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戢偉娜
「你們和珞珈所有關係嗎?」
「因為律所在武珞路,所以起名武珞所嗎?」
這兩個問題排在創始人被詢問的眾多問題的首位。
近兩年來,武珞所在武漢市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同行的關注,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是一家擁有十多年歷史的律師事務所。
在面臨被關停的緊急時刻,新武珞人加入這家律所,賦予了武珞所第二次生命。傳承武珞精神,吸收時代精華,讓這家律所在競爭中踏浪前行。
「智慧、精緻、共享、公益」是武珞所的四大理念,更是立所的四大支柱。「智慧」是對專業的要求,「精緻」是對業務的要求,「共享」契合了當下時代,「公益」是社會責任的擔當。有些地方,人文精神並沒有特別被賦予某些含義,但你就是能從與他們的接觸當中感受到人文的內涵,武珞所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通過近一個月的實地走訪、資料收集,智善律所研究系列發布第三期《走進武珞》。共同去領略「學院派」律所的特色,觀察中小律所發展的「武珞模式」。
2017年冬天,葉平、姚飛兩位律師共同的老師李少波提出開設一家帶有學院氣息律師事務所後,大家就開始了建所的籌備工作。
在當下,成立一家律師事務所有兩種方式,一是創設一個新品牌,成立一家新所;二是借用已有品牌,吸收其他品牌或者加入其他品牌,開辦律所。對律師行業來說,律所的知名度、業績等各方面的因素會影響律所後續的發展,而新設律所在當下市場的發展中會遇到不少的問題。最終,籌備組一致認為要選擇一家符合標準的律所進行重組。
(李少波老師)
2018年開始,機緣巧合下,李少波師生結識了湖北武珞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李順義律師。見證了中國律師業發展40多年的國家一級律師李順義對其創辦的武珞所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而在當時出於年齡等各方面的顧慮,他也在尋找對律所負責的人來接手武珞所。而當時他的考慮是,若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接手武珞所,將武珞精神發揚光大,那寧願註銷這家律所。
(李順義律師)
成立了十多年的湖北武珞律師事務所,在發展當中先後為多家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外合資企業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服務。這樣具有口碑和業績的律所對於正在籌備建所的李少波師生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經過半年的商討,李少波師生對於律所後續的發展規劃與想法得到了李順義律師的認可。最終,在雙方的合意下,武珞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開始了新徵程。
2018年7月,律所完成了重組。重組後,李順義律師擔任了武珞所的顧問,對律所管理進行宏觀指導,日常運營則由葉平、姚飛等幾位新武珞人進行管理,今年鄭武平與郭川陽成為了律所管理人員。新所選擇了距原所距離不到500米的中南國際匯作為辦公場地。
(舊所牌匾)
2019年1月,新的辦公室正式啟用,武珞也正式開啟了重組之路。
(新所照片)
重組後律所的發展方向是武珞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朋友圈」以老師為主的武珞所來說,打造一家「學院派」的律師事務所是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可行之路。而提升學院派律所的辨識度除了打造品牌,還要賦予這個品牌內容,武珞人將其具象化的表達為「智慧、精緻、共享、公益」的立所發展理念。
智慧
以「智慧」明法
以「智慧」明法。武珞律所的律師團隊,以博士、碩士為主體,為客戶提供精準、立體的法律設計和服務。律所與中南民族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及武漢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律所聘請國內多名知名法學家、教授、博導組成專家顧問團,為客戶提供高層次、高規格智力支持,把建設智慧型律所貫徹到每一項工作當中。
(團隊照片)
今年8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郭倍倍老師正式加入武珞所,成為律所的兼職律師和高級顧問。律所現有李少波、陳少文、郭倍倍、陳實、鄭武平等多位高校老師組成的高級顧問團。為了防止出現高級顧問「顧而不問」的局面,從立所之日起,擔任高級顧問的律師要將律師關係轉入武珞所,成為律所的兼職律師。
充分發揮高級顧問的學術與理論知識,將期研究成果惠及律所。高級顧問參與到律所的知識管理、人才培養、辦案實踐、律所運營等各個方面,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同時也從實踐中積累經驗與素材去做研究,形成產學研閉環的生產過程。
精緻
以「精緻」行法
以「精緻」行法。律所在業已形成的刑事辯護、農業產業、民商事爭議等業務強區塊的基礎上,深耕細作打造出鏈條化、體系化的法律專業產品。現在律所設立了刑事業務部、民商事業務部、常年法律顧問業務部、智慧財產權業務部等團隊。
精緻是對所內每一位律師辦理案件提出的高要求,每位律師在辦案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職業倫理來辦案,對於他們來說案件不存在高端低端、大案小案的區分。
用匠人精神精細化處理代理的每一個業務。
共享
以「共享」傳法
以「共享」傳法。努力踐行「共享、共治、共建」的新時代社會治理發展理念。每一位進入武珞所律師及實習律師都會做一部分知識管理的工作,共同完成知識法律服務產品。而律所也會將所有的研究成果對每一位律師開放,做到內部共享。除了內部的共享,武珞在定期舉辦的各項活動中也會邀請其他所的人員參與到分享當中或由同行擔任分享嘉賓,實現所外的共享。
(星瀚所沈大力律師擔任分享嘉賓)
打造中小律所發展聯盟也在律所的發展規劃當中。在武珞所設立秘書處,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律師提供共享辦公室,共享圖書館,共享卷宗,開創中小律所的新型合作模式。
公益
以「公益」解法
以「公益」解法。向社會普法,推出公益課堂,走進中小學、走進社區,為社會提供全方位公共公益法律服務產品。以智力和資質回報社會。在武珞人的觀念裡,律師不是商人,律師職業也不是一門生意,律師是公共產品的生產者,應該主動地去承提社會責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法治發展的紅利。
武珞所平均每年辦理80~100件法援案件,青年律師每人將辦理3到5件。為保證法援案件的辦理質量,由司法部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律師鄭武平老師進行把關。律所也在鄭武平老師的牽頭下制定了武珞法援十條,從各個流程上嚴格把控法援案件辦理的質量。比如,從接案之時起,律師必須要與當事人進行3次會見,第1次要去看守望所了解情況,第2次在開庭前進行庭前輔導,第3次在法院判決以後再去跟當事人進行普法宣講。
除了法援案件,武珞所積極安排青年律師參與到社區公益值班。而在「地攤經濟」被提出的當下,所內的青年律師也積極參與其中,在中南路擺出法律地攤,為過往人員解答法律問題。
(青年律師的「法律地攤」)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武珞所的人數實現了從個位數到兩位數的突破,現在所內共有56人。2020年,武珞所也不斷地在吸收新鮮的血液。在人才招聘當中,律所最看重的是人才對於律所的認可度。
武珞所就職的人員當中,既有985、211高校畢業生,也有普通地方院校的畢業生,也有自考生。在律所「靈魂人物」李少波看來,只要是接受了正規的法學教育,通過了法考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是沒有問題的,而學習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大家相信,通過在武珞所的鍛鍊,可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律師。
(武珞大講堂活動海報)
如果說,青年律師培養1.0時代是通過老師們的人格魅力及指導來實現的,那麼2.0時代就是將各項規劃落實到青年律師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
隨著人才隊伍的擴大,武珞所成立了青年律師發展部,由所內的青年律師以競爭上崗的形式擔任管理人員,參與青年律師的管理工作。現在律所的管理人員也希望成立以年輕律師為主的律所管委會來對律所的整體運營進行質量上的把控。
(陳少文老師分享)
依託於高校資源發展律所,律所也將自身的實務經驗反哺高校。武珞所在自身的優勢下,設立了助教制度,由所內的律師或者實習律師擔任老師的助教。
然而,助教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工種,僅僅是律師工作中的一項任務。這項工作要求參與的律師或實習律師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合理安排時間,具備一定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在保證本職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下承擔完善課件、與學生互動、組織課堂、線下討論、課堂展示等方面的工作。
通過參加這項工作,倒逼他們進行輸入與輸出,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武漢的眾多高校當中,年輕律師可以參與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實踐教學。律所還將所內的力量布局到了更需要實務教育的民辦院校,比如武漢學院,未來律所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為更多需要實務教學且開設了法學專業的院校提供實踐教學。
(王幸哲律師擔任助教)
2018年擔任李少波老師助教的王幸哲律師就是這種培養方式的受益者,在做助教的同時將老師們的教學經驗通過學習、整理形成了個人的方法論,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案卷教學,成為武漢學院獨當一面的實務教學老師。高級合伙人姚飛認為,「有這樣成功的案例做榜樣,會有越來越多的律師參與助教工作,所內的青年律師也能夠自主地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青年律師陳孝麟看來,助教工作實際上也是一種復盤工作,這項工作在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也拓寬了個人眼界和交際圈。
在辦理業務當中,律所實行『四維一體』的制度,具體來說,就是組成辦案小組,由合伙人、資深律師、青年律師和實習律師形成工作小組,辦理每一起業務。通過這種辦案方式,讓所內的工作人真正參與到每一起業務當中,從「當事人禮儀接待-會見洽談-案件討論-撰寫法律文書-出庭-案後管理」提供全流程的指導,全方位鍛鍊培養律師的業務能力。而這項培養模式也是在貫徹律所「精緻」的標準。在採訪時,李少波老師很自豪地說,「經過我們這種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實習律師,正式執業以後專業水平都是十分過硬的」。
除了對青年律師的培養,對於每一位進入武珞所實習的法科生來說,也有一套實習體系——6個1,替法科生在青年律師的第一公裡與法科生的最後一公裡的地方做好銜接。今年是武珞所參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新型主題式項目實習的第二年,共有6位實習生進入武珞所參與實習。去年同期,武珞所接納了來自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共35名學生參與實習項目。
律所的6個1具體說來就是,(1)參與一起案件的辦理;(2)撰寫一份規範的有質量的法律文書(起訴狀、代理詞、答辯狀、辯護詞、質證意見等);(3)參與一次律所知識管理工作;(4)參與一次法律新媒體的運營與管理;(5)在業務學習會上做一次案件匯報(PPT);(6)完成一份實習報告。
每位實習生都要在當天工作任務結束以後向指導老師做出書面的匯報,在實習結束以後進行實習成果匯報。
(實習生匯報)
除此以外,律所也不斷地在豐富線下活動形式,通過制度化的遊學拜訪、武珞大講堂,開辦武珞學院,給所內的青年律師提供更多展示和學習的機會。而武珞所的青年律師對律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除了業務與專業知識上的培養外,還包括了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律所會不斷組織線下活動,豐富業餘生活;開辦武珞食堂,解決生活問題。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律所也吸引到了不少優秀青年律師,成為武珞一員。
讓讀書人能夠有尊嚴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創始人一直在做的事情。
律所最初的規劃是建設一家中小型律師事務所,打造一個青年律師的學習型平臺。隨著律所的發展,以及律所管理人對法律市場的觀察,他們也將律所的發展規劃為一家規模型律師事務所,並提出建設一家百人律所。對律所來說,他們有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走出中小律所發展的武珞模式、武漢模式、湖北模式和中國模式。
對律所發展模式的探索,武珞人也在不斷地學習當中,成立第一年,以管理人為主的參觀團走訪了湖南、廣東、香港等地多家律師事務所,了解不同類型律所的辦所特色,學習優秀律所的辦所經驗,也將這些經驗內化為武珞所的管理方法,促進律所整體的發展。
今年,武珞所進行了第二次的走訪,這一次則形成了以青年律師為主的參觀團,讓青年律師從參觀走訪當中去了解不同地域的行業發展差異。又將其所學、所見、所觀運用於律所的管理當中。
(2020年參觀走訪)
形成一種中小律所的發展模式,免不了將律所管理運營當中的各項經驗固化下來,形成知識產品,而這最少不了的是知識管理工作。目前律所的知識管理工作由郭倍倍老師主導進行,完成了青年律師能力清單、案卷製作流程、刑事案件辦案指引、閱卷流程等方面的工作。對於管理人員姚飛來說,現在的知識管理工作也只是處於起步的階段,而知識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需要時間得以實現。
只有思想理念、文化理念得以沉澱,律所才能走得更遠,走出武珞模式的目標也才能得以實現。
智善研究院之律所研究第三期《走進武珞》就結束啦。
智善研究院將繼續關注省內有特色的律師事務所,深入了解他們的發展歷史、運營模式及辦所特色,以我們的視角將各種不同形態的律所分享給律界同仁。
如果你所在的律所或者你關注的律所也是一家有特點的律所,歡迎聯繫智善。
(掃碼聯繫智善爺爺)
廣而告之
系列專欄推薦
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