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當地時間10月25日晚9:49(北京時間10月26日晨4:49),2016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結果在倫敦市政廳揭曉。美國作家保羅·品第憑藉小說《出賣》獲獎。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獲得英國布克獎的美國作家。
2016布克獎得主保羅·品第
此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布克獎主席阿曼達·福爾曼曾這樣評價《出賣》:「這是一部寫美國種族問題的諷刺小說,寫得很聰明。出版方是獨立出版社Oneworld,他們旗下的作家馬龍·詹姆斯不久前才拿下了去年的國際布克小說獎。」
而在9月13日公布2016布克獎短名單的新聞發布會上,評委奧莉維亞·威廉斯也稱,《出賣》一書很早就獲得了評委們的認可,大家都被保羅·比第頗有斯威夫特風範的諷刺小說筆法所折服。「作者切換色調的靈敏度令人羨服,他那無所畏懼的風趣,製造出一幕幕我無法定調的畫面,他所刺破的禁忌充滿毒性。」
《出賣》
《出賣》主要講述在洛杉磯的郊區,一名年輕黑人試圖恢復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制的遭遇。這部小說情節緊張,節奏很快。小說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沒有全名,他的姓是「密」(Me)。書中的所有情節似乎都自相矛盾:在一個貧窮的黑人社區,密擁有一個農場。將故事背景設置在貧困城市裡的農場很奇怪,但又很真實——現實生活中,洛杉磯康普頓中心是可以找到裡奇蘭中心農場(Richland Farms)的。密喜歡衝浪,他在最高法院抽大煙,他因違反這個國家最神聖的關於種族的法律而受到懲罰。
與此同時,密所居住的城市狄更斯(Dickens)莫名其妙地在地圖上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原因。這導致了當地居民的身份危機。當地名人霍米尼詹金斯(Hominy Jenkins)對此尤其惱火。詹金斯發誓,假如狄更斯重新回到地圖上,他願意去給密做奴隸。密認為讓狄更斯重新出現在地圖上、不消失的方式,是在學校實行種族分離制。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這部作品中充滿了笑話。它們與人們對美國種族問題的刻板印象和焦慮有關。自感優越的白人受到無情的諷刺。黑人知識分子(無論左翼還是右翼)也被揭露成想獲得社會權力的偽君子。比第的幽默感仿佛與生俱來。在《出賣》中,他寫到:「對於黑人而言,黑人民權運動唯一具體的好處是,黑人不必像以前那樣害怕狗了。」(註:以往白人會放狗嚇退黑人)在令讀者哭笑不得的同時,《出賣》不僅成功地揭示了問題,並且揭示了問題的複雜性和微妙之處——關鍵並不僅僅是「黑」和「白」的問題。
今年54歲的保羅·比第出生於洛杉磯,現居紐約。他3歲時,父親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比第和他的兩個姐妹由媽媽撫養大。媽媽是護士,也喜歡畫畫,她讓比第從小就了解了「黑色幽默」作家約瑟夫·海勒、諾貝爾獎獲得者索爾·貝婁,以及關於佛教和日本武士的電影和書。
從事寫作前,比第在波士頓大學學習心理學。在獲得碩士學位後,他繼續攻讀心理學的博士學位,但沒有完成博士論文就放棄了。他說,當時在他的研究領域,很多人把所有問題的原因都歸於「種族歧視」,但是他對此從來不理解。
比第從25、26歲開始寫詩。促使他寫詩的,是他讀過的詩歌,其中包括美國詩人肯明斯(E.E. cummings)的作品和名為「新黑人之聲」的詩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曾經是紐約的著名詩人,但是後來意識到詩歌中往往會增加有太多的表演、誇張因素,他開始懷疑詩歌的可信度,轉而寫小說。1996年,他發表了《白人男孩的搖曳行走》(The White Boy Shuffle),《泰晤士報》評價這部小說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
布克獎創辦於1969年,以贊助商食品供應公司布克(Booker McConnell)命名。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與諾貝爾獎一樣,只頒予在世的作者。任何一本在英國出版的英語原創小說都有機會入圍獲獎。獲獎者將獲得5萬英鎊獎金。
布克獎設立之初,只有英國、愛爾蘭及大英國協國家的英文小說才能入圍參評, 2014年之後,評獎範圍擴展到了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的作品。布克獎組織者表示,改變規則是為了增強這個獎項和世界的聯繫。規則改變的直接受益者是美國作家。2016年入圍布克獎短名單的6部作品中,有兩部就來自美國,它們分別是《愛蓮》和《出賣》。來源: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