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中,鋼琴音樂藝術的佳作佔據了音樂藝術寶庫相當大的空間,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貫穿整個近代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近代鋼琴音樂史從時間到內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劃分:
巴洛克音樂時期(1600年-1750年)。以巴赫、亨德爾、斯卡拉蒂為代表創作的古典鋼琴音樂,是鋼琴音樂創作和演奏的開端。其中,巴赫的音樂作品包括 鋼琴作品被喻為「大海」,這些作品成為演奏家們發揮靈感永不枯竭的源泉。巴赫鋼琴音樂的復凋性、裝飾性、斷連性、即興性、歌唱性是學習鍵盤音樂所必須解決 的課題。他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被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古典主義音樂(Classism或Classicmusic),其含義有如下幾種說法:1.泛指從18世紀初的巴赫、亨德爾起,至18世紀末的格魯克、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創作。這一時期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雖然各具自己的風格,但 其共同處是:音樂語言平易樸素、音樂思維通過極嚴格的結構形式進行表達。這種古典音樂主要反映了18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日趨沒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時 期,第三等級被壓迫階層的進步思潮,尤其是指哲學上的啟蒙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
2.指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形成了維也納的一種樂派,即「維也納古典樂派」,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其突出的代表。他們在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 統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了近代奏鳴套曲曲式結構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尤其是弦樂四重奏)等器樂體裁.對近代兩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 響。 3.泛指17、18、19世紀中古典、浪漫、民族各樂派大師們的典範作品。這種「古典音樂」是指一切具有進步思想、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和完善藝術形式的音樂。「古典」這一名詞在這裡則包含著作品在藝術上的成熟性、思想的深刻性、生活現實的真實性這些概念的總和。
音樂流派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發始於德國和奧地利,後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這種新的風 格同時在其他文藝領域也有所反映,其內容大多表現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矛盾,並通過生與死、孤獨與愛情、熱愛大自然等抒情題材,表達出知識分子階層對現 實生活的不滿,對未來、自由、幸福的嚮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樂家一般偏重於幻想性的題材與著重抒發主觀的內心感受,因而抒情性的形象在其作品中佔主要地 位;在藝術手法上.他們突破古典樂派某些形式結構的限制,使音樂創作得到新的進展。主要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韋伯、霍夫曼、蕭邦、孟德爾頌、舒曼、柏遼 茲及李斯特等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鋼琴音樂出現了流派眾多、主義紛繁的局面。主要有德彪西、拉威爾的印象主義,亨德密特的新古典主義,拉赫瑪尼諾夫的晚期浪漫主義,勳伯格的十二音體系以及「前衛」派的鋼琴音樂等等。鋼琴音樂在探索新穎獨創的音樂語言,尋求豐富多彩的「色彩性」效果,刻畫生動的自然景物,造成朦朧幽靜的意象世界,捕捉光與色的瞬間感受,進一步擴大鋼琴的表現性能等方面作了嘗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需要指出的是:印象主義的鋼琴音樂在題材、調試、和聲、織體音響、曲式等音樂基本構成的一切方面,創造性地進行深刻的變革,並成為通向20世紀音樂發展之 路的一個過渡橋梁。這時期的德彪西運用平行和弦、聲音層次的修飾,特殊的踏板和調性的轉換等手段,發展創造了獨具特性的鋼琴風格。20世紀鋼琴作曲家的中心人物是巴託克,他的《十四首小品曲》和《粗獷的快板》突出了鋼琴的「敲擊性」特點。他從1926-1937年,陸續出版了6卷 糾、宇宙》,共153首小品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產生了序列音樂與電子音樂等先鋒派音樂,其代表作家有梅西昂、布萊茲和施拖克豪森等。
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雖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五四」運動以來,一些專業音樂家就汲取西洋音樂之精華,創作出不少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鋼琴曲。新 中國成立後,中國作曲家創作出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糾L童組曲》、《民歌主題變奏曲》,陳培勳的《賣雜貨》、《思春》、《雙飛蝴 蝶》,朱踐耳的《流水》,劉莊的《變奏曲》、《三六》,汪立三的《蘭花花》、《山魁夷畫意》,劉詩昆,潘一鳴、孫亦林的《青年鋼琴協奏曲》,殷承宗、儲望 華的《黃河協奏曲》,杜鳴心的《序曲》、《紅色娘子軍組曲》(舞曲改編),以及桑桐的《東蒙民歌小曲七首》,蔣祖馨的《廟會》,周廣仁的《陝北民歌主題變 奏》等,我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曲目增多,體裁形式多樣,並較多地借鑑了西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一些手法、近年來,一些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不斷問世,展現出 我國作曲家在音樂藝術方面勇於探索、開拓和善於革新的創造和求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