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從播出到至今,劇中的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同時針對人物的討論也一直不斷。
比如代表著正義的檢察官侯亮平,很多人都不太喜歡他,祁同偉的遭遇更是讓我們同情,同時也對「寒門難出貴子」也有了一番新的討論,李達康的手段強硬,但是這樣一個有抱負有能力的政治家變成了偽君子,當然還有對高育良,孫連城以及沙瑞金,包括陳巖石等人的評價都出現了反轉。
我這段時間,也一直在分析劇中的人物,不管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都分析過,這其中孫連城這個角色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其實不管讀者怎麼說或者怎麼罵或者不認同這個觀點,這都可能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每個人的經歷以及立場和角度的不同所造成的。
比如說祁同偉,關於祁同偉的文章我也寫了不少,好的一面壞的一面我都寫過,也許我還總結的不到位,但是替祁同偉說話,主要是因為祁同偉的遭遇讓很多在當今生活一直努力奮鬥想要過好日子,但是卻一直失敗的這部分人的共鳴。
比如侯亮平鍾小艾夫婦在最後評價祁同偉,說梁璐很可憐,說祁同偉配不上,可是他們這些人站在的是道德的制高點,然後隨意的去評價他人,就因為這中間存在著「階級」的矛盾,因為這種矛盾,很多寒門子弟無法上升,甚至還會被人瞧不起,進而失去奮鬥的目標以及動力。
這個社會本來沒有那麼多階級,在我們所有人的心裡,其實也可以不用劃分那麼清,可是鍾小艾來了一句「擺正自己的位置」,讓很多人感受到了階級與階級的不對等,以及他們的優越感。
李達康在劇中雖然有能力,但是也專橫霸道,所以對達康書記的評論直線下降,那是因為,誰都不願意自己身邊有這樣的人。
你看我們大家在我最近的文章下面激烈的討論,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出現謾罵,真的就是為了劇中這些人物嗎?
其實大家都是在說自己的價值觀,試圖和別人一起追求三觀的認同,這其中不僅來源於我們自身的經歷,還包括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所以才讓每個人都能對自己深有感觸的人或者事情發聲,我們發聲也可能是因為怕這些悲劇會發生自己的身上,我們討論人物的遭遇,其實更怕這些遭遇出現在自己生活中。
比如我們國家的沿海地區是高樓大廈,非常富有,西部是需要開發的貧窮地區,南方的商業一直很發布,東北的人情社會也根深蒂固,北京等一線城市在排練歌舞劇的時候,河南山東的學生還在高強度的學習。
我們雖然在一個國家生活,但是看到的是不同世界,我們對劇中人物的改觀可能就是我們不同的經歷:比如有些人壯志難酬,有些人被貪官汙吏欺詐等等,正是因為這樣的角度,我們對劇中的人物開始有了改觀,我在前面的文章也說過,祁同偉是一個悲劇的人物,讓人嘆息,可是這部影片當中的人物哪個不是呢?
比如貪汙2億卻不敢花一分錢的趙德漢,善於詭辯論的漢東三把手高育良,能背出《共產黨宣言》的劉新建,他們在以前的時候你能說他們不努力拼搏奮鬥?
也許討論《人民的名義》的我們,討論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