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莫扎特自己種類繁多的音樂作品中,他的鋼琴協奏曲依然脫穎而出。因為莫扎特不僅是演奏鍵盤樂器的大師,他還為這種樂器配以管弦樂進行創作,作品中充盈著高度的詩意與優雅。這些特點在莫扎特《第27首鋼琴協奏曲》中尤為明顯。此外,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知道該曲是莫扎特1791年去世前幾個月才面世的,便覺得它另有一層情感在裡面。
莫扎特是否以這首作品為辭世之作尚有爭議,不過,星期六晚上鋼琴家安吉拉·休伊特與巴洛克樂團在哈裡斯劇院(Harris Theater for Music and Dance)的合作的確帶有一抹憂傷的色彩。(譯者註:巴洛克樂團是一支專業的合唱團與管弦樂隊,總部設在芝加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致力於表演18世紀作品的團體之一,指揮為Jane Glover。)
觀眾們聆聽了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家簡·格洛弗(Jane Glover)指揮下的莫扎特《降B大調第二十七鋼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演奏得寧靜抒情,發人深思。儘管有的樂章詮釋得令人信服的程度略高於其他,但鋼琴前無疑是位一流的莫扎特音樂演奏家,對其演奏做出敏感回應的也是位格外善解人意的指揮家。
演奏一開始,格洛弗讓管弦樂的線條不斷歌唱,好似連綿不絕的旋律勾勒出她心目中的第一樂章。鋼琴家休伊特隨後與之呼應,平穩快速的琶音音型十分富有表現力。休伊特指下的音色隨著音樂性格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有時一個十六分音符的長度之內音色都會從明亮轉為幽暗。在小調的樂段中,她表現出了莫扎特晚期作品中的幽深和陰暗。
人們不得不驚嘆於休伊特和指揮在慢速的中間樂章中傳遞出的與音樂無間的親密感。鋼琴家與樂隊中每一位演奏家的音色始終匹配得天衣無縫,足以說明這場音樂會的完美精緻和音樂家們對這首協奏曲深深的敬意。將莫扎特筆下的管弦樂處理為室內樂的感覺,與廣板樂章最為相宜。
休伊特和格洛弗對最後樂章在速度上特別著意的處理可能會讓聽眾有些吃驚。至少有一位聽眾會覺得這部分聽起來刻意明顯的緩慢。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處理使得第三樂章更為莊嚴,有那種人們從莫扎特某些後期作品中能夠感受到的「微笑背後的憂傷」。(比如他的《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鋼琴家與指揮家在這裡明確地傳達並貫徹了這樣的想法:大師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是某種意義上的告別。不管這樣的理解是否完全令人信服,休伊特優美的音色和格洛弗對管弦樂伴奏精湛的指揮,都足以說明本場音樂會技藝的高超,以及音樂家們對每一個音符足夠的重視。
在協奏曲的最後,這首作曲家晚期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作品之一,無可爭議地得到了它應有的嚴肅凝重的詮釋。指揮格洛弗以莫扎特《降B大調第十號小夜曲,K361》揭開了莫扎特作品音樂會的演出序幕。與以往一樣,她清晰地刻畫出了這首龐大的多樂章作品的結構,在慢板樂章中實現了她最為深刻微妙的音樂表達,將聽眾帶到唯有莫扎特才有的超凡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