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臨床解剖課程:以局部解剖為基礎的入路解剖
題目固定,按順序授課,李茗初主講。每月1個專題,共6個專題,分別是:前外側入路、外側入路、後外側入路、中線前上入路與前下入路、中線後上入路與後下入路、腦底與顱底。每個專題4次課,每周1次、無示教課每次2-4小時,有示教課每次4小時。每周安排2-3次本院年輕醫生在實驗室帶教,每次半天。課程包括:
1. 入路解剖的基本理念及其局部解剖基礎
2. 眶顴額顳部軟組織和骨性結構
3. 前外側入路概述:以眶顴額顳、Dolenc入路為重點,兼顧翼點、額外側、眶上外側、顳極、經海綿竇入路等
4. 眶尖、眶上裂和海綿竇:骨、腦膜、顱神經與血管(示教)
5. 顳骨:線、面與內部結構
6. 外側入路概述:以Kawase、顳枕聯合乙狀竇前、經頸入路為重點,兼顧其它顳下、經脈絡裂、耳前顳下顳下窩、Fisch入路等
7. Kawase三角與竇腦膜角(示教)
8. 腮腺、咽旁間隙與頸前外側區(示教)
9. 枕頸部局部解剖:骨、肌肉與椎動脈(示教)
10. 後外側入路概述:枕下乙狀竇後、遠外側入路等
11. 腦幹腹側:表面形態、血管與顱神經(示教)
12. 以頸動脈管和頸靜脈孔為中心的側顱底解剖(示教)
13. 三腦室、下丘腦與視路(示教)
14. 中線前上與前下入路概述:前縱裂、額底縱裂、基底、內鏡經口、內鏡經鼻入路等
15. 內鏡經鼻入路的局解基礎:蝶竇、海綿竇、顳下窩、翼顎窩、眼眶、中顱底與巖尖(示教)
16. 內鏡經口入路的局解基礎:咽頂、斜坡、巖尖、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咽旁間隙、枕骨大孔與寰樞椎前方(示教)
17. 鐮幕交角、松果體區、中腦間腦結合部、與橫裂(示教)
18. 中線後上與後下入路概述:後縱裂、Poppen、幕下小腦上、枕下中線入路等
19. 小腦幕與小腦幕切跡(示教)
20. 枕骨大孔與寰樞椎後部(示教)
21. 專題解剖:腦的皮層、核團、纖維束(示教)
22. 專題解剖:中央顱底與中央腦底
23. 閱片:從局部解剖到影像解剖
24. 手術入路選擇綜述
二、 病例討論課程:解剖與手術的結合
由顱底、腫瘤、腦血管病、脊柱脊髓、功能、小兒等各組主任和本院高年資醫生主講。題目自定,結合每月臨床解剖課程安排授課計劃。每月2-4次,每次2小時。課程以臨床病例的影像解剖、病理解剖和手術錄像講解為主要內容,涉及的病種、部位和手術技術如下:
1. 病種:腦膜瘤、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垂體瘤、顱咽管瘤、下丘腦錯構瘤、脊索瘤與軟骨肉瘤、頸靜脈球瘤與頸動脈體瘤、顱底惡性腫瘤、血管外皮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膠質瘤、髓母細胞瘤、血管網織細胞瘤、囊腫性疾病(表皮樣囊腫、腸源性囊腫)、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硬腦膜動靜脈瘻、高血壓腦出血、難治性癲癇、寰枕畸形、腦膜腦膨出等;
2. 部位:累及腦皮層功能區、基底節與丘腦等深部核團、腦幹和高頸段脊髓、海綿竇、巖骨、松果體區、頸靜脈孔、小腦幕切跡、眼眶、顱底溝通性腫瘤等;
3. 手術技術:顱底重建、微血管減壓、面神經功能重建、前顳葉切除、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胼胝體切開、皮層電極與深部電極植入、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吻合、頸椎病前路手術技術;
4. 複雜手術:病情嚴重的、巨大的、累及功能區和解剖負責區域的、累及重要血管結構、需要多種手術技術結合的、需要分期手術的、出現嚴重併發症的、致死致殘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