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歌類作品是基於傳統民歌創作的器樂曲

2020-12-15 小逸聊日常9

民歌是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源泉。民歌是民族的、民間的、民眾的歌曲。以種族視域來看,漢族民歌是中國海內外華人之間佔絕大比重的、約13億人口民族的歌曲。以適用人群來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口頭為主要媒介,民間廣為流傳下來,反映生活習俗的、人民情感情緒的、貼近生活的歌曲。此類歌曲有別於宮廷文字化書寫下來的歌曲,更為口語化,更接近生活,反映著勞動人民喜聞樂見且質樸率真的情懷。

民歌中固有的民族、民間的音樂語彙吸引了鋼琴音樂創作者的濃烈興趣,他們汲取漢族民歌中寶貴音樂養分,挖掘民族特色可塑性音樂組織,擴展鋼琴和聲功能與色彩等方式來擴充鋼琴音樂形式與內容。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創造出了膾炙人口的好聽且演奏者喜愛的經典民歌類鋼琴作品。這些經典作品既豐富了中國音樂曲庫,又擴充了世界鋼琴經典文獻。

根據楊氏「民歌色彩區」為民歌的地方音調色彩區域,漢族民歌的色彩可指漢族民歌的地方性風格。周青青漢族民歌的色彩區為「漢族民歌音樂的地方性風格方面有著共同特徵的民歌流傳區域」。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上存在種種無法解釋銜接的邏輯縫隙,如「色彩」為美術學術語,地區分類採用的是地理學概念,音調解釋上主要借鑑了語言學上的方言分類方法。多種學科交叉支撐的此理論,恰好吻合了和聲學色彩理論,並較恰當的顯現了中國音樂審美旨趣。如,陝北民歌具有「黃土高原空曠、蒼茫的感覺」,江南民歌像江南風景婉約清秀、纏綿靈動,而西南地區民歌多山地形造就了音調多跳躍、音域寬廣。

以地形來理解音樂文化的學術淵源可追溯到美國音樂學家奈特爾(BrunoNettle,1930)。在世界民族的音樂研究上,卓越成就的他早期受到了人類種族學的學術影響,看到了一些個案中,確認為「自然區域特點與音樂區域的特點相符合」,提出天然的障礙會直接影響音樂的界限的觀點。這種理論從人種學觀點解釋了人類物種與地形之間的關係,音樂學家從而解釋了音樂種類之間的關係,因這種理論引進進化論過程中涉及種族不同視點而步入21世紀逐漸淡出音樂學界。

20世紀90年代以後,色彩理論更多的依託的是巴託克、柯達伊的「音樂方言區」理論。在民歌中色彩理論提出異議的杜亞雄,指出「民歌無色彩」,漢族民歌演繹運用的是方言,因而以方言來劃分漢族民歌。此後,民歌色彩區研究吸收此理論,以語言學上的方言研究鞏固完善漢族民歌的理論研究。

流傳至今的漢族民歌浩瀚繁多,僅僅收錄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民歌30多萬首,這還是限定每冊800~1500首條件的結果,未整理、未採集民歌還需要廣大音樂工作者挖掘開墾。漢族民歌音樂瑰寶為鋼琴音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始素材,中國鋼琴音樂騰飛奠定了夯實基礎。特別為追求鋼琴音樂的中國化,中國鋼琴音樂學派拋出了橄欖枝,深深吸引了無數鋼琴音樂從事者,其中充滿才華的鋼琴音樂創作者留下了經典鋼琴作品,下面以和聲的中國色彩角度考察他們的足跡,為以後創作者提供可採用材料。

對鋼琴作品中和聲色彩的追求始於中國鍵盤作品誕生,1913年趙元任基於漢族民歌創作的《花八板與湘江浪》起,有意識地著手研究中國特色和弦音及和聲進行。這首中取材的湘江浪為清代流行於江南的民歌,其唱腔柔美靜逸,是抒情性較強的民歌。如蘇南民歌「大九連環」之一的湘江浪,其歌詞大意為「織網姑娘笑聲蕩漾,手織漁網一片情呀情誼長」,體現出了生機盎然的勞動人民生活氣息。

中國鋼琴音樂中和聲是極為重要且複雜的要素,其中爭議最多的兩方面為和聲的功能性與色彩性。就中國鋼琴音樂特色來看,創作手法應更重於色彩和弦,是基於漢族民歌色彩區域中提煉出的音高組織,是民族音樂發展的捷徑。而問題點在於色彩和弦的實際運用上,音樂的行進即和聲連接較易存在乾癟、怪誕及呆滯現象。為此,本文通過基於漢族民歌創作鋼琴作品,中國鋼琴音樂裡色彩音與和聲功能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是目前來看中國鋼琴和聲最佳路徑。或許不久的將來,會橫空出現天才作曲家探索出更加適合中國鋼琴和聲的模式。

為了追求民族和聲,曾經有過完全摒棄西方大小調功能和聲的主張,但之後的音樂實踐基本否定了此觀點。實踐中發現缺乏動力的和聲,缺少表現力的和弦序進,聽覺上厭倦,審美上得不到期待感與滿足感。

相關焦點

  • 不僅創作民歌,還將參與教育和醫療
    劉奡智說,近期他們與四川音樂學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AI算法工程師將會面向全國研究生,大範圍開設AI音樂課程與講座;此外,在智能音樂創作的項目方面,也涉及多種音樂風格的自動創作研究,其中包括中國民歌的搜集、整理與AI創作。2018年,平安科技與中央民族大學合作建立人工智慧音樂聯合實驗室,進行民歌的數據收集與積累。
  • 中國鋼琴作品有哪些特性(王勇)
    導讀:在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發展中,如何使作品散發中國味道、體現民族氣質、使外在形式與內容完美融合,是作曲家和鋼琴家們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實踐中所尋求的真諦。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繁多,其創作傾向無論是力求繼承傳統還是勇於創新,都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李宏峰:民歌是民族音樂的基因
    適逢第二屆西部民歌展演系列活動期間,為了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愛好者有更多研究、學習民歌保護傳承的專業意見,本期講堂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宏峰以「非遺視野下民歌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為題,為大家講解了我國民歌的歷史沿革及保護措施。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長徵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徵的萬裡徵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製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超脫寧靜、淡處知音——黎英海及其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
    在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如何不生搬硬套西方的和聲,而探索出與中國作品風格相吻合的民族化和聲,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上個世紀初,就有不少音樂家對中國風格的鋼琴曲進行了最初的探索。趙元任於1918年在美留學時發表的《偶成》是一部充滿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
  • 傾聽花開的聲音,10首一生必聽的浪漫鋼琴音樂
    《百鳥朝鳳》的結構上看,作品各段落之間銜接十分緊密並極富邏輯性,幾處自由節拍的鳥鳴聲使樂曲布局更合理,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整曲不僅借鑑了民間音樂的發展手法還將中國傳統音樂的內在神韻以類似音畫詩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 彩雲追月 《彩雲追月》是任光、聶耳於1935年創作的優秀的民族管弦樂曲。
  • 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方言元素
    以汪立三的鋼琴曲《藍花花》為例,在創作中,方言語音音調的輪廓是民歌旋律的重要來源,也是作曲家對民歌素材創造性運用的依據;同時,方言語音中的延長音、滑音、重音等富有地方特徵的音節,多運用附加音和弦、七和弦等不協和和弦等編配,使作品獨具特色和感染力。
  • 信天遊、藍花花、走西口……來自黃土高坡的民歌金曲唱進人心
    《陝西民歌金曲30首》是陝西省委宣傳部重點扶持的重大文化精品項目,也是國內第一部由詞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合作編著的中國民歌精品曲集,分簡譜版和五線譜帶鋼琴伴奏譜版,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陝西民歌是中國音樂文脈中極具人民性、原根性、風格性的民歌大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最多姿多彩的絢麗奇葩。
  • 不同類型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一、改編曲創作特點改編是指將原有音樂作品用其他音樂形式進行移植、發揮、發展和編配。由於鋼琴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音色,因此幾乎能勝任任何改編,由此可見,改編曲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重要形式。(一)意義改編曲反映了儒家「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說,中國鋼琴音樂改編作品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 民歌新時代 龔琳娜譚晶褚海辰新民歌女歌手盤點
    龔琳娜龔琳娜是最敢於標新立異的新一代新民歌歌手,由於一首震驚國人的神曲《忐忑》被大家迅速熟知,她是中國新藝術音樂創始者和奠基人,活躍在當代世界音樂舞臺,被譽為「靈魂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1999年,以文化部「民歌狀元」稱號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2000年,榮獲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民族唱法專業組銀獎。
  • 鋼琴音樂作品發展的歷史
    在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中,鋼琴音樂藝術的佳作佔據了音樂藝術寶庫相當大的空間,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貫穿整個近代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近代鋼琴音樂史從時間到內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劃分:巴洛克音樂時期(1600年-1750年)。
  • 張鐵志:本可以走向人民和土地的民歌為何轉成了校園民歌
    民歌運動某個意義上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是一代青年追求在音樂上發出自己的聲音。1975年6月6日楊弦舉辦個人作品發表會,主要是把余光中的詩譜成歌曲。1976年底,李雙澤在淡江大學演唱會中呼籲「唱自己的歌」。
  • 《好歌曲》評論:八首親民歌 附送八首獨立創作
    以不嚴謹的方式區分,如果把這周「中國好歌曲」當成一套雙張的原創大碟,那麼完整部分的作品則偏重主流,蒙太奇部分的作品則更接近獨立音樂的範疇。  蒙太奇部分裡最大牌的歌手,即演唱《時光謠》的王梵瑞。十年前,他曾經以王凡瑞這個名字,被當時的「太合麥田」籤下,並和莫豔琳、鍾立風一起,以「新白藍」的概念發行過一張專輯《青春》。
  • 中國傳統音樂分成多少種,《百鳥朝鳳》民樂版和鋼琴版有何不同
    經過了一番研究我發現,中國傳統音樂種類繁多,遠比我想像的複雜得多,其分類也存在著不少交叉,不過大致來說可以分成那麼五類: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而這五類又分別能夠分成一些不同的小類,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民歌又能夠從功能、體裁等多個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分成山歌、號子、小調等類別。
  • 中國民歌介紹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民歌的體裁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上,我們應掌握它的風格特點及民歌演唱中的地方色彩,這樣才能唱出味道來。  對於民歌的演唱,由於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語言、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原因,方法也是多姿多彩的。
  • 10首必彈中國鋼琴作品,鋼琴家王魯和你聊聊中國鋼琴音樂!
    鋼琴家王魯老師給大家推薦 10首經典 中國鋼琴作品。01.牧童短笛《牧童短笛》是由賀綠汀先生創作於1934年的鋼琴曲,是中國的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創作的鋼琴曲。被譽為中國十大鋼琴名曲之一,這首作品,描述了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閒地吹著笛子的場景。
  • 姥姥與陝北民歌《蘭花花》
    特別2019年5月23日,作為當代音樂創作作品被收藏的詞作家,應邀赴榆林參加《陝北民歌博物館》開館儀式,目睹立足「全國性、唯一性、權威性」而建設的集民歌研究創作、培訓交流、演藝推廣和產品研發,以經典陝北民歌訴說黃土高原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發展,以實物展品陳列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相融合展示的博物館,再次深深感受到陝北民歌的獨特魅力。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會寧民歌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
  • 雷波民歌唱響高校 每一支歌都有一個故事
    2006年,雷波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稱號。此次演出的13個節目,都是源自當地傳統彝族民歌。「每一首歌,都講述了一種文化,或者是講述一個典型的彝族民間傳統故事,或者描寫一種彝家傳統習俗場面。」巡演執行導演龍魯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