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源泉。民歌是民族的、民間的、民眾的歌曲。以種族視域來看,漢族民歌是中國海內外華人之間佔絕大比重的、約13億人口民族的歌曲。以適用人群來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口頭為主要媒介,民間廣為流傳下來,反映生活習俗的、人民情感情緒的、貼近生活的歌曲。此類歌曲有別於宮廷文字化書寫下來的歌曲,更為口語化,更接近生活,反映著勞動人民喜聞樂見且質樸率真的情懷。
民歌中固有的民族、民間的音樂語彙吸引了鋼琴音樂創作者的濃烈興趣,他們汲取漢族民歌中寶貴音樂養分,挖掘民族特色可塑性音樂組織,擴展鋼琴和聲功能與色彩等方式來擴充鋼琴音樂形式與內容。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創造出了膾炙人口的好聽且演奏者喜愛的經典民歌類鋼琴作品。這些經典作品既豐富了中國音樂曲庫,又擴充了世界鋼琴經典文獻。
根據楊氏「民歌色彩區」為民歌的地方音調色彩區域,漢族民歌的色彩可指漢族民歌的地方性風格。周青青漢族民歌的色彩區為「漢族民歌音樂的地方性風格方面有著共同特徵的民歌流傳區域」。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上存在種種無法解釋銜接的邏輯縫隙,如「色彩」為美術學術語,地區分類採用的是地理學概念,音調解釋上主要借鑑了語言學上的方言分類方法。多種學科交叉支撐的此理論,恰好吻合了和聲學色彩理論,並較恰當的顯現了中國音樂審美旨趣。如,陝北民歌具有「黃土高原空曠、蒼茫的感覺」,江南民歌像江南風景婉約清秀、纏綿靈動,而西南地區民歌多山地形造就了音調多跳躍、音域寬廣。
以地形來理解音樂文化的學術淵源可追溯到美國音樂學家奈特爾(BrunoNettle,1930)。在世界民族的音樂研究上,卓越成就的他早期受到了人類種族學的學術影響,看到了一些個案中,確認為「自然區域特點與音樂區域的特點相符合」,提出天然的障礙會直接影響音樂的界限的觀點。這種理論從人種學觀點解釋了人類物種與地形之間的關係,音樂學家從而解釋了音樂種類之間的關係,因這種理論引進進化論過程中涉及種族不同視點而步入21世紀逐漸淡出音樂學界。
20世紀90年代以後,色彩理論更多的依託的是巴託克、柯達伊的「音樂方言區」理論。在民歌中色彩理論提出異議的杜亞雄,指出「民歌無色彩」,漢族民歌演繹運用的是方言,因而以方言來劃分漢族民歌。此後,民歌色彩區研究吸收此理論,以語言學上的方言研究鞏固完善漢族民歌的理論研究。
流傳至今的漢族民歌浩瀚繁多,僅僅收錄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民歌30多萬首,這還是限定每冊800~1500首條件的結果,未整理、未採集民歌還需要廣大音樂工作者挖掘開墾。漢族民歌音樂瑰寶為鋼琴音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始素材,中國鋼琴音樂騰飛奠定了夯實基礎。特別為追求鋼琴音樂的中國化,中國鋼琴音樂學派拋出了橄欖枝,深深吸引了無數鋼琴音樂從事者,其中充滿才華的鋼琴音樂創作者留下了經典鋼琴作品,下面以和聲的中國色彩角度考察他們的足跡,為以後創作者提供可採用材料。
對鋼琴作品中和聲色彩的追求始於中國鍵盤作品誕生,1913年趙元任基於漢族民歌創作的《花八板與湘江浪》起,有意識地著手研究中國特色和弦音及和聲進行。這首中取材的湘江浪為清代流行於江南的民歌,其唱腔柔美靜逸,是抒情性較強的民歌。如蘇南民歌「大九連環」之一的湘江浪,其歌詞大意為「織網姑娘笑聲蕩漾,手織漁網一片情呀情誼長」,體現出了生機盎然的勞動人民生活氣息。
中國鋼琴音樂中和聲是極為重要且複雜的要素,其中爭議最多的兩方面為和聲的功能性與色彩性。就中國鋼琴音樂特色來看,創作手法應更重於色彩和弦,是基於漢族民歌色彩區域中提煉出的音高組織,是民族音樂發展的捷徑。而問題點在於色彩和弦的實際運用上,音樂的行進即和聲連接較易存在乾癟、怪誕及呆滯現象。為此,本文通過基於漢族民歌創作鋼琴作品,中國鋼琴音樂裡色彩音與和聲功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是目前來看中國鋼琴和聲最佳路徑。或許不久的將來,會橫空出現天才作曲家探索出更加適合中國鋼琴和聲的模式。
為了追求民族和聲,曾經有過完全摒棄西方大小調功能和聲的主張,但之後的音樂實踐基本否定了此觀點。實踐中發現缺乏動力的和聲,缺少表現力的和弦序進,聽覺上厭倦,審美上得不到期待感與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