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作曲家呂其明談創作:我要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2020-12-15 東方網

原標題:90歲作曲家呂其明談創作:我要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近來鮮少在公眾面前露面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今晚現身思南文學之家舉行的思南賞藝會首場活動,講述他在創作《彈起心愛的土琵琶》等影視金曲背後的故事。活動開始前,他對記者說:「我現在的時間可以說在倒計時了,所以不太露面,爭分奪秒地再為大家留下一些作品。」

  圖說:呂其明出席思南賞藝會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出生於1930年5月的呂其明上個月剛剛過完90歲生日,回顧這一生的創作,呂其明深情地說:「我是喝著黃浦江的水長大的,這70年的創作經歷有痛苦有歡樂,有坎坷也有輝煌,然而我更多的感覺是欣慰,因為我在這裡實現了我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如果要給自己定位,呂其明自認為,最合適自己的「帽子」是抗日老戰士、烈士後代、文藝工作者,最多再加一個電影音樂作曲家,「我盡了力,但也沒有很大的功勞和成績,其他的帽子我戴起來都不合適。」

  抗日老戰士:藝術源於生活

  電影《鐵道遊擊隊》在創作時,無論是劇本還是原著,都沒有提及配樂。呂其明就嚮導演趙明提出,影片從頭到尾非常驚險激烈,充分展現了遊擊隊員的英雄主義,但表現他們革命中的樂觀主義精神,卻一點也沒有。這時候,一首融合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就非常符合劇情需要。

  圖說:呂其明講起往事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源自呂其明在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真實經歷。他和很多遊擊隊員共同生活過,他們半軍半民,穿著便衣,拿著長矛、大刀、套筒槍,配合主力作戰。這些人的口中絕對唱不出洋腔洋調,所作的歌曲一定要符合他們的身份、情感和性格。呂其明回憶,因為寫的都是他經歷過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寫作過程很快,且一字未改,作曲的時候就好像打開了時光閘門,思路噴薄而出。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地道的民間歌曲,但它又不來源於某一首山東民歌。呂其明提出,音樂創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有到有,一種從無到有,前者源自改編,而「土琵琶」顯然是後者,它在民間歌曲裡找不到「模特兒」,它是呂其明消化了大量魯南民歌后化為自己的東西寫出來的。他說:「學習民間音樂方面,我是幾十年如一日下功夫的。」

  圖說:呂其明和樂手們合影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文藝工作者:機會是爭取來的

  1949年5月26日,呂其明隨華東軍區文工團來到上海,11月轉業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從一個19歲的文藝兵成為一位耄耋之年的文藝工作者,這70年真是讓呂其明感慨萬千。

  相比其他的作曲家,呂其明的作品因為總與戰爭、工業題材關聯,在電影中佔比較小。如今傳唱不衰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好》等歌曲都是在呂其明的爭取下才得以在觀眾耳畔響起。

  在為湯曉丹執導的電影《紅日》創作插曲時,呂其明發現,影片從頭到尾都非常緊張,大的戰鬥場面像弓一樣拉得非常滿,他就創作了比較舒緩的《誰不說俺家鄉好》。然而,拍攝經費有限,膠片非常緊張,製作部門提出,這首歌得三段歌詞實在太長,起碼佔用4分鐘時長,影片最多只能放兩段。呂其明堅持,每一段都有內容,層次鮮明,依次說的是家鄉好、解放軍好、保衛勝利果實,刪去哪一段這首歌都會殘缺。雙方爭執不下,湯曉丹在旁邊不吭聲,最後才慢悠悠地說:「那麼——還是用吧。」正是大家的堅持,讓這首歌成了多少影迷難忘的記憶。

  圖說:《誰不說俺家鄉好》歌譜 圖IC

  電影作曲家:技巧要因「曲」制宜

  呂其明強調,他的音樂永遠是從內容出發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我所有的音樂都是標題音樂,我離開了標題沒辦法寫作。」呂其明坦承,很多非標題音樂也可以出很多好作品,但他不行。他甚至謙虛地說,自己在作曲技巧上並不高明,只是用自己最適合的技巧表現他需要的東西。

  現場,呂其明舉了一個小例子,音樂理論家戴鵬海曾問著名音樂家賀綠汀:「賀老,您的音樂修養那麼深,為什麼很多作品只用了一些簡單的和弦?」賀老只回復了兩個字:「夠了!」呂其明深以為然,「我的作品裡,都是非常一般的技術,包括《紅旗頌》。越是單純可能大家越是喜歡,技巧是為內容服務的。這是我的想法,在我的作品裡也是這樣貫徹的。」

相關焦點

  • 「文藝老兵」呂其明:「根據地小提琴手」不忘初心譜經典
    兩個月前,他為自己的經典管弦樂作品《紅旗頌》定稿;一個月前,他在上海南京路上參加慶祝上海解放的大型活動,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生日。在7月1日到來前夕,呂其明向記者回憶,他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文藝戰線的黨員,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跟黨走,在琴弦上、樂譜裡的那些崢嶸歲月中,譜出了《紅旗頌》。
  • 青年作曲家龔天鵬談開幕演出《啟航》創作幕後故事
    年少成名、25歲的年紀,這位藝術節開幕演出史上最年輕的主創,能否勝任《啟航》的創作任務呢?  龔天鵬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解開了這個疑問——這位「90後」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擔當與強烈的使命感,「古典音樂不光是西方的,更是世界的;《啟航》不光是寫給中國人聽的,也是寫給全世界人聽的,我希望讓大家聽到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懷和最偉大的胸懷。」
  • 專訪作曲家周龍:創作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北京國際作曲大師班設定了一個要求,就是作品要包括中國樂器,我覺得是不是把它變靈活一些,因為有些不太熟悉中國樂器的人,他們就躲開了。這次我沒看到太多國外的作曲家參與,如果叫國際作曲大師班,希望真的有國外的作曲家來交流,這樣這個平臺就廣泛了,視野就開放了。
  • ...多維保護開發紅色作品創作蓬勃發展 上海立體式打響紅色文化品牌
    這本今年8月出版的新書,是「紅色足跡——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遺址系列故事創作項目」第二輯,作家們圍繞中共革命鬥爭歷史的軌跡,計劃創作約400篇故事,預計明年7月前推出全部四輯。  從紅色地標的多維保護和開發,到紅色作品創作的蓬勃發展,再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不斷創新,上海這座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的城市,在過去三年來正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
  • 上海 集中研討重點舞臺藝術創作劇本
    2020年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劇本研討會11月26日至28日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及上海的38位專家,分為4組,對11部重點舞臺藝術項目及11個選題進行了集中深入研討,涉及京劇、崑劇、滬劇、越劇、話劇、歌劇、民樂、芭蕾舞劇、皮影劇、兒童劇、音樂劇、交響樂等12個舞臺藝術門類。
  • 作曲家田歌去世 21歲時40分鐘創作出《草原之夜》
    (原標題:作曲家田歌去世 21歲時用40分鐘創作出《草原之夜》)曾為《草原之夜》《邊疆處處賽江南》等歌曲作曲的我國著名作曲家田歌因病醫治無效,於2月1日10時5分在南京東部戰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6歲。作曲家田歌,歷任新疆軍區文工團創作員、樂隊隊長、歌舞團副團長兼創作室主任,中國音協第三、四屆理事。作品有歌曲《草原之夜》《邊疆處處賽江南》,舞蹈音《葡萄架下》等。有歌曲集《啊,親愛的伊犁河》《田歌獨唱歌曲集》等,《草原之夜》和《邊疆處處賽江南》等歌曲傳唱至今依然受到聽眾喜愛。
  • 紐約林肯中心新春奏響中國小作曲家張夢菲作品
    紐約當地時間2018年2月16日,「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系列活動之一的美國紐約市中國新年學生日音樂會在林肯中心舉行,為紐約的觀眾帶來中國春節的祝福。中國年大年初一,美國最古老的交響樂團,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精彩演奏了「小作曲家」項目的五位中美小作曲家創作的優秀作品。
  • 「90後」作曲家龔天鵬交響樂《潮》上海藝術節首演:不止是主旋律
    談起《潮》的靈感來源,「90後」作曲家龔天鵬這樣說道。 11月11日,由他創作的交響曲《潮》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作為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該作品以「潮」為核心意象,描繪出涓涓細流,從青藏高原一路不畏艱險奔向入海口的景象,龔天鵬透露,這部作品跳脫出了主旋律的局限,「講的就是中國人的故事」,在寫實之外,也充滿了浪漫主義文化色彩。
  • 北京交響樂團現代音樂周主推中國作曲家作品
    北京交響樂團希望通過現代音樂周使我國優秀作曲家的作品能集中展示給聽眾,同時也與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合作,介紹給音樂愛好者一些當今世界上新創作的,代表時代潮流的音樂作品。  多年來,北京交響樂團一直堅持委約中國作曲家的交響樂作品,樂團音樂總監譚利華認為中國的樂團要面向世界,必須要有自己國家特色的交響樂作品。
  • 這位虞籍鄉賢創作了G20峰會主題曲!今年他的音樂作品特別紅
    「音樂不能浮躁,特別是藝術工作者一定要有情懷。施光南先生為什麼會留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除了情懷,他有功力。」朱培華既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又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這個夏天,在美麗的西子湖畔,他暢開心扉與我們談創作,談人生,亦談心目中的恩師施光南。他說:「藝術創作要和時代同頻共振。我的創作以主旋律居多,這可能與我的音樂引航人施光南先生有關係。
  • 作品解析 | 「為抗疫而塑」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作品
    全國的美術家們積極響應,創作抗疫題材作品,傳遞正進的抗疫力量。全國美術館界也及時行動起來,共同為弘揚抗疫精神而努力,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迅速組織藝術家投入抗疫作品創作,在吳為山館長帶領下,大家克服疫情中的重重困難,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精益求精,「為抗疫而塑——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作品選登」是向觀眾與讀者集中呈現的首批成果。
  • 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十大作曲家
    中國音樂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古代名曲享譽國際,我國的近、現代的音樂創作也豐富多彩,許多優秀的作曲家蜚聲世界音樂界。然而,要在眾多優秀作曲家中篩選出百年十大作曲家,卻是難事。為了比較準確地舉出百年十大作曲家,就要根據其創作的作品和流傳的時間、影響的廣度來區分。鑑於這些原因,特列舉以下十大作曲家。
  • 艾倫沃克談蕭邦:一位音樂作曲家,詩人的一生與他的輝煌時代
    理想的作曲家傳記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品質:對藝術家生活和環境的深刻了解,以及對所有現有資料的重新審視;對作曲家個性的深刻理解(如果可能的話,也要對其有一定的感情);以及以一種能夠啟發學者和公眾的方式來談論創造性工作的能力,並將我們帶回到音樂中。
  • 作曲家田歌去世 曾僅用40分鐘創作《草原之夜》
    來源:北京青年報曾為《草原之夜》《邊疆處處賽江南》等歌曲作曲的我國著名作曲家田歌因病醫治無效,於2月1日10時5分在南京東部戰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6歲。田歌同志治喪委員辦公室發布訃告稱,擬定於2月3日上午8時在南京殯儀館舉行田歌遺體告別儀式。
  • 中國著名作曲家及代表作品,你聽過他們的歌,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
    很多好的歌曲最後捧紅的都是歌星,其身後的作曲作詞家真的是功不可沒,今天為大家盤點下我國十分優秀的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代表作品有《我熱戀的故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籬笆牆的影子》《命運不是轆轤》《亞洲雄風》《辣妹子》《久別的人》《愛我中華》《大地飛歌》。徐沛東,中國作曲家,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代表作品有《我熱戀的故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籬笆牆的影子》《命運不是轆轤》《亞洲雄風》《辣妹子》《久別的人》《愛我中華》《大地飛歌》。
  • 旅德作曲家陳曉勇:從裡蓋蒂的關門弟子,到世界矚目的中國作曲家
    (陳瑞玲/攝) 文 |盧暘 9月22日,旅德作曲家陳曉勇作品專場音樂會在德國科隆上演。音樂會演出了他創作的《遷、衍》《水印》《對、化》(世界首演)及《喑、晰、逸》(為中西混合室內樂團而作)等五部作品。22位音樂家經過近30小時的排練,呈現了一場高水準演奏音樂會。
  • 116首經典作品10張CD/中唱力推《樂頌中國》祝福祖國母親
    樊國賓中唱副總經理、著名音樂製作人侯鈞,同時也是《樂頌中國》的總策劃人,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這套出版物的編輯思路及製作過程。「我們知道一張CD的容量是一個多小時,要用十一二小時的音樂內容來表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音樂成就,其實這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