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老人在監獄中寫的曠世奇書,流傳3千年,至今無人完全參透
中華文明5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眾多的經典國學不計其數,可是如果有人問我:在眾多國學經典中,你最推崇哪部?我一定立馬回答:《易經》。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名著,對華夏文明的延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何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有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流傳至今?值得思考。
自打伏羲用他的畫打開了世界,宇宙萬物都有它的起源連山有八萬言。軒轅氏4300言的歸藏,文王演《周易》。易經的三個部分中有兩個已經丟失,《周易》流傳至今。有多少人知道《周易》的誕生?
羑裡城又是一座恐怖之城——我國第一座有文字記載的國家監獄就建在這裡。
殷帝乙三十七年(公元前1156年),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是就是紂王,名聲不好。殷紂王登基後,他「聞見甚敏,材力過人」,立志要做一個有為之君。然而,在掌權20多年後,紂王變得極為專橫跋扈。也由於姬昌對鄂侯爵事件的評價把他關進了監獄。進監獄大門時,姬昌已經82歲了。
為了更好地切斷文王與外界的聯繫,殷紂王不僅在羑裡駐紮重兵,還在通向他的道路上設置了路障。文王的兒子想見他的父親,但沒有得到紂王的允許。
在極為艱難的監獄生活中,在不知道多少天沒有太陽、星星和月亮的日子裡,82歲的周文數反數,正測反測,仰觀天象,俯察大地,領悟到了真諦。他把伏羲先天的八卦轉化為後天的八卦,再推演成六十四卦。他完成了基本上涵蓋了人類社會的所有內容,被譽為「群書之首」的《周易》。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簡潔的語言歸納了這一偉大事件——「西伯拘羑裡城演《周易》」。
姬昌演易的事迅速傳至朝廷。紂王聽到這一消息,有些懷疑。為了更好地檢驗姬昌是不是聖人,能否知前思後,紂王提出了一個紂王式主意。他殺了姬昌的大兒子伯邑考,用他的肉做肉湯。於是他派人把肉湯送給周文王姬昌。姬昌是誰啊,看到肉湯,立刻知道這是用自己親戚的肉一起煮的湯。但是,如果你不吃這湯,紂王會懷疑的。最終,姬昌強忍悲痛,勉強地吃了湯。聽了臣僕的報告,紂王嘲諷地說:「聖人不應該吃自己兒子的肉。喝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羹都不知道,何談他是聖人呢?」伯邑考他放鬆了對姬昌的警惕。《周易》已經傳下來了。
整部書之所以能夠流傳3000年,它不僅有每個中國人都該懂的大智慧,更暗藏著,人一輩子所有選擇的結果。當中的智慧流傳至今,也無
沒有人能夠完全參透。在大多人的印象裡,曾國藩的人生,全靠「守拙自律」。
但極少有人知道,《易經》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不僅被他擺在床頭、案前,畢生精讀5遍,平常更常對弟弟曾國荃說「日中則仄,月滿則虧」,也就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而曾國藩的人生,就遇到過這樣的局面。
曾家兄弟那時已殲滅太平天國,雙雙封侯伯爵位,但由於漢人不許封王,他們上面只有一個公爵。
權衡利弊之後,曾國藩想到:
假如再拼一把往上升,贏面已經很小了,為一個小空間,放棄這輩子打下的家業去冒險,有什麼意思呢?
因而,他選擇了低調低調再低調,最後得以抽身,保全家業。
這,就是他從《易經》中算出的贏面,領悟到的道理,做出的選擇。
有些人說:西方國家智慧的根源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根源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根源是《易經》。
儒家思想認為它是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三玄之冠。馮友蘭教授之所說:「《易經》是宇宙的代數學。」
傳統式的《易經》都是文言文,太過晦澀難懂且不容易讀懂,解析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愛看卻搞不懂。
可是讀原文的易經確實是太過深奧晦澀難懂,因此 我讀的是這種含帶註解、解釋及其白話講解的《圖解易經》,裡邊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解析,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根據結合實際的例子來教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淺顯易懂,一看就會。
因此 擔憂上文的口訣搞不懂的小夥伴們能夠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有興趣的小夥伴真的能夠試試。
講述了易經全文原文、譯文與給後人的啟示。每天臨睡前讀一讀,豐富自身的閱歷,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