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想像一下,一滴水匯入到大海的過程。」談起《潮》的靈感來源,「90後」作曲家龔天鵬這樣說道。
11月11日,由他創作的交響曲《潮》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作為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該作品以「潮」為核心意象,描繪出涓涓細流,從青藏高原一路不畏艱險奔向入海口的景象,龔天鵬透露,這部作品跳脫出了主旋律的局限,「講的就是中國人的故事」,在寫實之外,也充滿了浪漫主義文化色彩。
龔天鵬在《潮》新聞發布會現場
11日下午,初冬的暖陽落在上海武定西路的林蔭道上,樹影婆娑中,一陣時而悠揚、時而恢弘的樂聲從上海愛樂樂團排練廳傳出,這裡,全體人員正在加緊準備13日《潮》的全球首演。
「鵬鵬,你做好準備啊,第四章這裡可能要改」「我先來一遍,聽一下這一節要不要留著」……指揮家張藝不時對著一個年輕人喊話,他口中的「鵬鵬」,就是這部大型交響曲的創作者龔天鵬。
出生於1992年的龔天鵬,是上海愛樂樂團的駐團作曲家,曾師從著名鋼琴家葉慧芳、巢志珏、王建中、茱莉亞學院鋼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15歲之前,就創作了第一部交響合唱巨作《悲情天台山》,從此之後正式跨入作曲屆,連續七年獲得美國作曲家協會青年作曲獎,代表作品有《京劇幻想》。
此次他受上海藝術節委託創作的《潮》,已經是27歲的他第59號作品,也是他的第11部交響曲。讓人們不禁期待,當「90後東方莫扎特」的第十一交響曲遇上雙「十一」,會有怎樣的驚喜?
11月11日,上海愛樂樂團在排練《潮》
在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龔天鵬介紹,作為建國70周年的獻禮作品之一,《潮》沒有拘泥於主旋律的現有框架,深愛後浪漫主義的他,把《潮》當作一個藝術品,注入了很多大國小家的情懷和年輕人對國家的情感傾訴:「講的就是中國人的故事,有中西合璧、天馬行空的部分,後期也有浪漫主義、都市文化的部分。」
據介紹,《潮》共分聽潮、趕潮、弄潮、夢潮四個樂章,蘊含了抗爭、建設、改革和未來四個主題。
一開始,「潮」從長江黃河源頭蜿蜒而來,訴說著對歷史的致敬和對英雄的緬懷,接著奔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建設的熱浪滾滾,再到改革開放的思潮起伏,最後匯入遼闊的海洋,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
全曲既有恢弘、激蕩的部分,也有溫馨、輕快的部分,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浪潮動態,寫實與寫意相結合。
「想像一下,一滴水匯入到大海的過程。」談起最初的靈感來源,龔天鵬對這句話印象深刻,這是《潮》的文學策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和他第一次探討時提出的想法。對龔天鵬而言,音樂的表達也是從一滴水開始,直到把聽眾沐浴在一種共同的情懷裡。
龔天鵬坦言,他在創作時並沒有把其當成任務來完成,而是完全憑著一個年輕人對國家的情感來支撐起自己的創作熱情,「所有的創作都要挖掘主題的本質,去引領聽眾的思考。共和國70周年,五湖四海都在慶祝,能夠在這個時間點用原創交響樂的形式參與,很值得自豪。」
龔天鵬介紹道,《潮》除了講述國家的發展歷史,還體現出中國對世界和平的嚮往,是一部具有國際性的作品,有海納百川的廣度。
他還透露,《潮》會是一部觀眾喜歡的作品,並推薦了其中一個段落:「最寫實的部分是《弄潮》裡的一段串燒,你能感受到,潮水奔騰下去,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都有閃現,然後56個民族走向融合匯聚,到最後再回到小家的溫馨。」
文學策劃毛時安在《潮》新聞發布會現場
對此,《潮》的文學策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也深有感觸,「『潮』很有象徵意味,中國的革命和歷史就像奔騰不息的大潮,通過『潮』來象徵走過的歷史,有悲壯,有澎湃,有欣欣向榮……」
這是繼2017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啟航》之後,毛時安第二次與龔天鵬合作,毛老直言:「鵬鵬是90後年輕人,我是40後老人,我很願意和他這樣的年輕人合作,讓我能從年輕人身上吸取能量,《啟航》的合作就很成功,給了我很大信心。鵬鵬對後期浪漫主義情有獨鍾,同時又吸取了很多現代的藝術風格,凸顯出了21世紀年輕人的特色。」
「希望觀眾能夠信心滿滿地去聽,信心滿滿地回來。」這是毛時安對13日就要首演的《潮》的期許。
《潮》新聞發布會
11月13日,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作品《潮》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世界首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