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勉強自己,好像我們都是自虐狂一樣。
小時候我特別不喜歡上學,可是不得不去上學。上學了特別不喜歡寫作業,可是不得不自覺地完成作業。每次遇到考試跟進閻王殿似的,卻還是埋下頭乖乖複習。大學選了個不喜歡的專業,可是還是硬著頭皮讀到畢業。出了社會,明明不喜歡逢場作戲,卻還是演的一樣逼真。感覺自己還沒有到結婚的年齡,但是仍然會答應家人去跟完全不走心的人相親。
也許勉強自己是好的,像很多朋友都很信奉的一句話「年輕就要對自己狠一點」我表示理解,但並不是很贊同這個觀念。我一直認為人應該把內心活的充實一些。對自己狠說的好了是追求理想不遺餘力,說的難聽了就是拿生命(青春)去賭輸贏。我覺得無論何時都需要善待自己,努力是可以的但是透支性的付出卻是得不償失的。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他們把自己的生物鐘崩的很緊,什麼時間該幹什麼事情像是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精準。他們的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連停下來觀察今天的天氣好壞的時間都沒有。我覺得他們很累,但是他們說他們很充實。也許我是散漫慣了的人,說白了就是對理想的執著度不夠。我喜歡慢節奏一點的生活,讓我有時間走走停停,有時間幻想和做夢。做不完的工作就暫且放放,累了的時候就坐下來休息。我覺得我是在善待自己,可是在朋友眼裡我就是個缺乏鬥志的人,用他們的話說「未來的你定會為你現在的不努力而痛苦流淚。」
也許這就是癥結所在了,我們勉強自己就是為了未來不會流淚。也許真是這樣,如果當時我不勉強好好學習,我現在可能沒有大學文憑。也許我當時不勉強自己在領導面前阿諛逢迎,我現在可能就被炒了魷魚。也許我當時不硬著頭皮去跟沒感覺的人相親,我和家人的關係就會如履薄冰。勉強自己表面上讓我們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朋友A大學畢業前特別焦慮,他一邊在找工作一邊在考雅思託福準備出國留學。他不錯過每一場招聘會,每個周末都會去培訓班學交際口語。畢業時他如願以償地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也拿到了全美排名前十的一所大學的offer。同學朋友們都對他投來羨慕的目光,但是他自己卻是憂鬱起來,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後來他又覺得美國太遠了,不想去,暫時也不想工作,他又決定報考國內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生。
有時候我們強迫自己去做的,其實並不是自己內心想要的。我們只是被所處的環驅使著,所以我們顯得很主動。從小家人說好好學習才能光宗耀祖,所以我們潛意識裡就會覺得不好好讀書就是欺師滅祖的大罪。老師說作業沒有做完的放學不準回家,所以我們害怕成了那個放學了不能回家的人。大家說你混社會不懂潛規則就會被淘汰,所以趕緊訂購了一本厚黑學秉燭夜讀。周圍人說二十好幾不成家就找不到好對象,所以我們願意低著頭任七大姑八大姨一一疼愛和關心。
由此可見,所有的勉強都是源於對生活的恐懼。我們累的跟狗一樣還跟打了雞血似的說「未來的你終會感謝現在勤奮的你」,我想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如此辛苦,而是我們擔心未來會被淘汰。
正是這種對未來的恐懼,讓我們總是想著要未雨綢繆地生活。我們習慣了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所以我們才回去不斷地糾正自己。我們把習慣於勉強自己做一些事情,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不做就會喪更好生存的機遇。在這個問題上我挺羨慕西方國家人的思維,他們的生活倒像是順從內心的,他們半年工作,半年旅行,掙了錢就消費,不像我們把錢存到銀行裡變成一個給自己安全感的數字。
我們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人,這是和我們信仰的喪失有關的。我們沒有了一顆有信仰的內心,所以恐懼無時無刻在纏繞著我們。我們會覺得這世界我們自己才是主宰,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贖,甚至金錢或者權利地位才是至高無上的神。這種觀念在代際之間傳遞並被潛移默化地繼承。所以我們變成了最追名逐利的一代人,而金錢權利地位總是在鬥轉星移,所以我們有了那種擔心會失去的恐懼。
勉強自己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永遠不要勉強別人。這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強迫別人的欲望,而且那種強人所為的無關道德無關法律,僅僅是個人的意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你可以闡述自己的觀點,但是你不能強迫他人認同。我們要自由的活著,順從內心地做自己,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歸宿,同時也要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作者:傲寒,本名何田,2011級經濟法專業,現為國企職員,自由撰稿人,專欄作家,網文編輯.(本文文字版權為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轉載請註明作者及本微信公號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