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11歲的金華姑娘小美走進金華市中心醫院兒童生長發育專科,兒科副主任醫師王侃一眼就認出了她。
「這孩子1年半前就來過,當時確診是因為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矮小症,那時只有134釐米。」
這一次看到孩子,感覺孩子至少高了十多公分,不過孩子的家長卻一點笑不出來:「孩子有半年沒長個子了,半年前還來了月經,想來拍個片,看看骨骺線有沒有閉合。」
片子拍出來,小美的骨骺線已經提前閉合了。
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小美未來的身高要達到150釐米都很難。
不打激素,吃上了增高藥
王侃說,其實一年半前,他就建議過小美媽媽,要採取注射生長激素的辦法,對小美進行治療,不過小美媽媽覺得打激素對小孩子肯定有副作用,堅持帶孩子回家了。
回家之後,小美媽媽聽朋友說有種美國的增高藥很靈,她花了4000多買了幾個療程,剛開始吃,感覺的確有作用,小美一年裡就竄起來十多釐米,當時家人還慶幸沒讓孩子打激素,沒想到才過了沒一年,孩子就不長了。
王侃說,被診斷為矮小症後回家亂吃增高藥,導致孩子骨骺線提前閉合的例子,一個月至少能碰上10例。
「這種增高藥裡,很有可能增添了一些激素成分,導致孩子提前發育,等到骨骺線閉合,小孩就完全沒有增高的可能了。」
100人裡就有3人患矮小症
矮小症,用最白話的方法說起來,就是孩子身高生長緩慢,在相應的年齡,沒長到相應的身高。
王侃說,矮小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減低、軟骨發育不全等,女孩子特別需要注意排除染色體異常可能,如Turner症候群。
一旦發現孩子有矮小症的症狀,一定要到醫院確診病因,對症治療。
矮小症的黃金治療期是女孩10歲以前,男孩12歲以前。
家長認知誤區多,孩子矮小要早發現早治療
對於孩子生長發育和長高問題,社會和家長存在很多誤區,這也是導致兒童矮小症治療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超過半數家長不知道0-3歲就需要觀察兒童身高;
1/3以上的家長沒有科學測量兒童身高的習慣;
3成家長誤認為只要營養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趕上;
70%以上的家長對矮小症缺乏足夠的了解,不認為矮小是一種疾病,在發現孩子矮小後固守「晚長」「二十三竄一竄」這樣的錯誤觀念盲目等待。
目前臨床上一般用標準差法或百分位法來判斷身材矮小,即兒童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同地區、同種族正常兒童身高的2個標準差或3個百分位,就可診斷為矮小症。
建議家長每3個月給孩子量一次身高,如果在班級站隊總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齡孩子個頭矮5-10釐米,家長就應該引起注意。
研究表明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兒童骨生長的潛力及時間空間越大,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效果越好。而且矮小兒童年齡越小、體重越輕,所用生長激素藥物劑量越小,花費越少。
這就要求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孩子生長緩慢的信號:
●兒童的生長速度3歲前小於7釐米/年
●3歲到青春期小於5釐米/年
●青春期小於6釐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