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嬰幼兒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是寶寶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其認知和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嬰幼兒的語言能力包括對語言信息的感知理解及表達兩個方面,理解的發展要先於表達。
嬰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前言語期(出生-1歲),這是語言發展的準備階段;二是單詞句期(1-1.5歲),這時候寶寶以一個詞來代表一句話的意思;三是多詞句期(1.5-3歲),這時候寶寶說的話由兩個或更多詞組成。
新生兒出生後就會發出一些聲音,比如哭啼、哼哼,這有助於他們練習聲帶,了解氣流及嘴、舌的位置如何影響聲音。儘管這些聲音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但在語言發展中卻起著重要作用,可以為真正的語言鋪平道路。爸爸媽媽應該對這些前言語的聲音做出積極反應,因為它們最終會整合為有意義的語音。象徵性姿勢(吹氣表示熱、吸氣表示花香)通常與寶寶說出的第一批詞同時產生,這些姿勢有助於學習交談,在詞彙形成早期,姿勢是一種有益的補充。當寶寶學會了能夠表達姿勢所代表意思的詞彙時,姿勢就會被替代。
寶寶第一個有意義的詞是在10-14個月時說出來的。第一批詞通常是重要的人(爸爸媽媽)、動物(貓狗)、會動的物體(球)、食物(蘋果)、熟悉的活動(再見)或者熟悉的活動結果(熱)。這些詞也被稱為單詞句,因為單個詞能單獨表達一個整句的意思。在整個單詞句階段,寶寶的詞彙量一直在緩慢穩定增長,直到大概18個月時進入詞彙增長爆發期。
接下來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寶寶會把兩個詞放在一起來表達一個意思,這通常在18-24個月時發生。這個年齡範圍變化非常大,大多數較晚才開始說話的寶寶最後也都會趕上來。第一批句子通常是與日常的生活、東西、人或活動有關。這一時期詞彙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每天都會有1-2個新詞,這個詞彙爆炸期會一直穩定持續到學前期。
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展存在個別差異。個性是影響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個性謹慎的寶寶要等到理解了許多詞彙後才開始說話,而一旦開口,其詞彙量增長的速度就會很快。爸爸媽媽如果覺得寶寶開口晚了,最好還是對他的語言能力發展水平進行科學評估後再做出反應,而不應過分焦慮、甚至給寶寶施加壓力,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到他正常的語言發展。
根據語言獲得方面的理論,以下做法可以促進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1)用語音和詞彙對嬰兒發出的咕咕聲、咿呀學語做出回應,以鼓勵寶寶不斷練習那些以後能夠整合成第一批詞的聲音;
(2)建立聯合注意,告訴寶寶他正在注意的東西叫什麼名字;
(3)玩一些社會性遊戲(躲貓貓),提供人際交流模式的經驗;
(4)一起玩假裝遊戲,促進談話;
(5)經常與寶寶交談;
(6)一起讀繪本,就繪本內容進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