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東方疝論壇24日開幕,來自印度、新加坡、印尼、泰國和中國等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疝學界領軍人才匯集申城。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2月24日電 (記者 陳靜)老百姓俗稱「小腸氣」或者「疝氣」的疝是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日益老齡化等,疝的患病率不斷增加。在24日開幕的第五屆東方疝論壇上,記者獲悉,中國每年疝的手術量超過百萬。必須通過手術才能治療的疝病越早發現、越早手術,創傷會越小,才能避免出現壞死等不良後果。
由華山醫院外科和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的第五屆東方疝論壇暨第一屆亞太疝協會Hernia Essential項目期間,來自印度、新加坡、印尼、泰國和中國等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疝學界領軍人才匯集申城。這些國內外疝學界頂級專家就疝學科的現狀及發展展開對話與交流,以期提高疝病的治療效果。
據悉,疝多數發生在腹壁,是由於各種原因使腹壁組織薄弱,導致腹腔內臟器(如小腸等)從薄弱處突出,在腹壁上形成腫塊。大會執行主席、亞太疝學會的執行委員、華山醫院疝與腹壁外科學術帶頭人姚琪遠教授當日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在疝病種,除了腹股溝疝和食道裂孔疝等原發性疝病外,不少外科手術的切口、腸造口都會形成疝。這位專家說,僅以腹股溝疝為例,60歲以上人患病率約30%。姚琪遠表示,近20年來,在疝與腹壁外科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疝與腹壁外科事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術式廣泛開展,手術量成倍增長,手術技術日益完善,機器人疝修補術已不再新奇。但是,技術日益精湛的專家們依然困惑於復發、感染、慢性疼痛、腹壁功能欠缺等問題。
國內外疝學界頂級專家就疝學科的現狀及發展展開對話與交流,以期提高疝病的治療效果。 芊燁 攝
據了解,本次論壇主辦方之一——上海華山醫院疝與腹壁外科早在2000年就在中國率先地開展了腹腔鏡下的腹股溝疝修補術和腹腔鏡下的切口疝修補術等微創手術。對腹壁疝中治療最為棘手的造口旁疝,經典的手術方式存在復發率高、手術效果差強人意、術後外觀及造口功能恢復不佳等問題,姚琪遠教授團隊在積累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創新發明了造口旁疝的新術式,復發率、患者的腹壁外觀、造口功能恢復等都有較大改觀,在國內外引起極大關注。
當日論壇上,「男人的腹膜前間隙要留給泌尿外科醫生嗎?」「腹股溝疝組織修補技術過時了嗎?」「網塞技術應該被淘汰嗎?」「誰是疝修補術後慢性疼痛的罪魁禍首,技術、補片還是病人?」「切口疝修補的未來是術式改變還是材料改變?」等疝病診療前沿話題為國內外專家們聚焦和爭鳴。
雖然疝的患病人數眾多,但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知曉,有人把疝當做難言之隱,還有人不知道怎樣正確就醫。姚琪遠說,疝都需要手術幹預,越早幹預效果越好。雖然疝是外科醫生入門培訓的「四大金剛」項目之一。但是,姚琪遠坦言,目前該手術仍缺乏嚴格的技術規範和標準化培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