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取代作曲家嗎?不僅創作民歌,還將參與教育和醫療

2020-12-15 第一財經

在全球抗疫的當下,兩首由AI創作的抗疫歌曲《春回江城》和《家鄉》問世,讓AI作曲再度成為話題。

這兩首作品背後,是中國平安人工智慧研究院的AI音樂創作團隊。AI通過近一個月的深度強化學習與模型訓練,將武漢和疫情的相關詞彙融入,最終精確表達出特殊歷史事件下,人類面臨的困境與共克時艱的信念。

「通過AI作曲,我們想用這些年積累的AI作曲能力,去歌頌那些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平安AI音樂算法團隊負責人劉奡智告訴第一財經,去年建國70周年時,團隊就運用AVM自動變奏體系創作出全球首部AI交響變奏曲《我和我的祖國》,這也是全球範圍內首次運用AI技術創作的多聲部、廣維度、結構複雜的交響樂作品。

AI是21世紀最具開創性的技術之一,當它開始涉足創意與藝術產業,人們都在關注,AI的藝術之路能走多遠,又將如何影響和改變世界。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AI作曲目前仍處於初步階段,走向成熟仍需要一段時間。」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主任韓寶強判斷,未來,AI音樂技術不僅僅局限在作曲的領域,還將涉足編曲、混音、錄音、母帶等諸多流程。「若能找準痛點,AI技術的介入能很大程度上解放製作人,讓製作人更輕鬆地完成音樂製作流程。除音樂製作之外,AI技術在音樂教育、音樂治療等諸多領域皆有契機。人工智慧為音樂領域輸送的新鮮血液,極有可能給音樂的教學、創作甚至演繹的方式都帶來新的變革。」

用AI創作中國民歌

2017年,一支囊括了頂尖AI算法研究院和具備AI領域學習背景的音樂人才團隊,組建成中國AI音樂創作不可忽視的力量。平安科技連續在世界AI作曲國際大賽、全球AI藝術大賽等多個頂級賽事奪冠,AI技術在音樂領域應用方面日趨成熟。

AI作曲僅是平安科技發力的一個方向。劉奡智說,近期他們與四川音樂學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AI算法工程師將會面向全國研究生,大範圍開設AI音樂課程與講座;此外,在智能音樂創作的項目方面,也涉及多種音樂風格的自動創作研究,其中包括中國民歌的搜集、整理與AI創作。2018年,平安科技與中央民族大學合作建立人工智慧音樂聯合實驗室,進行民歌的數據收集與積累。

中國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為什麼要涉足AI民歌創作?作為團隊帶隊者,韓寶強告訴第一財經,他們的初衷是,通過科技手段推廣民間音樂,提升大眾對傳統民歌的興趣和關注度,改變當前流行歌曲「一曲獨大」的情況,「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AI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新民歌,擴大民歌寶藏的庫存。」

韓寶強曾多次帶領團隊到內蒙古進行音樂採風,搜集具有地域差異性的蒙古民歌和器樂曲。相比西方古典音樂,民歌在AI生成上更注意調式、音程關係,以及節奏上的約束,以確保生成的音樂靠近原汁原味民歌風格。民歌還注重演唱風格的把握,AI創作只能算完成基礎工作,演唱者要根據民歌地方特色和自身嗓音條件進行適度發揮,才能呈現出民歌應有的原貌。

劉奡智則認為,隨著流行音樂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關注度一直有所下降。目前AI音樂創作呈現火熱態勢,他們希望藉助AI創作的民歌作品,為民歌帶來新的關注度,AI在音樂創作上也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老樹開新花,把民歌跟不同流派的音樂進行融合,誕生新的音樂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2019年,團隊成員參與了音樂學泰鬥喬建中教授團隊與上海半度音樂創始人、音樂家劉星與小草等組成的中國音樂地理項目,前往內蒙古自治區採錄民歌。運用這些民族音樂的素材,目前,團隊已經有4個AI民歌作品的Demo問世,並由蒙古族歌手進行試唱,進一步的優化與製作仍在計劃之中。

AI能取代作曲家嗎?

隨著很多創業公司開發可作曲的AI,未來,AI步入音樂商業市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也必將為音樂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革新。

計算機能無限量地深度學習人類歷史上碩果纍纍的音樂作品,快速生成一部全新創作。未來十幾年,AI是否會成為人類音樂體驗的重要部分,它究竟是工具,還是對作曲家的威脅,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AI作曲存在的意義是,AI可以給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韓寶強認為,由於計算機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AI可以在短時間生成大量作品,其中有一些作品,經過音樂家的挑選與打磨,可能成為極具新意的創新作品。與此同時,AI音樂創作還可對音樂教育有積極意義,「比如,將AI音樂創作的技術做成作曲初學者以及授課教師可用的工具,可以讓初學者快速體驗創作技法的效果,降低作曲門檻,提升學習者的興趣,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給音樂教學的課堂帶來新的變化。」

「我國很多音樂學院忽視音樂科技方面的課程建設,導致我們的音樂創作人員往往要藉助工程師之手,才能完成較為新穎、較為複雜形式的音樂作品創作和演出,這勢必影響作曲者構思新媒體、新科技音樂作品的能力。」韓寶強說。

若以歐美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他認為,中國目前將科技運用到音樂創作和創新上,還處於中等水平,主要落後在基礎理論和綜合創新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用的音樂軟體和硬體絕大多數都來自國外公司,就是因為國內公司缺乏掌握音樂科技基礎理論的工程師。」

如何培養兼具科技與音樂素養的人才,是韓寶強最看重的。音樂科技是實踐性與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他統計過,從該系畢業的學生,一般都輸送到音樂技術類公司,如QQ音樂、網易雲音樂、全民K歌、字節跳動等。「由於國內缺乏專業教師,相對於傳統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學生數量而言,音樂科技專業學生數量相對稀少,音樂科技人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

可預計的是,AI作曲將譜寫背景音樂,供視頻播客使用,還可以用於商業目的。但韓寶強也看到了AI作曲目前的難度和困境,「音樂本身並沒有必然的評價體系,AI音樂的好壞仍未能通過量化手段進行評估。」

就平安科技的AI音樂團隊而言,團隊首創的AVM模型可將音樂主題發展成較長篇幅的樂段,創作出《我和我的祖國》交響變奏曲。這意味著,AI作曲能在古典音樂領域進行較為系統的標註工作。

未來,AI作曲在中國將如何發展,勢必依賴專業人才。平安科技在四川音樂學院開設全國首個面向碩士研究生的人工智慧音樂課程,將為AI作曲領域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相關焦點

  • 以ai為基礎的其他知識和技能有可能被ai取代嗎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工作,更加將取代從事重複勞動的人,比如收銀員、售貨員等職業。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讓各大公司在招聘時要求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招聘效率,一旦ai在日常工作中運用該技術,那麼我們的工作會面臨被取代的危險。
  • 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歌類作品是基於傳統民歌創作的器樂曲
    民歌是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源泉。民歌是民族的、民間的、民眾的歌曲。以種族視域來看,漢族民歌是中國海內外華人之間佔絕大比重的、約13億人口民族的歌曲。以適用人群來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口頭為主要媒介,民間廣為流傳下來,反映生活習俗的、人民情感情緒的、貼近生活的歌曲。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織民歌 丁善德創作長徵題材交響樂
    《長徵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長徵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記錄了長徵的萬裡徵途、紅軍的英雄氣概;這部作品用朗朗上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貫穿五大樂章,交織著西南民歌,成為新中國交響樂史上的裡程碑之作;這部作品創作50多年來,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流傳,還多次在海外的音樂廳響起,所錄製的唱片一度成為歐洲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 AI教育和醫療大有可為
    「我決定離開在百度的職位時一切運行地都很好,我想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並不知道自己具體將要做什麼,但是我認為AI不僅為百度這樣的大公司提供了機遇,也同樣為創業公司和基礎研究提供機遇。」「我打算花一些時間,尋求科技公司轉型之外的事情。」「有很多垂直領域令我感到興奮,我對醫療領域極其感到興奮;我對教育領域極其感到興奮--這些是AI大有可為的主要領域。」
  •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十二音體系將被取代?現代作曲家...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十二音體系將被取代?現代作曲家有哪些使用微分音的優秀作品? 微分音之所以在那個時期大行其道,主要還是傳統類型的作曲家需要在創作中尋求突破,他們惶恐於晚期浪漫主義以後的音樂創作基本快走到死胡同了,因此一時間大量的現代甚至超現代意識的作曲技法層出不窮,微分音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時過境遷,現如今微分音基本上已經沒有人會熱心熱肺的去關注了,即就是那位作曲家還願意創作微分音的作品,恐怕受眾也已經不大買帳了!
  • 專訪作曲家周龍:創作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這次我沒看到太多國外的作曲家參與,如果叫國際作曲大師班,希望真的有國外的作曲家來交流,這樣這個平臺就廣泛了,視野就開放了。前兩屆有很多,這一屆到了這裡才知道沒有外國學生,我建議規則靈活制定,可以包括中國器樂,這樣他們有興趣的話可能就會積極參與,不過我覺的這個還是很有特點的。
  • 著名作曲家劉青傾情創作《會展人之歌》
    著名作曲家劉青傾情創作《會展人之歌》(資料圖片)  5月13日,《文明的使者——會展人之歌》譜曲工作圓滿完成。  據悉,第七屆中國國際會展文化節(CIEF 2011)將隆重推出會展人自己的歌曲並舉行首發儀式,為此,中國會展雜誌社力邀著名作曲家劉青作曲、倪瑋社長作詞,傾力打造原創歌曲——《文明的使者——會展人之歌》。
  • 74歲老人抗癌14年創作近300首民歌
    30年前,彭澤民患上癌症,從那開始他就通過創作民歌來激勵自己抗癌,如今他創作了300多首歌曲,抗癌成功同時還成為了音樂界的名人。 藥我都不敢看,看到我就渾身難受,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喪失信心,我說我一定能戰勝癌症。」 堅強意志使他沒有放棄治療,儘管過程很艱辛,彭澤民也從未停止創作,音樂讓他保持樂觀心態,病情也逐漸好轉。他把自己的抗癌經歷寫成歌曲鼓勵癌症病人,還被南京癌友康復協會選為了會歌。
  • 90歲作曲家呂其明談創作:我要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原標題:90歲作曲家呂其明談創作:我要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近來鮮少在公眾面前露面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今晚現身思南文學之家舉行的思南賞藝會首場活動,講述他在創作《彈起心愛的土琵琶》等影視金曲背後的故事。活動開始前,他對記者說:「我現在的時間可以說在倒計時了,所以不太露面,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 超脫寧靜、淡處知音——黎英海及其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
    這就需要一批對中國民族音樂有責任的音樂家,將中國民族音樂收集、整理,並加以改編,使之廣泛傳播和傳承。作為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黎先生經常深入我國各地考察、研究,接觸了大量的民歌、民謠等民間音樂。因此,他十分熟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深刻了解它們的特點,這是現今許多專業音樂家所不能及的。他在1958年收集了許多民歌並改編成獨唱歌曲,並配上了鋼琴伴奏,出版了《民歌獨唱集》(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 作曲家孟慶雲:江蘇民歌給我靈感
    對於在歐美市場孕育發展了百年的此舶來品在中國的本土化,近年,業界和觀眾給出的評價近乎一致——「不給力」。將於本月28日、29日登陸國家大劇院的空政文工團原創音樂劇《二泉吟》,則預示著國內音樂人對本土音樂劇的又一次問索。在昨日下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該劇的曲作者孟慶雲表示:「我無法解釋音樂劇的概念,但是好的音樂劇一定是可以和青年人、和老百姓溝通情感的,被他們喜歡的。」
  • 「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裡泡」
    原標題:「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裡泡」【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採風是創作的開始,作曲家需要多在生活裡泡。」在第十次文代會召開前,剛從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採風歸來的葉小鋼,對記者如是說,「好作品是用腳寫出來的。音樂不同於其他藝術門類。採風,包括對當地風土人情的熟悉,對當地民歌和樂器的熟悉,對於作曲家創作來說尤為重要。」
  • 唱響「新絲路」,弘揚正能量,著名作曲家朱思思創作《絲路彩虹》
    在新疆的半個月時間裡,她深入新疆伊寧、和田、庫車、皮山農場、喀什等地,為當地文藝骨幹進行音樂授課及交流、採風,直接向民間藝人學習當地音樂文化,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汲取創作靈感,將現實的生活素材與歷史文化底蘊都很好地融入到音樂創作之中。《絲路彩虹》,是三拍子、三段體結構的音樂作品。
  • 中國近現代名曲及作曲家——聲樂作品4
    尤其值得今人唏噓稱道的是,這部尊為史詩的文藝巨作,在創作、排練的過程當中,並未因「詩」而廢「史」,而是以一種嚴謹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和現實主義美學原則,準確把握了「詩」與「史」的審美表現關係,以「詩」證「史」,「詩」、「史」互見,從而使影片既準確深刻地傳達出一份厚重而蒼涼的歷史追懷感,又抒發了作為勝利者對於自身輝煌業績的歡欣和滿足。
  • 百年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述論
    雖然他採用興德米特音序理論進行創作,但其音樂還是在調性音樂範圍內,同時還注重民族化旋律的處理以及適合聽眾等創作觀。如在《自君之出矣》中,譚小麟採用我國五聲調式(G徵—F徵—A商—C宮),但在旋律的寫作上又將興氏音序理論完美地融合進去,如「旋律音級進行」中的根音是基於興德米特的二度級進原則,和聲起伏與音樂高潮句的處理也緊密相連等。
  • 北京交響樂團現代音樂周主推中國作曲家作品
    北京交響樂團希望通過現代音樂周使我國優秀作曲家的作品能集中展示給聽眾,同時也與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合作,介紹給音樂愛好者一些當今世界上新創作的,代表時代潮流的音樂作品。  多年來,北京交響樂團一直堅持委約中國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樂團音樂總監譚利華認為中國的樂團要面向世界,必須要有自己國家特色的交響樂作品。
  • 蒙古族民歌《蔓莉》王洛賓譜曲,黃霜仁填詞,原唱林仲康
    當時,作曲家王洛賓隨由丁玲任團長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欲往新疆開展工作。由於軍閥盛世才沒有給與積極配合,服務團去新疆無望只能滯留蘭州,於是,王洛賓開始到民樂縣哈薩克人當中採風。山村的風光不同於城市的景色,這裡,群山巍峨,雲霧飄渺,風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遊逛,蒼鷹展翅翱翔,從高高的藍天上俯視著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尤其是樸素純潔的民歌風味,與王洛賓的情趣一拍即合。在與哈薩克族歌手的多次接觸中,他不僅熟悉了哈族的民歌音調,而且對哈薩克族的民族性格、生活習俗、歷史狀況也有了初步了解,記下了《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等一些民歌。
  • 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原標題:羅大佑:姚敏寫的歌在我心中無人可取代 黃國倫表示第二季在節目模式、格局、主題、和嘉賓陣容、舞美設計等都有全方位升級。伍洲彤對第二季節目也非常期待,他說:「我期待舞臺上有真正能夠推動原創音樂的力量,不僅流淌,還能回想,希望這個節目可以讓中國原創音樂有向上攀登的勢頭。」
  • 著名作曲家敖昌群19歲深入甘孜 從配器開啟創作
    和這本手抄本一起被敖昌群珍藏的,還有俄羅斯民族樂派著名作曲家李姆斯基?科薩科夫的《管弦樂配器法教程(上冊)》。這兩本書,陪著敖昌群在甘孜州走過了八年時光,對他的作曲創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敖昌群敖昌群手抄版《和聲學教程》敖昌群手抄版《和聲學教程》「1970年,我們班一部分人被分配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我和張莉娟一道乘著卡車到了甘孜州的康定。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李倩 「會寧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今年60歲的馬克選,是會寧民歌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