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生平簡介
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
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同時,他也擔任著多重角色,涉及音樂的各個領域,曾經是奧地利有名的作曲家、鍵盤樂器演奏家、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揮家,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在音樂方面展現出來的才能可能與其家庭影響和先天的天賦有關。他生長在一個宮廷樂師的家庭,父親是一位頗有才華和聲望的作曲家,一部著名的小提琴演奏論著的作者。
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莫扎特繼承了父親的音樂才能,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能。父親也看到了他身上的這種音樂天賦,於是從小開始培養,3歲學鋼琴,5歲開始作曲,6歲起即以「神童」身份在維也納、慕尼黑以及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各國旅行演奏。
在這樣的鍛鍊下,童年的莫扎特不僅是鍵盤高手,還拉得一手好提琴。作公開演出時,他經常視譜演奏協奏曲、即興變奏、即興演奏賦格曲和幻想曲,博得極大讚賞。
當他的父親看到六歲的莫扎特寫作的小步舞曲時,不禁對其發出了由衷的讚嘆,讓他從心底裡更加愛惜這個孩子,這個音樂天才。
不得不說,這樣的經歷不僅鍛鍊了其音樂才能,同時也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所有這些都為莫扎特後來在音樂道路上取得傲人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他的鋼琴作品中那些形象鮮明、互相對比的大量主題,宛若歌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化身。
尤其是在他的鋼琴協奏曲中,歌劇性的因素更為明顯,鋼琴與樂隊之間既有對比又配合默契,就像歌劇中各個角色之間的對話一般,生動細膩而充滿戲劇性格。
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的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他的鋼琴音樂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就連快板主題也在莫扎特手中成為最動人的宣敘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他心底的歌唱。
二、莫扎特的主要鋼琴作品
這裡我們探討的莫扎特的鋼琴作品主要指的是它的奏鳴曲作品,主要可以從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展開。
但是莫扎特的作品遠遠不止這些,除了奏鳴曲,莫扎特對變奏曲、鍵盤組曲、獨立的舞曲等多個音樂領域有相當的研究。
因此,接下來在詳細討論奏鳴曲的基礎上,我們還會對其他幾種類型的鋼琴作品進行簡單概述。
(一)奏鳴曲
1.早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早期有9首奏鳴曲,分為兩個階段創作而成:K.279—K.284這6首創作於1774—1775年,被稱為「家鄉奏鳴曲」;K.309,K.311這兩首創作於1777年,是莫扎特赴巴黎途經曼海姆時寫的。
這些奏鳴曲一般也是由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通常採用典型奏鳴曲式原則創作的快板樂章,第二樂章通常採用抒情歌唱性旋律創作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通常採用小步舞曲風格創作的快板樂章。
然而,莫扎特在實際創作中有時也會打破常規,例如,《降E大調奏鳴曲》(K.282)的第一樂章運用富有表情的慢板樂章代替傳統的快板樂章;《D大調奏鳴曲》(K.284)的第二樂章運用明亮、華麗的波羅乃茲舞曲代替以前的抒情性慢板樂章;《D大調奏鳴曲》(K.284)的第三樂章運用炫耀技巧的變奏曲構成終曲樂章。
莫扎特在音樂創作道路上永遠都不會只是簡單的複製,他通過不斷的創新,在創作思路上已經初顯其靈活多變的音樂創造性。在鋼琴上美妙的演奏效果充分顯示了他超越樂器條件局限的想像力。
早期的8首鋼琴奏鳴曲:
C大調(K.189d/279)
F大調(K.189e/280)
降B大調(K.189f/281)
降E大調(K.189g/282)
G大調(K.189h/283)
D大調(K.205b/284)
C大調(K.284b/309)
D大調(K.284c/311)
2.中期鋼琴奏鳴曲
中期創作的5首《巴黎奏鳴曲》(K.310,K.330—K.333)是莫扎特1778年在巴黎完成的。
奏鳴曲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曲式結構和創作風格,但是在創作篇幅上則更為宏大,莫扎特該期的奏鳴曲在音樂創作上已經出現了創新意識,例如,《a小調奏鳴曲》(k.310)的主題旋律出現在低音區的聲部、音樂上顯露出悲劇性的因素、不協和音響帶來持續發展的動力、伴奏和織體採用一系列的轉調等。
這些創作手法都充分說明莫扎特的奏鳴曲開始有了一個全新的面貌,這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是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的。此階段的莫扎特在生活中、情感上都有明顯的變化,因此,作品逐步趨於成熟。
中期的5首鋼琴奏鳴曲:
a小調(K.300d/310)
C大調(K.300h/330)
A大調(K.300i/331)
F大調(K.300k/332)
降B大調(K-315c/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