚法院宣判了寧波市首例適用《民法典》新增規定的案件。無償搭乘 交通安全放首位無償搭乘,也稱為「善意搭乘」「好意同乘」「搭便車」等。無償搭乘機動車與有償搭乘機動車的根本區別在於,無償搭乘不以營利為目的。在《民法典》頒布之前,對無償搭乘引起的糾紛處理並無明確法律規定,僅在審判實務的個案處理上根據具體案件情況,適當減輕無償搭乘情況下駕駛人的賠償責任。
  • 公交車急剎,嘉興一乘客受傷獲賠精神損害撫慰金!搭便車受傷,司機被...
    都市快報訊 2021年1月1日,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正式施行。7編1260條,幾乎囊括人一生中所有的民事行為。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它的影響將貫穿我們的一生,事關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所慮所求。這幾天,浙江各地法院已有案件適用《民法典》進行辦理,讓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變化吧。
  • 《民法典》元旦實施後,來看看打官司有哪些變化
    都市快報訊 2021年1月1日,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正式施行。7編1260條,幾乎囊括人一生中所有的民事行為。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宣言書,它的影響將貫穿我們的一生,事關每個人的生老病死、所慮所求。這幾天,浙江各地法院已有案件適用《民法典》進行辦理,讓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變化吧。
  • 《民法典》最新規定:借車給朋友,車主不擔責,但有條件
    文/當年一木說到汽車,基本上每位車主,都曾有過一種煩惱。只要攤上這事兒,想推開,又抹不開情面,最後弄不好還鬧紅了臉,影響了朋友交情。這件事就是:有人來借車!然而,車主的這種豪爽,是擔著很大風險的,有可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給搭進去!因為借車的負面影響,確實讓人害怕不已。
  • 無償搭乘者遇車禍致傷殘訴賠 司機被認定有重大過失賠20萬
    無償搭乘者遇車禍致傷殘,司機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記者1月6日從浙江寧波餘姚市法院獲悉,5日,該院宣判了寧波市首例適用《民法典》新增規定的案件,就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賠償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故判令司機李某向無償搭乘的乘客張某承擔賠償責任,賠償原告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等總計20餘萬元。無償搭乘,也稱「善意搭乘」「好意同乘」「搭便車」等,不以營利為目的。
  • 朋友聚餐有人醉酒身亡,同桌喝酒者要賠錢嗎?《民法典》有新規
    文/當年一木朋友聚餐有人醉酒身亡,家屬來索賠,同桌喝酒者要賠錢嗎?對此,《民法典》有新規,不懂法,你很可能「有理說不清」,白白吃虧!,首先要確認一件事:同桌喝酒的人究竟有沒有過錯?」的說法,認為這是強行給自己加責任,別人的生死憑什麼要自己來負責?
  • 「以案說法」讀懂《民法典》「以房養老」被坑?
    》(以下簡稱《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編、1260條。其中房產繼承、買賣租賃、物業管理、土地產權、居住權等多個涉「房」問題被提及。  7月10日起,人民網房產頻道、「人民樓視」欄目推出系列報導,以案說法,帶您看懂《民法典》涉「房」的那些事。  現實生活中,因居住權益、住房產權等問題,經常會發生權力與權益之間的博弈。為回應公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民法典》首提居住權。
  • 無償搭乘者遇車禍致傷殘訴賠,司機被認定有重大過失賠20萬
    無償搭乘者遇車禍致傷殘,司機是否應該承擔賠償責任?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月6日從浙江寧波餘姚市法院獲悉,5日,該院宣判了寧波市首例適用《民法典》新增規定的案件,就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的賠償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故判令司機李某向無償搭乘的乘客張某承擔賠償責任,賠償原告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等總計20餘萬元。無償搭乘,也稱「善意搭乘」「好意同乘」「搭便車」等,不以營利為目的。
  • 《民法典》解讀三十三:租借車出事故
    這可不是賠點小錢能了結的,弄不好鬧得自己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不過,根據《民法典》的最新規定,如果把自己的汽車借給別人,一旦出了交通事故,由當時實際駕駛者負責。《民法典》第1209條: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然而,要是把未經年檢的車子借給別人,一旦出了事,車主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 網購若遇「煩心事」 !看看民法典怎麼說?
    網購若遇「煩心事」看看民法典怎麼說法條連結《民法典法條連結《民法典法條連結《民法典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 這些事民法典中有說法
    原標題:婚姻家庭「煩心事」民法典中有「說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家庭關係和諧與否,一頭連著家庭的幸福感,一頭連著社會的安定團結。對方婚前隱瞞病情該不該介意?婚姻中對方欠的債你有沒有義務還?離婚後孩子的撫養權歸屬要聽誰的?這些婚姻家庭的「煩心事」,聽聽民法典怎麼解答。
  • 案例說法|《民法典》施行後,對勞資雙方有哪些具體影響?(上)
    《民法典》總則編進一步細化了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擴大勞動合同主體的影響、民事主體範圍;合同編涉及格式合同及條款的效力規制、電子合同的籤訂;人格權編涉及對於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那麼,《民法典》施行後,對勞資雙方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呢?下面通過一些案例來進一步了解吧!
  • 酒後駕車撞死,酒友判賠20萬,《民法典》:別濫用「死者為大」
    最後,法院判決工頭賠10萬元,酒桌上的人每人賠了1萬元,一共賠了20萬元,這事就這麼了結了。對此,最新的《民法典》針對這一法律漏洞,進行了修改:《民法典》第1186條【公平補償責任的一般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這條規定,說的是都沒有過錯,其實針對的也有「說不清楚對錯」的情況。
  • 【法院說法】《民法典》的意義
    【法院說法】《民法典》的意義 2020-09-30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解讀:自然人姓名叫「武漢市」、「武昌」合法嗎?
    國慶節期間,一名叫「武漢市」的山東小夥,帶著兒子「武昌」到武漢旅遊,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很多人說,瞧瞧人家這名字,多大氣!也有人說了,這不是故意蹭地名嗎?照這麼起名字,還可以叫「北京」、「上海」、「莫斯科」、「紐約」呢!這麼取名字符合規範嗎?讓我們看看《民法典》對此是怎麼規定的。
  • 全國人大審議侵權責任法 為整合民法典奠定基礎
    魏盛禮:專門制定一部侵權責任法在大陸法系中是第一次,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是修訂民法通則總則。修訂完成後,民法典的框架就搭起來了,可以說侵權責任法的制定為整合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魏盛禮:這兩者沒有不同,就是換了個說法。「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與「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只是前者的表達更科學而已。  網絡侵權的解決不能單靠一部法律  新法制報:草案中也有許多亮點,如網絡侵權、醫療糾紛等,其中網絡侵權是近年來的新興產物,「人肉搜索」是新鮮詞,有了網絡侵權的規定,「人肉搜索」會不會被禁止?
  •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咱的《民法典》咋規定地呢
    民事審判 趙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34;《民法典》第996條規定:&34;相關法條:《民法典》第186條規定:&34;這是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區分的一個改變。
  • 【以案說法】《民法典》—養老繼承
    關於繼承,《民法典》的這些新規你需要了解繼承,關係著自然人死亡後財產的傳承,事關千家萬戶。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後,從1985年起施行的繼承法將被替代。從妥善管理遺產,到減少遺產糾紛,《民法典》在繼承編中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規定。
  • 案例說法|《民法典》施行後,對勞資雙方有哪些具體影響?(下)
    在今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民法典》獲表決通過,定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民法典》總則編進一步細化了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擴大勞動合同主體的影響、民事主體範圍;合同編涉及格式合同及條款的效力規制、電子合同的籤訂;人格權編涉及對於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那麼,《民法典》施行後,對勞資雙方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呢?
  •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咱的《民法典》咋規定地呢
    《民法典》第99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相關法條:《民法典》第186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這是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區分的一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