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鄒靜之,1952年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在北京長大。1969年上山下鄉,在黑龍江省勞動六年,河南農村插隊兩年。期間務農,做工,演戲。1977年返京。1984年中文大專畢業。1982年始有作品發表。詩集《幡》(1989年)。散文集《美人與匾》(1991年),《酒話》(1993年),《一地景象》(1997年),《風中沙粒》(1998年),小說詩文集《騎馬上街的三哥》(1997年)等十餘種。1995年應約開始影視文學創作,曾寫編過電影文學劇本《吹笛人》、《大地》、《呼我》、《因為有愛》、《平原槍聲》、《劉邦》等。電視連續劇《琉璃廠傳奇》、《康熙微服私訪記》一、二、三、四部、《五月槐花香》、《鐵齒銅牙紀曉嵐》一、二、三部(主要編劇),《宋蓮生坐堂》等。1997年創作歌劇腳本《夜宴》。1998年7月在英國首演。現已在比利時,香港,法國,澳大利亞,美國等處上演。2002年創作話劇《我愛桃花》2003年北京人藝首演,並於2004年參加中日韓三國戲劇節的演出,創人藝小劇場話劇過百場紀錄。2003年創作電影劇本《千裡走單騎》;2003年創作電影劇本《赤壁之戰》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
鄒靜之是詩人出身,因《康《鐵齒銅牙紀曉嵐》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而知名。這兩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展現了編劇鄒靜之的創作才華,而這種解構主義的反諷特色儼然已成鄒靜之和「鐵三角」的金字招牌,導致續集接二連三相繼出籠。然而就在《鐵齒銅牙紀曉嵐3》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另一部大戲《五月槐花香》中途殺出,在鄒靜之腦中揮之不去,非吐不快。鄒靜之曾坦言,自己曾經非常反感寫實主義,而不喜歡的原因是「從小被灌輸這種手法是表達情感的唯一正確手段,這樣的教育把最可貴的文學想像力給活生生地扼殺了。所以,鄒靜之寫《康熙微服私訪記》的時候決定偏偏不按現實主義手法寫,就走反諷路線,讓它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而劉恆寫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對鄒靜之是一大觸動,它告訴鄒靜之寫實主義永遠有魅力。如果說後現代風格的寫作拼的是才氣,那寫實主義拼的就是對人生的透徹理解。鄒氏電視劇另一公認的好看之處是臺詞寫得精緻凝練,鄒靜之把這歸功於早年的詩歌創作生涯:「詩寫得多了,你就會感到語言也像音樂一樣有美妙的節奏,後來創作劇本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把詩歌的韻律移植到電視劇中,所以我特別感激那段日子對我的訓練。」
歌劇作品
歌劇《夜宴》(郭文景作曲)影視創作——(編劇)《吹笛人》、《大地》《琉璃廠傳奇》、《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愛情寶典》《因為有愛》、《平原槍聲》《衣裳》、《少年行》、《宋蓮生坐堂》《千裡走單騎》話劇《我愛桃花》
話劇創作
鄒靜之主要作品圖片(20張)是一位富有愛心的作家,他長期擔任北京市職工業餘文學研修班的輔導教師,熱心培養職工業餘作者。作為當代著名編劇之一,其創作影視劇本可以獲得很高的經濟收入,鄒靜之
但他淡泊名利,當得知北京兒藝亟需拿出一部優秀的話劇來佔領市場時,他主動承擔了劇本創作任務,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部優秀的作品—《HI可愛》。該劇首輪公演31場,總收入超過523萬元,開創了兒藝大戲當年盈利的先河,而作為編劇,他自己只收取了較低標準的稿酬。當看到北京人藝迫切需要叫好的新話劇問世時,他又主動為其創作了小劇場劇本《我愛桃花》,公演後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成為第一部演滿百場的小劇場話劇,而他同樣也只收取了相對較低的稿酬。
所獲榮譽
1)鄒靜之曾先後獲東方詩潮現代詩歌大賽獎、北京建國四十周年詩歌獎、萌芽文學獎、1993年《人民文學》優秀小說獎、《人民文學》創刊四十五年小說新人獎。北京電視藝術「春燕獎」;2)電影《因為有愛》獲2000年華表獎評委會大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3)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二部)獲中國電視「飛天獎」;《五月槐花香》獲第25屆飛天獎;4)組詩《大荒》獲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徵文優秀作品獎;5)小說《騎馬上街的三哥》獲人民文學獎。
相關評價
1)他寫劇本時特較真,經常大段大段地重寫,還因為後期打字幕的人打錯字而和人家吵架;2)他說如果不當編劇,就當個賣古典家具的「販子」3)鄒靜之是影視界一棵搖錢樹,不論《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還是《五月槐花香》,在給中國老百姓帶來樂子的同時,也讓投資方賺得盆滿缽滿。4)鄒靜之沒有一點架子,個子不偉岸,膚色不性感,眼睛雖小,若電—其實,鄒靜之本身就是電,是那種直流電,跟你掏心窩子,人好,文好,脾氣好,可謂文娛界的「三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