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遇到「小腸氣」,發現自己大腿根部或肚子上冒出了一個「包」,用手按這包就自動縮回去了,很多人都不太在意。等到這個凸起的包已經開始影響到正常生活了,再去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得了常說的「小腸氣 」——疝氣。但是如果拖得時間太長,很容易拖成了可能致命的「疝氣嵌頓」。
「小腸氣」究竟是什麼?是小腸「生氣」了嗎?竟然還會致命?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小腸氣」應該被稱為「腹股溝疝」,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與其說小腸氣是小腸「生氣」,不如說是「淘氣」,肚子上不是長了個包,而是破了個洞。當患者的腹壁退化、變薄,閉合不完全時,會形成一個「破洞」,腹腔內的小腸就開始像活潑好動得小朋友一樣「淘氣」,想要鑽到洞外——通過薄弱的缺損或者孔隙跑到其他地方。由於那些脫離原有位置的,大多是腸管,腸管的內部本身含有氣體,患者有時感覺一股氣出來了,一躺下這個氣又沒了,所以俗稱「小腸氣」。
多數情況下疝氣給人們帶來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但如果小腸在「淘氣」的時候不小心「啪」被卡住了,就會誘發急性併發症——嵌頓。
嵌頓的發生多有腹壓急劇增高的誘因,如劇烈咳嗽、用力解大便、強力勞動等等,急劇增高的腹壓使得比平時更多的腸管通過缺損突出到體表,由於脫出過多而缺損環口又無法擴張,導致脫出的腸子被卡住、卡死。嵌頓一旦發生後,很多嚴重情況相繼出現,腸管阻塞導致腸梗阻,腸管血供減少造成腸缺血,總之,小腸「淘氣」起來後患無窮。
成年人得疝氣,是無法自愈的。那要怎麼才能阻止小腸氣的發生呢?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堵漏」,使用疝氣補片打個補丁把罪魁禍首「破洞」修補起來。
但堵漏也不能太隨便,目前應用最多的補片是人工合成的聚丙烯補片,考究其材料就是塑料。用塑料對付淘氣的小腸還是很有效的,能夠狠狠地攔住它不讓它亂跑。然而,塑料是不可降解吸收的,它將作為異物一輩子留在肚子裡,它要是「淘氣」起來也讓人頭痛。這種塑料異物會粘在精索上,限制精索的活動,手術後病人會感覺到手術部位有異物感,許多人會有慢性疼痛、甚至發生慢性感染等問題,麻煩可大了。
據悉,在國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下,科學家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研發成功了一款新型疝修補補片材料——軟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獲得了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用軟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做成的補片來給疝氣破洞打「補丁」,可以將疝氣破洞完全修補好。這個材料植入體內後,能夠誘導「自身組織」的再生,修復破洞,材料最後完全降解吸收,變成了自己的肉,腹壁變得和正常的一樣牢固,使「小腸」無法「淘氣」。由於沒有留下異物殘留,也不會導致遠期的併發症。對大眾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