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歲作曲家呂其明談創作:我要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近來鮮少在公眾面前露面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今晚現身思南文學之家舉行的思南賞藝會首場活動,講述他在創作《彈起心愛的土琵琶》等影視金曲背後的故事。活動開始前,他對記者說:「我現在的時間可以說在倒計時了,所以不太露面,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圖說:呂其明出席思南賞藝會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出生於1930年5月的呂其明上個月剛剛過完90歲生日,回顧這一生的創作,呂其明深情地說:「我是喝著黃浦江的水長大的,這70年的創作經歷有痛苦有歡樂,有坎坷也有輝煌,然而我更多的感覺是欣慰,因為我在這裡實現了我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如果要給自己定位,呂其明自認為,最合適自己的「帽子」是抗日老戰士、烈士後代、文藝工作者,最多再加一個電影音樂作曲家,「我盡了力,但也沒有很大的功勞和成績,其他的帽子我戴起來都不合適。」
抗日老戰士:藝術源於生活
電影《鐵道遊擊隊》在創作時,無論是劇本還是原著,都沒有提及配樂。呂其明就嚮導演趙明提出,影片從頭到尾非常驚險激烈,充分展現了遊擊隊員的英雄主義,但表現他們革命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卻一點也沒有。這時候,一首融合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就非常符合劇情需要。
圖說:呂其明講起往事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源自呂其明在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真實經歷。他和很多遊擊隊員共同生活過,他們半軍半民,穿著便衣,拿著長矛、大刀、套筒槍,配合主力作戰。這些人的口中絕對唱不出洋腔洋調,所作的歌曲一定要符合他們的身份、情感和性格。呂其明回憶,因為寫的都是他經歷過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寫作過程很快,且一字未改,作曲的時候就好像打開了時光閘門,思路噴薄而出。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地道的民間歌曲,但它又不來源於某一首山東民歌。呂其明提出,音樂創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有到有,一種從無到有,前者源自改編,而「土琵琶」顯然是後者,它在民間歌曲裡找不到「模特兒」,它是呂其明消化了大量魯南民歌后化為自己的東西寫出來的。他說:「學習民間音樂方面,我是幾十年如一日下功夫的。」
圖說:呂其明和樂手們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文藝工作者:機會是爭取來的
1949年5月26日,呂其明隨華東軍區文工團來到上海,11月轉業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一個19歲的文藝兵成為一位耄耋之年的文藝工作者,這70年真是讓呂其明感慨萬千。
相比其他的作曲家,呂其明的作品因為總與戰爭、工業題材關聯,在電影中佔比較小。如今傳唱不衰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好》等歌曲都是在呂其明的爭取下才得以在觀眾耳畔響起。
在為湯曉丹執導的電影《紅日》創作插曲時,呂其明發現,影片從頭到尾都非常緊張,大的戰鬥場面像弓一樣拉得非常滿,他就創作了比較舒緩的《誰不說俺家鄉好》。然而,拍攝經費有限,膠片非常緊張,製作部門提出,這首歌得三段歌詞實在太長,起碼佔用4分鐘時長,影片最多只能放兩段。呂其明堅持,每一段都有內容,層次鮮明,依次說的是家鄉好、解放軍好、保衛勝利果實,刪去哪一段這首歌都會殘缺。雙方爭執不下,湯曉丹在旁邊不吭聲,最後才慢悠悠地說:「那麼——還是用吧。」正是大家的堅持,讓這首歌成了多少影迷難忘的記憶。
圖說:《誰不說俺家鄉好》歌譜 圖IC
電影作曲家:技巧要因「曲」制宜
呂其明強調,他的音樂永遠是從內容出發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我所有的音樂都是標題音樂,我離開了標題沒辦法寫作。」呂其明坦承,很多非標題音樂也可以出很多好作品,但他不行。他甚至謙虛地說,自己在作曲技巧上並不高明,只是用自己最適合的技巧表現他需要的東西。
現場,呂其明舉了一個小例子,音樂理論家戴鵬海曾問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賀老,您的音樂修養那麼深,為什麼很多作品只用了一些簡單的和弦?」賀老只回復了兩個字:「夠了!」呂其明深以為然,「我的作品裡,都是非常一般的技術,包括《紅旗頌》。越是單純可能大家越是喜歡,技巧是為內容服務的。這是我的想法,在我的作品裡也是這樣貫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