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會說義大利裔是「半個黑人」?

2020-12-13 騰訊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腓特烈】

一、「半個黑人」從何而來?

相對於去年那部即使掛著德爾·託羅的大名,卻仍讓國人看得雲裡霧裡的「不知所以愛上魚」的《水形物語》,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中國可謂順風順水得多。

作為一部沒有大IP、超級特效的「相貌平平」的劇情電影,上映兩周的《綠皮書》除了高達8.9的豆瓣評分傲視群雄外,更是在國內攬下了三億三千萬餘票房——在實時票房榜上,《綠皮書》雖然不敵剛上映的巨無霸《驚奇隊長》,但其已遠遠地將上映時間與其相差不遠的《阿麗塔》、《馴龍高手3》和新上映的《夏目友人帳》甩在了身後。[1]

當《綠皮書》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時,片中的一個重要場景也引起了觀影者的討論。

當阿拉貢,啊不,維果·莫滕森飾演的義大利裔白人司機託尼·裡普在南方州被種族歧視的白人警察攔下時,白人警察戲謔:「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會給他(馬赫沙拉·阿里飾演的黑人鋼琴家唐·雪利博士)開車了,你**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這一點讓頗多觀眾不解:維果·莫滕森明明很白啊,這從哪能看出「黑人」的樣子?

「半個黑人」?

實際上,所謂的「半個黑人」(或「半個黑鬼」),針對的是託尼的姓氏「維利朗加」(「Vallelonga」),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大利姓氏。南方州白人警察的歧視之意,實際上正是上世紀初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浩浩蕩蕩但在現代卻少為人知的「反義大利主義」(Anti-Italianism或Italophobia)的縮影。當然,在歧視和稅收一樣永恆的美利堅合眾國,「反義大利主義」大概也只是眾多歧視中的一朵「浪花」罷了。

二、早期義大利移民浪潮與「反義大利主義」的產生

相對於「美利堅建國者」的英裔美國人和十九世紀早期就開始向美洲移民的德裔美國人,義大利裔美國人的移民歷史要晚得多。

1861年義大利統一後,亞平寧半島南北的差距迅速擴大,統治義大利的薩伏伊王室更願意將精力投入自己的龍興之處撒丁島和借著奧地利、威尼斯共和國、法國等國的力量已經開始蓬勃復興的北方(如米蘭、都靈、威尼斯等城市),對「破爛」且是被傳奇英雄加裡波第「拱手送上」的南方則不屑一顧。在這種情況下,北方愈富,南方愈窮,導致正宗的羅馬後代們[2]不得不為了肚子另謀出路,這促使了第一次義大利人大規模向美國移民運動的興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的義大利移民湧入美國,這些移民中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那不勒斯、巴裡、卡拉布裡亞、西西里島等義大利南方地區的農民,基本沒受過什么正規的教育,除了從事農業和體力工作外別無所長,因此,義大利移民不得不與當地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種盎格魯薩克森新教徒」,即信奉新教的英裔美國人)競爭低報酬、低技能要求的體力工作和廉價的住房,這就引起了義大利移民和WASP的基本矛盾。[3]

而宗教信仰的不同則進一步激化了義大利移民和WASP的矛盾。眾所周知,美國自「五月花號起航」開始,就保持著濃厚的新教信仰、清教徒生活傳統,這種對基督教新教的虔誠信仰,同時包含了對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宗教戰爭的「精神繼承」,以及對羅馬天主教的極端憎惡——在十九世紀,這種憎惡主要針對的是愛爾蘭移民,[4]而在二十世紀初,虔信羅馬天主教的義大利移民則變成了WASP的靶子。

美國有著長期的反天主教文化,圖為二戰期間的反天主教、反羅馬教廷漫畫

美國本土的WASP們採取了多種手段排擠甚至攻擊義大利移民,包括但不限於限制義大利移民考取公職、搶劫義大利移民的店鋪、對義大利移民動用私刑等。對這些暴行,WASP官員無動於衷,甚至公開聲稱:「義大利佬比黑鬼還垃圾,他們更加骯髒、奸詐、無法無天。」[5]

1899年,路易斯安那州的Tallulah市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針對義大利移民的私刑事件,當地的WASP「民兵」動用私刑絞死了五名義大利移民,包括三名義大利店鋪的服務員和兩名來店鋪聊天的義大利裔平民,而絞死五人的理由是,三名義大利裔服務員「竟然」向黑人提供了和白人一樣的服務,而兩名義大利裔平民「竟然」沒有阻止服務員這麼做。[6]

可想而知,如果《綠皮書》中的維利朗加生活在十九世紀末,那當他載著黑人老闆被當地WASP警察逮住時,等待他的,可能就不是「簡單」的牢獄之災,而是一根通向死亡的絞索。

Tallulah私刑事件

然而,即使如此,富庶的新大陸仍然吸引著義大利移民的目光,越來越多的義大利移民來到美國,龐大的數量顯然不是WASP靠著私刑就能夠阻止的。最終,柯立芝總統秉承「當官不為『瓦斯普』(WASP),不如回家賣白薯」的原則,主導了美國歷史上又一臭名昭著的(我為什麼要說「又」)反移民法案,即「1924法案」的制定。

相較於在中國人心中「赫赫有名」的「排華法案」(「1882年移民法案」),「1924年移民法案」的「威名」沒有那麼「顯赫」,但這項法案造成的結果卻一點也不比排華法案低——通過對來自南歐、東歐的移民施加極其苛刻的移民條件(但相同的條件並不針對西歐、北歐國家),1924年後,「來自義大利的移民減少了90%。」[7]更多的義大利移民不得不放眼南望,向阿根廷、烏拉圭等南美國家移民,並直接推動了當地的經濟、飲食文化(如風靡世界的「香草阿根廷醬」實際上是義大利移民發明的)和……體育水平的發展。

梅西、巴蒂斯圖塔、吉諾比利、卡瓦尼等都是義大利裔,

其他知名的南美義大利裔運動員還包括迪瑪利亞、馬斯切拉諾、哈維爾·薩內蒂、坎比亞索等,

以及重新加入了義大利國籍的卡莫拉內西、莫塔、埃德爾等

在義大利人被WASP們歧視的同時,其他非WASP族裔的境遇實際上也是一樣的殘酷。向來悽慘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在所不論,中國人對「排華法案」和鐵軌下的先民屍骨也是血淚累累,同為白人的非WASP們的命運也沒好到哪去:

德裔美國人被要求停止在教堂使用德語禱告甚至「改名換姓」(如將德語的「穆勒」[Mueller]改為英式的「米勒」[Miller]);

而自「勇敢的心」時代就被WASP的老祖宗英國人視為牲畜的愛爾蘭人更是悲慘。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南方的奴隸主們可不會用黑奴去幹那些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工作,這些工作往往交給貧窮的愛爾蘭工人代勞,理由是黑奴是奴隸主的財產,每死一個黑奴都意味著奴隸主財富的減少,而一個可能連家人都沒有的「愛爾蘭土豆」……死了就死了吧!

三、教父、西西里、黑手黨——義大利裔美國人的暴力反擊

面對勢如潮水的「反移民浪潮」,義大利人當然不會選擇坐以待斃,他們一開始的反擊方式非常簡單直白——揍回去。

將臭名昭著的黑手黨(Mafia)與「反抗歧視」的大義聯繫在一起,似乎是在為黑手黨們「洗白」。但在十九世紀末,義大利黑幫在美國除了違法和犯罪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移民反抗WASP迫害的風潮。

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早期的義大利黑幫不但吸納義大利移民加入,還吸納同為天主教徒的愛爾蘭人以及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加入,例如世紀之交最著名的義大利黑幫、「培養」了一幹後世黑手黨大佬的「五點幫」(FIVE POINTS GANG),其主體成員實際上以愛爾蘭人為主,連幫會的建立者、正宗的義大利南方人保羅·安東尼奧·瓦加萊利,都為了「團結群眾」,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愛爾蘭式的「保羅·凱利」。

「五點幫」創始人保羅·安東尼奧·瓦加萊利,其以愛爾蘭名「保羅·凱利」聞名

然而,WASP們大概只有欺負平民老百姓的本事,真的拳碰拳肉碰肉擦槍走火開戰時,義大利人發現,WASP們簡直比做披薩餅的發麵團還要軟,和愛爾蘭人或猶太人的聯合可謂毫無必要。

因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義大利黑幫逐漸演化為世人心目中的模樣——嚴格的「家族」體制,只吸引義大利人甚至西西里人進入,那些曾經接受過「五點幫」培養的大佬們紛紛「閃亮登場」,包括「幸運的」盧西亞諾、約翰尼·圖裡奧、弗蘭基·雅萊,以及為後世提供了無數影視創作素材、並以一己之力科普了梅毒的危害的艾爾·卡彭。而愛爾蘭人和猶太人則填補了剩餘的黑幫市場,愛爾蘭人甚至以「白手黨」為名,對抗義大利人的「黑手黨」。

從左至右:查爾斯·「幸運的」盧西亞諾、弗蘭基·雅萊、約翰尼·圖裡奧、艾爾·卡彭

若非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在二戰後的嚴厲打擊,恐怕直到現在,美國的大城市仍將是義大利黑手黨的掌中之物。但即使如此,諸如甘比諾家族在內的一系列義大利黑幫,仍然活動至今,並時不時地給美利堅的「和諧社會」造成或大或小的打擊。

四、「用菲林贏得鮮花」——好萊塢與義大利裔美國人的「翻身」之戰

正如《綠皮書》中唐·雪利博士所言,「拳頭不能為你帶來未來,尊嚴可以。」義大利裔美國人最終「翻身」贏取尊嚴,並徹底融入美國社會,靠的當然不是黑手黨們的拳頭和衝鋒鎗,而是義大利人自古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近現代從未衰退過的傳統技能——文藝。

自移民潮伊始,文藝就和餐飲一起,一併成為義大利移民在美國賴以為生的兩大法寶。而在電影、電視等新技術發明後,一向熱衷於文藝事業的義大利人自然不會放棄機會。

第一位為義大利人敲開了奧斯卡的大門的,是偉大的弗蘭克·卡普拉。

這位六歲才來到美國、曾因為全家都不會說英語而不得不在火車上吃香蕉皮充飢的純正西西里人,憑藉《一夜風流》、《浮生若夢》、《一日貴婦》三部傳奇佳片,獲得了三座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這甚至還不夠多。如果卡普拉不是在1940年碰上了他的好哥們克拉克·蓋博出演的《亂世佳人》,《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幾乎可以毫無疑義地為卡普拉帶來第四座小金人。

弗蘭克·卡普拉

不過在彼時,卡普拉一人的偉大尚不足以改變義大利人在好萊塢的頹勢(卡普拉的獲獎電影中也從未啟用過義大利同胞作為主演)。建立伊始的好萊塢和奧斯卡幾乎完全是WASP們的天下,義大利人在此的窘境與平常社會中別無二致。

由於長相、身高等與WASP們的差別太過明顯,義大利人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中幾乎只能扮演滑稽的丑角,早期好萊塢知名的義大利裔影星,包括盧·科斯特羅(「兩傻」系列主演「盧」)、艾爾·米納洛、傑裡·科羅納、塞薩爾·羅梅羅(劇版《蝙蝠俠》「小丑」)等,幾乎全部以出演喜劇而聞名(正如鮑裡斯·卡爾洛夫、貝拉·盧戈西等東歐移民只能「扮鬼」一樣)。

而少有的堅持出演正劇的唐·阿米契雖然出演了包括《天堂可以等待》、《芝加哥大火記》、《午夜》等一系列佳片,卻始終與奧斯卡無緣——直到他77高壽才獲得第一次奧斯卡提名。不少義大利人甚至不得不為了獲得演藝機會而改名(如四十年代著名影星、「酷王」迪恩·馬丁,其真名實際上是「迪諾·保羅·克羅塞蒂」)。

早期好萊塢的義大利裔「醜劇」演員:(從左至右)盧·科斯特羅、艾爾·米納洛、傑裡·科羅納、塞薩爾·羅梅羅

唐·阿米契直到77歲才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並獲獎

或許彼時義大利人虔信的上帝,在看到好萊塢義大利演員的「步履蹣跚」後被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義大利人終於在好萊塢「時來運轉」。

在第2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歐內斯特·伯格寧憑藉《君子好逑》加冕為影帝,這是史上第一位義大利裔奧斯卡影帝。而在不久後的1963年,安妮·班克羅夫特(本名安娜·瑪麗亞·路易斯·伊塔裡亞諾)憑藉《海倫·凱勒》加冕為第一位義大利裔奧斯卡影后。

第一位義大利裔影帝歐內斯特·伯格寧和第一位義大利裔影后安妮·班克羅夫特

而下一個二十年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更是成了徹徹底底的屬於義大利裔好萊塢電影人的時代。

細數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幾乎沒有一部能離開義大利人,從彪炳史冊的《教父》系列、《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獵鹿人》,再到對電影史影響深遠的《油脂》,亦或是成為了時代流行符號的《洛奇》、《第一滴血》(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無不如此。這種「義大利潮」甚至綿延至今,仍然強勢不已。

常言道,演而優則歌。義大利裔美國人在歌壇的地位雖無影人那樣顯赫,但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除了七十年代外(或許是因為這十年義大利裔電影人過於「兇暴」的緣故?),幾乎每一個十年都能誕生至少一位統治美國歌壇、引領一個時代的義大利裔歌星,這也堪稱是個不小奇蹟了。(在此筆者不再贅述,你只需要關注本文第五章那一串耀眼的名字就好了。)

而正是這股藝術的風暴,最終讓義大利裔美國人贏得了鮮花和掌聲,所謂的「反義大利主義」,也隨著菲林上刻下的時光,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五、尾聲

(一)好萊塢和流行歌壇有哪些義大利裔美國人?

1、導演

最知名的義大利裔當然莫過於活躍於七十年代的「義大利裔三傑」,包括憑藉《教父》系列和《巴頓將軍》五獲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弗朗西斯·科波拉,憑藉《計程車司機》、《下班後》、《無間道風雲》等相繼斬獲奧斯卡、金棕櫚、威尼斯銀獅的馬丁·斯科塞斯,以及憑藉《獵鹿人》斬獲兩座小金人的麥可·西米諾。

當然,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千金索菲亞·科波拉同樣憑藉《迷失東京》、《在某處》等佳作而同時攬得小金人、威尼斯金獅,其有足夠的資格進入這個榜單。除此以外,兩獲奧斯卡並拿下一座金棕櫚的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也是正宗的義大利裔美國人。

2、演員

最知名的義大利裔演員莫過於兩位堪稱「史上最偉大演員」的「老教父」,艾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緊隨其後的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好萊塢一哥「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此外,動作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約翰·特拉沃爾塔,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凱奇實際上是科波拉家族的一員),知名笑星史蒂夫·卡萊爾,以及「綠巨人」馬克·魯法洛、魯妮·瑪拉/凱特·瑪拉姐妹、「梅嬸」梅麗莎·託梅、斯坦利·圖奇、伊莎貝拉·羅塞裡尼、克裡斯蒂娜·裡奇等知名演員,都是義大利裔。

義大利裔不但統治了大熒幕,也在小熒幕上表現不凡,《生活大爆炸》中的「萊納德」約翰·蓋爾裡奇、「佩妮」卡蕾·庫柯,蒂雅·李歐妮(《國務卿女士》),保羅·吉亞瑪提(《億萬》)、史蒂夫·布希米(《大西洋帝國》)等電視劇佳作的主演也都是義大利裔。

3、歌手

知名義大利裔歌手的數量雖不如演員那麼多,但無論是「40後」的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史蒂芬·泰勒(本名史蒂芬·塔拉裡科),「50後」的麥當娜(本名麥當娜·西科妮),「60後」的邦·喬維,「80後」的LADY GAGA(本名史蒂芬妮·傑爾馬諾塔),「90」後的愛莉安娜·格蘭德,在藝術成就和人氣上比之演員們,都不遑多讓。

4、其他有義大利血統的藝人

還有一些美國藝人雖然沒有義大利姓氏,但其從母親、祖母那裡繼承了部分義大利血統,例如《鋼鐵俠》導演喬恩·費儒,「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火箭浣熊」布拉德利·庫珀,「美國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頓,奧斯卡影帝穆雷·亞伯拉罕,奧斯卡影后蘇珊·薩蘭登,歌手喬納斯兄弟、賽琳娜·戈麥斯、艾麗西亞·凱斯等,都有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的義大利血統。

部分知名義大利裔美國藝人

(二)然而,「很義大利」他們並不是義大利裔

出演了史上最著名的「義大利裔美國人」角色「教父」維克多·克利奧尼的馬龍·白蘭度,雖然演出了聽起來幾乎天衣無縫的義大利口音,但實際上,白蘭度本人沒有任何義大利血統,他的父系家族來自德國,擁有德國和荷蘭血統,而他的母系家族則來自英國,擁有英國和愛爾蘭血統。

馬龍·白蘭度扮演的維克託·克利奧尼

而在《綠皮書》中操著一口標準的義大利口音,說起義大利語也頗為流利的維果·莫滕森,實際上也沒有任何義大利血統,其父親是丹麥人,而母親則是祖先來自加拿大的英裔美國人。

莫滕森本人在片中「義大利風味」十足的表演,多虧了兩位「真義大利」人的幫助。一位是本片編劇,在片中飾演黑手黨工作介紹人的尼克·維利朗加,另一位則是在片中飾演託尼·裡普兄弟魯迪·維利朗加的弗蘭克·維利朗加,而想必讀者們已經猜出了這其中不算複雜的關係——沒錯,這兩人正是片中的「弗蘭基」和「尼基」,也就是託尼·維利朗加的兩個兒子。

《綠皮書》編劇尼克·維利朗加(上左)和本片配角弗蘭克·維利朗加(上右)是親兄弟,他倆正是片中託尼·裡普經常要寫信「親親」的兩個兒子「弗蘭基」和「尼基」(下圖中兩個孩子)

注釋:

[1]截止本文完稿時間(2018年3月13日),當日《綠皮書》全國票房為1166萬,僅次於《驚奇隊長》排名第2,超過排名第3、4、6的《夏目友人帳》、《阿麗塔》和《馴龍高手3》當日票房之和。

[2]義大利北方人除了威尼斯人稱得上是較為純正的「羅馬帝國後裔」外,其他城市多混入了倫巴第人、提洛爾人等日耳曼血統,而南方長期被東羅馬帝國和教宗統治,即使經歷了十一世紀的諾曼徵服,也保持了作為拉丁民族的獨立性,故有訛言稱「羅馬帝國的後代大多數都是黑手黨(黑手黨多來自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

[3] Mangione, Jerre and Ben Morreale,La Storia – Five Centuries of the Italian American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1992。

[4] Billington, The Protestant Crusade, 1800–1860。

[5] Falco, Ed (2012). "When Italian immigrants were 'the other'". CNN.com。

[6] 「1899 - THE LYNCHING AT TALLULAH」,

http://fonderiausa.com/5-sicilians-lynched-in-tallula。

[7] Murray, Robert K. (1976). The 103rd Ballot: Democrats and the Disaster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 New York: Harper & Row. p. 7. ISBN 978-0-06-013124-1。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義大利裔在美國究竟是怎樣的魔鬼?
    以至於,現在很多大連人都不太承認自己是「東北人」,就是「大連人」,將大連與整個東北割裂開來。事實也如此,大連人裡膠東裔比較多,他們又不好說自己是山東人,就只說自己就是大連人。義大利裔在美國受到的歧視美國的歧視,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那麼簡單,而是會付出實際行動。先期抵達美國的歐洲白人多信奉新教,而義大利移民則主要信奉天主教,宗教衝突隨之而來,也加深了早期白人對義大利裔的歧視與不信任。
  • 說我們是「半個黑人」?好,先揍你,再翻身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腓特烈】一、「半個黑人」從何而來?相對於去年那部即使掛著德爾·託羅的大名,卻仍讓國人看得雲裡霧裡的「不知所以愛上魚」的《水形物語》,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中國可謂順風順水得多。
  • 美國黑人為什麼備受歧視?他們從何而來?
    美國黑人是美國聯邦法律規定對黑色人種族裔的稱呼,該稱呼已被非洲裔美國人取代。 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把當地居民稱作「印第安人」。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西方人知的大陸,哥倫布到達了西方人認為的「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 99%的人不知道,美國黑人說的不是英語
    好萊塢電影裡,但凡黑人角色,口音和用詞幾乎都一模一樣,直教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出產的。如果查一下這些黑人的履歷,可以發現,他們可能來自東海岸的華盛頓特區,也可能西海岸的華盛頓州。為什麼,美國的黑人口音都一樣呢?語言學家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黑人口音有專門的名稱,而且名字演變極其複雜。
  • 一個黑人死亡為什麼在美國會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有什麼力量操控?
    這名男子生前曾請求警察停止跪壓,多次呼救稱「自己無法呼吸了」,但這名美國警察完全無視該名黑人男子的請求,直到其停止呼吸。一個黑人的死亡為什麼會在美國引起那麼大的動亂?什麼力量在操控?為什麼在美國,黑人會遭到不公正待遇?有兩點原因,一是內隱的種族偏見美國白人一直對黑人、拉美裔人存有種族歧視,白人警察對待不一樣族裔的執法態度是不同的。
  • 美國頂級大學裡,黑人和西班牙裔學生比例低於三十五年前
    頂級名校中不同種族大學新生的比例(圖中數據參考基數為美國適齡大學生人口總數)從 1980 年至今,頂級名校中黑人新生的比例幾乎未發生任何變化。從下圖可以看出,黑人學生佔到了美國適齡大學生總數的 15%,但頂級名校的新生中只有 6% 的人是黑人。頂級名校中,西班牙裔學生的數量較多年前有所增加。
  • 美國一印度裔男子申請醫學院被拒,偽裝成黑人之後被順利錄取
    可是在美國不是這樣,長久以來我們都知道,在美國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你如果是一個黑人,你可能學習成績很差很差,但是你能上一個很好的大學。同樣一個亞裔人成績比你好,都上不了這麼好的大學,為什麼?美國對黑人優待,美國人考慮到了,黑人底子薄家庭條件差,沒有錢補習。
  • 99%的人不知道,美國黑人說的居然不是英語?!
    好萊塢電影裡,但凡黑人角色,口音和用詞幾乎都一模一樣,直教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出產的。如果查一下這些黑人的履歷,可以發現,他們可能來自東海岸的華盛頓特區,也可能西海岸的華盛頓州。為什麼,美國的黑人口音都一樣呢?語言學家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黑人口音有專門的名稱,而且名字演變極其複雜。
  • 99%的人不知道,美國黑人說的居然不是英語!
    好萊塢電影裡,但凡黑人角色,口音和用詞幾乎都一模一樣,直教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同一個地方出產的。如果查一下這些黑人的履歷,可以發現,他們可能來自東海岸的華盛頓特區,也可能西海岸的華盛頓州。為什麼,美國的黑人口音都一樣呢?語言學家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黑人口音有專門的名稱,而且名字演變極其複雜。
  • 黑人候選者會說英語竟成稀罕 美國選舉透出種族歧視
    儘管他是美國人,但一位白人婦女與他握手時卻說:祝賀你能說英語。  今年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誕辰73周年,同時也是美國的中期選舉年。然而,一個非常明顯卻又不被人注意的事實是:在美國現任的100名參議員以及50名州長中竟然沒有一位是黑人,也沒有一位是拉丁裔人。
  • 黑人為什麼不離開美國,回到非洲大陸?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人口總數約3.31億,其中白人佔比62% ,西班牙裔與拉丁人佔比18%,非洲裔黑人佔比12%,亞裔佔比6%,其他人佔比2%。非洲黑人在美國佔比位居前三,已經成為美國社會比較龐大的一個群體。 為什麼黑人不離開美國,回到非洲大陸?
  • 99%的人不知道 美國黑人說的不是英語 | 趣味
    然而有一種我們就不懂了,那就是黑人。但凡是黑人,口音和用詞幾乎都一模一樣,可他們明明不是來自一個地方的啊。為什麼,美國的黑人口音都一樣呢?再再後來,美國對種族歧視,越來越敏感,乃至喪心病狂,這種英語又被叫成白話非裔美音 (AAVE, African-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 對歐洲而言,美國黑人意味著什麼?
    然而,大多數美國新聞編輯部的人不太可能聽說過勞倫斯。這不是因為美國人都是冷漠無情的,而是帝國的力量帶來的影響。你離中心越近,你就越不需要了解外圍,反之亦然。非洲裔美國人對美國的實力既不滿又覬覦,而且對美國無能為力,對許多歐洲人來說,非裔美國人代表著一股救贖的力量: 這是活生生的證據,證明美國並不像它所宣稱的那樣美好,它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並變得比現在更好。
  • 白人女性為何偏愛黑人?美國遍地「黑白配」黃種人哪點比黑人差
    為什麼美國 白人 女性偏愛黑人?很少選擇與黃種人結婚,原因有兩點 文/觀心通史 如今,地球已經發展成了「全球村」,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不再是完全獨立發展的國家,彼此之間的合作和聯繫越來越頻繁。
  • 印度裔美國人,為什麼比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都混得好?
    近段時間來,除開圍繞著美國總統大選的頭版頭條新聞以外,有個鮮為人知的進展正引起印度和美國戰略分析家們的關注。印度裔美國人族群在美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縱使他們只佔選民總數的1%,但身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他們已經使美國這個世界最古老民主國無法忽視其存在。
  • 【從衣說起】時尚界為什麼熱衷於討論非裔設計師的命運?
    從1950年代至今,非裔人士雖然在美國時尚界一直跟著時代在浮浮沉沉,但他們從未缺席。LV 2009秋冬系列發布會上,時任創意總監的Marc Jacobs給模特們戴上了黑色的真絲兔耳朵,而創造了風靡半個世紀「兔女郎」形象的Zelda Wynn Valdes就是1950年代前後最紅的非裔設計師。
  • 白人黑人拉美裔無一倖免 美國未成年糖尿病患激增
    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2001年至2009年間,美國19歲及以下少年與兒童的一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1%;10至19歲少年的二型糖尿病患病率也上升了30%。  沒有參加該研究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糖尿病中心主任戈蘭說,這些數目「龐大」。已行醫25年的戈蘭指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一型糖尿病在兒童當中是罕見疾病,二型糖尿病則完全不存在。
  • 好萊塢鏡頭下的非裔面孔:羞辱、美麗與掙扎
    這部上映於2013年的電影由知名的英國黑人男導演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執導,它在來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九項提名,並最終斬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這部電影的主角本是一個擁有幸福家庭與獨立謀生能力的自由人,然而因為非裔的身份,在一次外出時,他被人販子販賣,成為了美國南部一個莊園裡的奴隸。
  • 西班牙裔人數超過黑人 美國正被「拉丁化」
    美國也逐漸被「拉丁化」。目前,西班牙裔或拉丁裔美國人的數目已經超過了黑人,位居美國各少數民族之首。  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4月到2001年7月,美國境內的西班牙裔人口增長了4.7%,達到3700萬。而同一時期,黑人人口只增長了2%,總數也比西班牙裔人口少了近100萬。
  • 阿根廷是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60%的人口卻是義大利裔?
    ▲南美各地的官方語言儘管拉美西語國家在語言上保持著一致,但各國的民族成分卻不太一樣。據統計,阿根廷4400萬人口中,有近3000萬有義大利血統,佔阿根廷總人口的大約60%多,是該國的第一大族裔。在阿根廷這個西班牙語國家,為什麼第一大族裔是義大利裔?一、躲避戰亂而來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將美洲大部分地區佔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